我是如何一點一點落到如今這般光景?
蜷縮在十平米左右的出租房,難為它了,還能放下一張床,一個桌子。
看過電影的朋友一下子就能猜到,筆者這個書名是抄,咳咳,借鑒的。至于鄭嘛,那當然就是某人口大省的省會了。
幾個月前,只是因為一個面試電話,我便離開家,來到這邊,在某人壽公司當銷售,簡稱:臭賣保險的。
然而可笑的是,僅僅不到兩個月,自己就被勸退了,概括總結瞎分析一通,原因可能是不適應以及心底那一點排斥感吧。
接下來按理來說,我應該選擇灰溜溜的回家或者振奮起來,尋找可能適合自己的新工作,可是自己這又是在做什么?
蝸居出租屋里打游戲?其實我也不想這樣的,心中有個小人弱弱的反駁著。
人,不,還是不要總用一個大代詞來逃避這種壓力了,我,對,就是我,大抵就是復雜且懶惰,多愁善感卻又沉默寡言,犯了錯,卻借由別人也會犯錯來寬慰自己。
為什么會感到一種無力感?為什么又沉迷于游戲?
分析一下,我當然可以繼續(xù)說因為現實沒有反饋,當下的努力很難有即時的效果,所以越干越沒勁兒,然而游戲里的獎勵都是一目了然的,又或者是所謂的代償機制等等,可這些都改變不了當下的現實。
從另個一個角度講,問題的產生大都是預期與現實不相符,所以要么降低預期要改變現實,自己這也算變相解決問題吧?
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我沒有問題。不,這個才是最大的問題,我怎么能沒有問題呢?
問題,到底是出在了哪里?
又想起高中的時候讀的那個故事:有只狗一邊哀號,一邊制造出各種各樣的噪音。有人問道:“那狗怎么了?”狗主人說:“因為它坐在一顆釘子上。”他接著問:“那它為什么不站起來?”狗主人說:“因為它還不夠疼。”
哈哈哈,其實在高中的時候我就意識到這一點,自己就像那條狗,從未想過真正站起來,只是單單尋求各種逃避痛苦的方式卻以為自己足夠努力。制造噪音引起別人的注意又有什么用?向別人證明什么又或者是單純等待命運的垂青?
還好,我現在算是跨出了真正的第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