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楊度
  • 唐浩明
  • 7120字
  • 2025-07-11 10:51:52

四 王闿運不合時宜的舉動:拒絕見陸撫臺,倒屣迎張鐵匠

號稱“五岳獨秀”的南岳衡山,群峰連綿,氣勢飛動,雄踞于洞庭湖之南。衡山山脈自南向北由七十二峰組成,最南者名曰回雁峰,所以古人賦詩:“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來第一峰。”這回雁峰的名氣,早在唐代即為世人所知。天才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千百年來傳誦不衰,使得歷史的灰塵不能將它的盛名湮沒。就在回雁峰下有一座城池,它因為在衡山之南,便依山命名,叫作衡陽。清代衡州府的府衙設在此,故人們都稱它衡州府。衡州府有著兩千年的悠久歷史,素為湘南第一大鎮。湘江從它的身邊靜靜地流過,年年月月給它注以無窮的生命力,又為它不斷洗刷去污垢塵痕,使古城得以生機勃勃,與時俱進。

離城南四五里的江面上,有一個長四百余丈、寬三十余丈的小島,當地百姓叫它東洲。東洲上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和一棵參天白果樹。

從洲上殘存石碑的鐵畫銀鉤中,依稀可辨此建筑建于明宣德年間,名叫萬圣宮,白果樹就種植于建宮的同時。洲上向來只有三五戶人家,全是漁民。因為此地安靜,明末書院盛行,此地也建起一個書院,取名東洲書院,少年王船山便在此讀書,為日后博大精深的船山學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咸同年間,衡陽出了一個名人,他就是湘軍水師統領彭玉麟。光緒十二年,時為兵部尚書的彭玉麟捐贈重金,將東洲書院大為擴展,改名船山書院。

這東洲上自來野生著數千棵桃樹。每到早春季節,桃花夭夭,燦若紅霞,不但整個小島成為桃花的世界,連湘江也被桃花映紅了。待到暮春時光,桃花凋落,湘水上漲,那一片片落紅漂浮在江中,仿佛給冰冷的江浪加了溫,變成了暖人的桃浪。于是,東洲桃浪便成為衡州府的八景之一。當年王船山有首《摸魚兒》,專道東洲桃浪的迷人處,甚為文人們所喜愛:


剪中流,白figure_0042_0001芳草,燕尾江分南浦。盈盈待學春花靨,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浮萍,輕狂舊夢迷殘絮。棠橈無數。盡泛月蓮舒,留仙裙在,載取春歸去。

佳麗地,仙院迢遙煙霧,香飛上丹戶。醮壇珠斗疏燈映,共作一天花雨。君莫訴,君不見,桃根已失江南渡。風狂雨妒。便萬點落英,幾灣流水,不是避秦路。


擴建后的船山書院,以它曾培養出大儒的名望和幽美絕俗的環境,很快便成為三湘名書院,不僅湘南學子視之為最高學府,甚至湘中、湘西,還有鄰省江西、廣東一帶的莘莘學子也負笈前來。在書院任教的先生均為宿學老儒,主持書院的山長,則更非德高望重的碩才大老不可。去年,前山長、致仕回籍的原內閣學士羅文輝謝世后,衡州知府竇世德親到湘潭云湖橋,恭請王闿運老先生主持書院教務。壬秋先生一來感竇知府的盛情,二來他早年本求學于東洲書院,對此地極有感情,遂帶著幾個隨從到了書院。自壬秋先生來后,船山書院更是名聲大振,岳麓、城南、淥江等書院的高才學子紛紛南下,一時有學在船山之稱。

這天上午,壬秋先生正在書房擬講課大綱,他要給來書院較久的學子親授一堂課,專講何休注的《春秋公羊傳》。王闿運對經學鉆研極深,諸經中尤擅長《春秋》,于《春秋》更重《公羊》。他對《公羊》有獨到見解,認為孔子述《春秋》,獨《公羊》能傳其精義。這時門房送來一個長大的信套。王闿運擱下筆,接過信套,見上面蓋著一個長長的紫印:湖南巡撫衙門。他淡淡一笑,慢慢拆開,抽出一張精美的名刺來:欽賜進士及第出身巡撫湖南陸春江。他再看信套里面,卻不見信。正納悶之際,他翻轉名刺,只見背面上寫著一行小字:“壬秋先生:下官謹訂于初八下午專程來書院拜訪,請屆時等候。”王闿運鼻子里輕輕地哼了一聲,隨手將名刺往廢紙簍里一丟,沉下臉問站在一旁的門房:“誰送來的?”

門房見王老先生居然將巡撫的名刺扔在廢紙簍里,正在驚駭中,忙戰戰兢兢回答:“是知府衙門的傅班頭送來的。”

“陸春江好大的架子,到衡州府六七天了,這時才想起見我。信都沒有一封,就在名刺背后寫幾個字。不知是哪個先生教出來的混賬學生!老夫名震京師時,他怕還在穿開襠褲,在老夫面前擺什么款式!”

門房見山長如此不把撫臺大人放在眼里,早嚇得不知所措,想溜走又不敢。

“傅矮子還在那里嗎?”

“在,在。”門房忙回答,“他還在等您老的回信哩!”

“你去告訴他,就說我不愿見陸春江,叫他不要來了。”王闿運對門房揮了揮手。

“是,是。”

門房答應著,趕緊走出了書房。見了傅班頭,他到底不敢直說,扯了個謊:“王山長近日病得厲害,不能起床,請轉告撫臺大人,實在對不起。”

傅班頭只得回府復命。誰知有一個人此時恰好從這里走過,聽了此話,心里猛然一驚。這人便是伺候山長的貼身女人,婆家姓周,大家都叫她周媽。周媽也是湘潭人,三十八九歲年紀,長得矮矮胖胖,粗眉大眼,塌鼻梁,闊嘴巴。她的丈夫是個糊涂蟲,既不會種田,又不會做手藝,成天只在醉鄉中討生活。周媽生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女兒今年十八歲,兒子也有十六歲了。三年前,兩公婆為家務事大打了一場。周媽一氣之下,離家投靠王闿運府上,當了一名上房老媽子。誰知周媽這一投,真好比韓信投了漢高祖,從此一帆風順,步步高升了。原來,王闿運的妻子蔡夫人、妾莫六云都在他六十歲以前辭世了,而六十歲的王闿運老當益壯,依然豪健風流不減當年。他也不再續娶,把家中幾個老媽子當老婆使喚:白天做粗事,晚上為他熱被窩。府內府外,人言嘖嘖,王闿運卻秉六朝名士的風采,我行我素,并不在乎。周媽一來,就大得老先生的寵愛,漸漸地頗有點寵擅專房的味道,使得另外幾個老媽子肚子里打翻了一壇醋,卻又發作不得。

按理說,周媽這樣丑陋粗俗的老媽子與王闿運的身份相差不啻天壤,老名士怎么會喜愛她呢?原來,這周媽貌雖難看,心里卻很靈泛。她有幾大長處。一是能干。經她操持的家務瑣事,樣樣干得利利索索,熨熨帖帖,旁人都沒有什么可挑剔的,老頭子服了她。二是善解人意,對老頭子的脾性摸得一清二楚。老頭子一動眉一眨眼,她就能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于是便順著他的心意說話辦事,使得老頭子有她在身邊就舒心,無她在身邊便不稱意。三是有心計。她雖不識字,但對老頭子所讀的書、所寫的文章心里都有數。王闿運讀書作文章,常把書房弄得一塌糊涂,每天傍晚,周媽都把它收拾得干干凈凈。第二天早上,王闿運要昨天讀的書、寫的文章,周媽立時給他找來,并不錯亂。老頭子常稱贊她有陳平之才。

因為有這三大才干,王闿運便一天都離不開周媽了,而周媽也慢慢地以王府女主人自命。王闿運的眾多兒女雖老大不舒服,但看在父親的面上,有時也讓她三分,于是周媽便更得意。去年王闿運就任船山書院山長,周媽自然也跟著來了東洲。

前幾天,花藥寺住持先覺來東洲找王闿運,正遇著山長在給學子們授課,周媽便出來接待。先覺說,臨江鹽行起倉庫,占用了花藥寺的菜地,官司打了兩年多,衡州府一直不處理。聽說陸撫臺到了衡州府,過兩天要來拜訪王山長。求王山長在撫臺面前替花藥寺說幾句公道話,把寺里的菜地要回來。說完,先覺從懷里掏出二百兩銀子來,請周媽轉給王山長。

周媽見了這么多白花花的銀子,喜得笑瞇了眼,忙接過來藏起,對和尚說:“你只管放心好了,撫臺大人是老頭子的學生,只要老頭子一開口,他就得照辦。花藥寺的菜地,要不了多久鹽行就會歸還的。”

其實所謂學生云云,純粹是周媽的信口開河。先覺也不是個老實人,臨走又加了句:“若是事情沒辦好,這二百兩銀子還請退給我。”周媽滿口答應。她想起女兒到了要辦嫁妝的時候了,兒子過兩年也得說親,都要銀子用,于是把這二百兩銀子私自瞞了下來,只對王闿運說先覺求他在陸撫臺面前說兩句話,把菜地要回來。誰知王闿運不愿意,說先覺那家伙刁鉆,菜地是不是花藥寺的很難說,此事不能插手。周媽一聽急了,好說歹說,軟纏硬磨,好不容易說得老頭子勉強答應了。不料他連撫臺大人的面都不見,這事不就吹了嗎?到手的二百兩銀子再退出去,周媽哪情愿?她想了想,有了個主意。

周媽走進廚房熬了一碗冰糖蓮子羹,又切兩片薄薄的人參放在湯面上。她端起這碗羹湯來到書房,格外甜蜜地笑道:“老頭子,歇會兒,喝了這碗湯吧!”

王闿運放下筆,端起碗來,看見人參片,問:“你怎么放了這東西?”

周媽說:“我看你這些日子太累,精神沒有先前的好了,給你提提神。”

周媽走到老頭子的背后,給他揉脖子,掐肩膀,捶背擦腰。

老頭子立時覺得通體舒服,問:“你哪來的錢買人參?”

周媽答:“就是上次花藥寺的那個先覺和尚,硬要塞二百兩銀子,說是孝敬你。我想你只要對陸撫臺說句話,還怕他不聽?這件事一定辦得了,就收下了。”

“你為何事先不跟我說?”老頭子扭過臉來,顯然有些不悅。

周媽忙笑著說:“不告訴你,都是為你好呀!我曉得你愛崽女愛得很,崽女們又不曉得疼你。過兩天七小姐就要出嫁了,你若早曉得有這二百兩銀子,又要拿去為七小姐添嫁妝了。我所以不作聲,拿這筆銀子在敬一堂買了一斤最好的人參,昨天下午伙計剛送來,打算為你每天放兩片。沒想到老頭子你不愿見陸撫臺,先覺以后來討銀子,我如何對付呢?”

見王闿運不搭腔,周媽按摩得更殷勤。過一會兒,又試探著說:“老頭子,你倒是拿個主意呀!要不,把那還未切的一半退給敬一堂。不過,敬一堂那蕭老板向來是賣出去的藥不收回的呀!”

王闿運默默地聽著,不發一聲,心里一直在盤算。他出身寒素,家里并無祖業,目前這份家產,全是他一人掙來的。蔡夫人生了四子四女,莫六云生了六個女兒。長子代功、三子代輿均成家生子,但二人都還在念書,不能為家庭增加一絲收入。次子代豐前些年病逝,媳婦帶著嗣子守寡在家。四子代懿未娶親,跟著他在書院讀書。十個女兒嫁出去了六個,還有四個在家。子、女、媳、孫等十多個人,全部吃的老頭子一人的舌耕所獲。另外男仆女傭尚有十一人,外加終年不斷的客人、打抽豐的親戚,盡管老頭子名氣很大,每年的聘金、潤筆費以及那些當官發財的闊門生的孝敬費用等,各項收入加起來也不少,但開支實在過于龐大,他常常要為家里的銀錢發愁。周媽一片好心為自己買下的人參,豈有再退回去的道理?一時也拿不出二百兩銀子來彌補這個虧空,何況先覺為人奸詐,他的銀子也是裝神弄鬼騙來的不義之財,花了他的心里不愧。想到這里,王闿運對周媽說:“你去叫門房進來。”

周媽知老頭子有了主意,忙顛起兩只小腳,快步向大門口奔去。當門房走進書房時,王闿運指了指書桌上一張剛寫好的字條說:“花藥寺的先覺和尚來時,你可出示此紙條給他看。”

門房拿起字條,念道:“本山長向來不與出家人往來,若僧尼有事求,須贄敬現銀二百兩。”

周媽一聽,笑得圓胖臉上堆滿了肉。

傍晚時分,王闿運照例由周媽陪著在桃林中散步,身后常常跟著一群學子,今天也不例外。他生性機敏善辯,老來更是倚老賣老,逍遙曠達。他在權貴面前有時清高傲岸,對惡人也喜玩點機巧,捉弄一下,圖點快意;然在莘莘學子面前,卻是一個藹然長者,平易近人,一團和氣。尤其對那些貧困而有上進心的青年,他更是盡力幫助,對其中的卓異者,他不惜降尊紆貴,與之訂忘年交。正因為此,學子們敬重他,喜歡他,在他的面前,可以無拘無束地東拉西扯,也可以隨意發表各種議論,哪怕驚世駭俗也不要緊。他常說自己就有許多驚世駭俗的舉動,人活著,就是要適意,不要受世俗清規戒律的過多約束。

“湘綺先生,您老年輕時與曾文正公等人交往,有許多好聽的故事,講兩個給我們聽聽吧!”說話的是近日來東洲游學的一位詩僧,四十多歲的年紀,也是湘潭人,俗家姓黃,名讀山,出家后法號敬安,字寄禪,又因曾在舍利塔前燒去二指,世稱八指頭陀。寄禪幼年失去父母,為人拾糞牧牛。有次避雨私塾檐下,聞塾中小兒讀唐詩“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潸然淚下。塾師憐其孤貧好學,以煮飯燒水為條件,收其為徒。沒有多久塾師死了,他也離開私塾。以后白天為人傭工,夜晚在燈下讀書。偶見桃花為風雨摧敗,感人世無常,遂出家為僧,然心中常悲苦。寄禪在寺中偷偷地養了一只狗,有次正在喂狗食,長老來了,他怕責罵,將狗驅開,自己把殘食全吃了。到半夜,他想起白天的事來,很覺惡心,大吐起來。吐后他猛然悟到:白天吃狗剩飯不覺難,夜晚想起當時情景反而難受,可見美、丑、善、惡,均只在一念之間。從那以后,寄禪對人生大徹大悟,不再自為悲苦,以念經禮佛、吟詩訪友為終生樂事。寄禪初以一句“洞庭波送一僧來”引起當時湖南詩壇的青睞,后來遍游名山寶剎,與各方詩人唱和,詩也越寫越好,成為一個著名的詩僧。但寄禪自知根柢淺薄,佩服王闿運的博學鴻才,常常到王門請教。王闿運賞識他的詩,收他做弟子。前些日子,他從浙江寧波天童寺講學回湘,聽說王闿運任教衡州府,便趕來東洲,與壬秋先生談詩講文。

王闿運聽了敬安問話后,心里舒暢。他喜歡別人問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交往,這是他畢生引以為豪的歷史。他略微想了下,笑著說:“我講一個吧!”

學子們聽說山長要講中興時期故事了,頓時興趣大增,后面的都走上前來,將他團團圍住。周媽像個貼身侍衛似的,緊靠著老頭子身邊,呵斥著:“不要擠著先生了!”

“不要緊的。”王闿運樂不可支,以他特有的洪亮嗓音說,“那年我從山東到安徽祁門。當時安慶、金陵都還在長毛手里,曾文正剛被授兩江總督,督署衙門沒地方擺,曾文正選了祁門為駐節之地。我一到祁門,便看出那地方不宜扎老營,因為它處于叢山之中,出山之路一旦被長毛切斷,便會與外面失去聯系,只好坐以待斃。我跟曾文正說了,他沒有聽我的。他不聽我也沒有辦法,說了一次不再說了。”

曾國藩死后謚文正,當時人們都稱他曾文正公,以示尊敬,而王闿運則只稱曾文正,不再加“公”字,他這樣做,意在表明他與曾國藩是平等的朋友關系,無須格外的尊敬。

“先生,聽說李中堂也跟曾文正公說過這樣的話。”一個學子插話。

“那是以后的事了,李少荃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趁著為李元度說情不準而離開祁門的。李少荃那人向來乖巧。”王闿運笑了一聲,繼續說下去,“祁門幕府熟人很多,晚上無事,大家在一起隨便聊天。有次我給他們講了一個笑話:人們都知道孔夫子門下有個弟子叫公冶長,卻不知道公冶長有個兄弟叫公冶短。公冶短去看哥哥公冶長,見洙泗河畔弦歌不絕,書聲瑯瑯,爾雅溫文,心里很是羨慕,便也想投在孔夫子門下求學。公冶長帶著弟弟謁見夫子。夫子那時正在用餐,兩兄弟席地坐在旁邊。公冶長說明來意,并代弟弟呈上束脩,夫子答應了。他問公冶短,你哥哥通鳥語,你也通嗎?公冶短恭恭敬敬地回答,門生不通鳥語,卻通犬語。夫子聽了很滿意。此時恰好有兩只狗在餐桌下爭一塊肉骨頭,爭得很起勁,發出汪汪的叫聲。夫子問公冶短,你知道這兩只狗在說什么嗎?公冶短側耳聽了一下回答,一只狗正在啃骨頭,嘴里說的是好吃,好吃。另一只去搶,嘴里說你吃得,我也吃得。”

王闿運用很重的湘潭土音,把“吃”念成“恰”,大大增強了幽默感,引得四周的學子們哈哈大笑。

“誰知道這笑話闖了禍。”見學生們笑得痛快,先生也很快活,“第二天傳到曾文正耳中,他大為不快。后來我才知道,前幾天九帥的部下與鮑超的部下爭戰利品,鮑超發脾氣說,老九的人拿得,我的人為什么拿不得?曾文正說我是諷刺他的兄弟和部屬。其實這是冤枉,我事先一點也不曉得。”

“難怪曾文正公沒有留您老在幕府,恐怕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寄禪笑道。

“曾文正網羅了三湘才俊,就是不用我,原因很多,恐怕這也是一個吧!”

“先生,聽別人說,文正公死后,您老送的挽聯,曾惠敏公沒有掛出來,有這事嗎?”

問話的人三十來歲,名叫張登壽,是壬秋先生門下另一個奇特的學生。兩年以前,張登壽還是湘潭烏石山下一個鐵匠。他打鐵時,不像一般鐵匠那樣,在爐火上懸一個飯鍋,他是高高地懸一本書,一邊打鐵,一邊讀書,居然在熊熊爐火之旁讀完了四書五經。這位張鐵匠尤愛詩詞歌賦,常常作些詩,在爐旁吟誦,自我欣賞。別人對他說,要想詩有長進,必須投壬秋先生門下。一個大雪天,張鐵匠戴著斗笠,支著木屐,穿著破舊的衣服,冒著雨雪走了三十多里,來到湘綺先生任教的昭潭書院。這時王正在宴客,湘潭縣的官紳名流濟濟一堂。門房見張皮膚糙黑,衣裳破舊,便不讓他進。張瞪起大眼說:“我是烏石山張鐵匠,非見先生不可!你不讓我進,就把我這本詩稿送給先生看。”門房見張面色兇惡,有點怕,便代他將詩稿送進去。王闿運早已風聞張鐵匠之名,遂在席上翻看詩稿,才讀了幾首,便嘆道:“果然是吾鄉一位真正的詩人。”于是倒屣出門,將張鐵匠迎了進來,請他上座。那些官紳生怕鐵匠身上的泥水污壞了他們的狐皮袍子,都離得遠遠的。從那以后,張鐵匠不再打鐵,跟著王闿運吟詩填詞。

“我那副挽聯,曾劼剛的確沒掛,他認為我對他父親褒揚不夠,其實我說的話最公允,后人會有裁評的。唉!”王闿運微微嘆了一口氣,“曾文正的胸襟本來就不寬,他的哲嗣比他還不如。”

“倒是前幾年您老挽彭剛直公的那副聯,彭永釗把它掛在最顯著的地位。”寄禪插話。

王闿運笑道:“那都是說的好話,給他那樣的臉面,他如何不掛?”

一個學子說:“八指頭陀,先生的挽聯是怎么寫的,念出來讓我們學習學習。”

寄禪說:“先生的挽聯是這樣寫的:詩德自名家,更勛業燦然,長增畫苑梅花價;樓船欲橫海,嘆英雄老矣,忍說江南血戰功。時人評論,都說此聯為彭剛直公數百副挽聯中的第一副。”

王闿運微笑著眺望江面上晚歸的小漁船,心情十分舒愜。

那問話的學子嘆道:“先生才華真是橫絕一世,再沒有人比得上的。”

張登壽說:“昨夜月光明亮,我吟先生詠月詩,胸中倍覺清澄明潔,煩瑣之事,一掃而空,尤其是‘夜月明如玉,空山不辨花,云來一庭暗,風去百枝斜’數句,其傳神之處,唐賢都不及。”

“張鐵匠,你過獎了!還是你的詠月詩自然率真,我不及呀!”王闿運突然轉過臉來插話,“‘天上清高月,知無好色心,天桃今獻媚,流盼情何深。’大家聽聽,這才真叫傳神哩!”

“哈哈哈!”四周學子一陣大笑,笑得張鐵匠不好意思起來。

“父親大人。”代懿急急忙忙地分開眾人,走近來說,“夏撫臺的大公子來了。”

“哦,午詒來了,我去見見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干县| 清镇市| 亚东县| 子长县| 龙川县| 灵璧县| 吉木乃县| 文登市| 西乡县| 曲阜市| 运城市| 长寿区| 宜兰市| 邵阳县| 江川县| 抚宁县| 庆安县| 剑阁县| 张掖市| 黑河市| 怀集县| 吴忠市| 秦皇岛市| 周口市| 涪陵区| 石城县| 延津县| 新疆| SHOW| 巴里| 桓台县| 永丰县| 静海县| 措勤县| 阳东县| 宁安市| 库尔勒市| 安西县| 宜阳县| 阿克苏市| 道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