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勸降龐德 威望初立
- 三國:我,曹昂,被曹操偷聽心聲
- 偏執癥重度患者
- 2513字
- 2025-08-25 21:00:00
曹昂收斂笑容,正色道:
“將軍忠勇,為救主上,甘愿斷后,此等氣節,天下罕有。昂由衷欽佩。然,將軍可知,馬孟起雖勇,卻剛愎自用,猜忌成性,絕非明主。今日之敗,豈非明證?”
龐德嘴唇動了動,想反駁,卻又似乎找不到有力的詞句,只是硬邦邦地道:
“馬將軍于我有恩,我龐德絕非背主求榮之輩!”
“恩義固然重要,然大丈夫立于世,難道不該有更大的抱負嗎?”
曹昂的聲音提高了一些,眼中閃爍著真誠的光芒。
“如今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百姓流離,苦不堪言。我父身居司空之位,雖手段凌厲,卻志在結束這亂世,還天下一個太平!我曹昂不才,亦愿追隨父親,掃平群雄,安定四海,讓這世間再無戰亂之苦,讓百姓能安居樂業!”
他看向龐德,語氣愈發誠懇:
“將軍有萬夫不當之勇,更兼忠義之心,正是國家所需之棟梁。何不棄暗投明,與我等共襄此盛舉?以將軍之才,必能建功立業,名垂青史,豈不遠勝于追隨一隅之主,最終玉石俱焚?”
【這樣的猛將,若能為我所用,將來征戰四方,必是一大助力!也能少死很多普通士卒。】
曹昂心中想著,希望能用更大的理想打動龐德。
龐德聽著曹昂的話,尤其是那句“讓世間再無戰亂之苦,讓百姓能安居樂業”,眼神微微波動了一下。
他出身邊地,見過太多戰亂帶來的慘狀,內心并非毫無觸動。
龐德能感受到曹昂話語中的真誠和那份不同于尋常諸侯子弟的抱負。
他沉默了片刻,臉上的倔強似乎緩和了一絲,但最終,他還是緩緩搖了搖頭,聲音低沉卻堅定:
“陽安侯……所言,或許有理。侯爺志存高遠,龐德佩服。然……忠臣不事二主。馬將軍縱然有千般不是,他對龐德有知遇之恩,委以重任,信任有加。”
“我龐德若因勢窮力屈便轉投他人,與禽獸何異?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間?侯爺的好意,龐德……心領了。但請恕龐德難以從命。”
說完,他閉上眼睛,不再看曹昂,表明了自己絕不投降的態度。
曹昂看著龐德那決絕的樣子,知道再勸無用。
一股無奈和些許挫敗感涌上心頭。
【唉……怎么到我這兒就不是王霸之氣一放,猛將就納頭便拜呢?】
【看來話本里都是騙人的。真正的忠義之士,絕非輕易可以說動。或許……這就是龐德令人敬佩的地方吧。】
他心中暗自嘆了口氣,既欣賞龐德的忠義,又為不能招攬到他而感到遺憾。
“人各有志,不可強求。”
曹昂站起身,語氣依舊保持尊重。
“將軍忠義,昂深感敬佩。既如此,將軍便暫且在此安心住下,我曹昂以人格擔保,絕不會苛待于你。何時改變了主意,隨時可讓人告知于我。”
龐德依舊閉著眼,沒有任何反應,仿佛已經睡著了。
曹昂搖了搖頭,不再多言,轉身走出了營帳。
帳外的陽光有些刺眼,他瞇了瞇眼,心中那點小小的郁悶很快被風吹散。
【罷了,強求不得。至少,保住了一位忠臣的性命和氣節。將來……或許還有轉機。】
他整理了一下心情,向著中軍大帳走去,那里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處理。
接下來的半個月,曹昂沒有閑著。
他主動協助鐘繇和張既處理關中繁雜的善后事務。
從清點繳獲、整編降卒,到協助調度糧草安撫流民,他都積極參與其中。
雖然具體政務多由張既等人操持,但曹昂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姿態,表明曹氏高層對關中恢復的重視。
他時常巡視各地,查看屯田點的設立,探望安置的流民,傾聽他們的困難。
【戰后重建,千頭萬緒,當真不易。張德容他們辛苦了。】
曹昂親眼看到基層官吏的忙碌和百姓的艱辛,對治理地方的難度有了更深的體會,也更加堅定了要盡快結束亂世的念頭。
曹操則坐鎮長安,統籌全局。
他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一批趁亂劫掠、不服管束的原聯軍潰兵和當地豪強,迅速穩定了秩序。
同時,他也密切關注著東方冀州的動靜。
袁紹吞并公孫瓚后,實力空前膨脹,其南下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半月后,關中大局已定,雖然仍有小股潰兵和馬超、韓遂的殘部需要清剿,但已無法構成實質性威脅。曹操決定班師回朝。
這一日,曹操升帳議事。
“關中初安,然西涼未靖,馬超、韓遂漏網,羌胡亦需震懾。”
曹操目光掃過眾將,最后落在夏侯淵身上。
“妙才!”
“末將在!”
夏侯淵出列抱拳。
“命你率本部兵馬鎮守長安,總督關中諸軍事!清剿殘敵,防御西涼,保境安民,可能做到?”
夏侯淵聲如洪鐘:
“末將領命!必不負主公重托!定叫馬超韓遂之輩,不敢東顧!”
曹操滿意地點點頭。
夏侯淵勇猛善戰,作風強硬,正是鎮守此時關中的最佳人選。
安排妥當后,曹操不再耽擱,翌日便率領主力大軍,攜帶著大量的俘虜、繳獲的軍械物資,浩浩蕩蕩地踏上了東歸之路。
曹昂自然也隨軍同行。
大軍行進在通往潼關的路上,旌旗招展,隊伍綿延不絕。
雖然來時經歷了渭水之敗的挫折,但最終的結果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以遠低于預期的代價,迅速平定了這場險些動搖中原根基的巨大叛亂。
將士們士氣高昂,凱旋的喜悅洋溢在隊伍中。
曹操騎在絕影馬上,望著眼前這支得勝之師,心情頗為復雜。
渭水邊的狼狽讓他刻骨銘心,但最終的勝利和關中的平定,更讓他志得意滿。
更重要的是,通過此戰,他徹底消除了西顧之憂,可以心無旁騖地集結全部力量,應對北方那個最強大的對手——袁紹。
他的目光不經意地掃過身旁同樣騎在馬上的長子曹昂。
“此戰,子脩表現殊為不俗。”
曹操心中暗忖。
“千里馳援,孝心可嘉;臨陣獻策,離間韓馬,眼光毒辣,直擊要害;戰后又能關注民生,舉薦賢才,頗有章法。雖稍顯仁柔,卻也無傷大雅,反倒更能收攏人心。”
經過這一系列事件,曹昂在曹操心中的分量無疑大大增加了。
不再僅僅是一個需要培養的繼承人,更是一個已經開始展現出獨立判斷、戰略眼光和一定政治手腕的得力臂助。
曹操甚至開始下意識地思考,將來與袁紹決戰時,或許可以賦予曹昂更重的責任。
而曹昂在此戰中的表現,也同樣被軍中將士看在眼里。
他星夜馳援救父的果決、獻計破敵的智慧,都在軍中流傳開來。
許多將領,如徐晃、于禁等,看他的眼神都多了幾分真正的尊重和認可。
曹昂的威望,隨著這場勝利,在軍中悄然樹立起來。
曹昂騎在馬上,感受著凱旋的氣氛,心中也在思索。
【關中雖定,但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袁紹……官渡之戰……那才是決定天下命運的關鍵。】
他回頭望了一眼漸漸遠去的關中大地,然后目光堅定地望向東方。
【父親,我會繼續努力,助您平定這亂世。】
他的心聲,一如既往地,只有身旁的曹操能夠聽見。
曹操嘴角微不可察地向上揚了一下,隨即恢復平靜,催動戰馬,加快了行軍速度。
大軍向著許昌,向著即將到來的更大挑戰,迤邐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