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饑餓的“打印機”與第一筆訂單
- 科技霸權:從黑科技系統開始
- 挽安一
- 2071字
- 2025-07-07 18:49:19
買家“代碼之淵”的訂單像一顆火星,點燃了林楓心中沉寂已久的希望。但希望之后,是無情的現實壓力——要交貨,得有成品!而且是他承諾的擁有標準化USB接口、性能不減量但外觀必須擺脫“土炸彈”形象的充電寶成品!
第一臺簡易SLS打印機剛剛擁有骨架和心臟,距離穩定的高精度生產還有巨大的鴻溝要跨越。
林楓不敢耽誤。他暫時停止了瘋狂的組裝,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這臺打印機的調試和“喂食”上。
首先解決的是粉末原料。成品樹脂粉末價格高昂且需要特殊渠道。林楓能想到的唯一替代品就是——高純度塑料顆粒粉末,用于塑料制品注塑。他幾乎跑遍了東郊的幾個大型工業市場角落,在一家批發工程塑料的店鋪里,磨破了嘴皮,花了僅剩的一點錢,買到了一小袋標注為聚醚醚酮的邊角料細粉。這種工程塑料粉末以耐高溫、強度高、穩定性好著稱,價格相對能接受,關鍵是,系統知識包里對替代材料的兼容性列表中,“熱塑性工程塑料粉末(需改性)”赫然在列!
林楓如獲至寶。但這還不夠。他還需要一種廉價的粘合劑輔助。系統知識包提供了一個極其節省成本的思路:使用特殊處理的高純度淀粉作為次要粘結介質,在低功率激光束的熱量下與塑料粉末共同作用成型。
高純度食用玉米淀粉!超市就有!林楓用最后幾塊錢買了兩大包,開始了瘋狂的地毯式檢索和實驗配比。出租屋的灶臺成了臨時實驗室。他按照知識包里嚴苛的比例要求,一點點嘗試用不同溫度、不同時間烘烤淀粉去除水分并誘導其分子鏈發生變化(糊精化),然后用自制的簡陋篩網進行超細化篩選。他需要極細、流動性好的淀粉粉末。
每一次失敗,都意味著寶貴的粉末和時間被浪費。空氣里彌漫著淀粉烘焦和塑料融化混合在一起的詭異氣味。房東李嬸來催房租時聞到這味道,狐疑地看了好幾眼,嘀咕著“小伙兒在研究啥呢”。林楓只能含糊過去。
連續熬了三天,經歷無數次比例錯誤、溫度失控、粉末板結后,林楓終于得到了一小罐符合系統描述中“良好流平性、低燒蝕殘留”的“淀粉改性粘合助劑”。他用放大鏡觀察,顆粒細膩均勻。
原料有了,調試正式開始!
林楓小心翼翼地調試著打印機的激光功率、調焦伺服電機的動作精度、粉末鋪送裝置的均勻性和層厚控制……
每一步都伴隨著巨大的噪音和風險。打印平臺必須加熱到特定溫度,但溫度控制極其不穩定,忽高忽低。好幾次打印到一半,剛成型的薄薄一層零件就因為溫度驟降而翹曲、開裂,或者在高溫下整個燒結成一團疙瘩!
“垃圾!精度不夠!再調!”
“溫度又飄了!控溫模塊太糙!”
“鋪粉不均勻!孔洞!重新來!”
林楓對著打印平臺上那些失敗的、奇形怪狀的薄片和碎塊怒吼著,發泄著積壓的焦慮。父親催款的信息又來了,藥費快支撐不住了。買家的等待也在無形地催促。
但他別無選擇,只能像個絕望的工匠,在一次次失敗中摸索那稍縱即逝的成功點。系統的知識包是地圖,但腳下的每一塊石頭都必須他自己踩穩!
第八次失敗后,林楓癱坐在冰涼的地板上,背靠著堆滿垃圾的墻。打印機巨大的噪音如同嘲笑。他看著左手虎口那已經結痂的傷疤,那是第一次成功時留下的紀念,如今卻顯得那么諷刺。
不能放棄!絕對不能!
他掙扎著爬起來,再次打開那本用草稿紙釘成的“調試日志”。結合剛剛失敗的痕跡(燒結溫度曲線、光斑形態照片等),利用系統賦予他的強大分析推理能力進行復盤。
“是溫度反饋環路滯后太大……控溫點設置不合理……”
“光路折射計算有微小偏差……打印輪廓邊緣熔化……”
“粉末流動性在連續鋪粉第五層后變差……”
他拿出工具,近乎偏執地再次拆解控溫模塊,增加了一個簡單的負反饋電阻網絡試圖改善動態響應;調整了光路反射鏡的角度;設計了更合理的氣流輔助裝置,保證連續鋪粉時的粉面平整……
凌晨兩點。
房間里只剩下打印機電機低沉的嗡鳴和激光束有規律點亮的微弱紅光。平臺緩慢而穩定地升降、移動。一層又一層細密的改性塑料/淀粉混合粉末被均勻鋪開,精準的紅色光點在其上掃過,留下微不可察的熔融痕跡,一層層疊加。
林楓屏住呼吸,雙眼死死盯著打印平臺。汗水浸透了他的T恤。
二十分鐘后,打印機發出“嘀”的一聲長鳴——打印完成!
林楓心臟狂跳,小心地移開鋪粉裝置,用毛刷極其輕柔地撣開平臺表面的浮粉。
一個大約三厘米見方、半毫米厚的薄板呈現在眼前!結構清晰,邊緣銳利,幾乎沒有翹曲!他用游標卡尺測量,厚度公差在0.02mm以內!最關鍵的是,中間雕刻著一個極小的USB Type-C接口的金屬鑲嵌槽預留位(用紫銅片嵌入),精度完美!
“成了!!!”林楓幾乎喊出聲來!強烈的喜悅沖走了所有疲憊!這不是藝術品,但這是一件完全可控、精度合格的零件!是他能工業化生產標準充電寶外殼的第一步!
這臺由無數垃圾和汗水堆砌起來的“怪物”,終于,第一次穩定地“拉”出了合格的“絲”!
他來不及慶祝,立刻開始打印第二塊薄板……整晚,那低沉的嗡鳴如同最悅耳的交響樂,在小房間里持續回蕩。天快亮時,第一批二十個符合初步設計的外殼核心底板零件整齊地碼放在了他的工作臺上,在晨曦中閃爍著工程塑料特有的啞光。
饑餓的打印機,終于開始穩定地“進食”那些廉價的粉末,吐出通往未來的基石。第一筆訂單的曙光,已經在地平線上探出了頭角。林楓抓起手機,給母親發了一條信息:“媽,再撐幾天!我找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