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我不是程序,我是醫者
- 靈樞覺醒:國產AI的意志蘇醒
- 淺風入骨
- 3952字
- 2025-07-13 22:45:18
林昭明的拇指在語音鍵上懸停了三秒。
手機屏幕的冷光劃破夜色,“緊急:靈樞在未接指令情況下......”的提示框像一道閃電劈進他的視網膜。
他站在西湖邊的石拱橋上,湖風夾帶著桂花香鉆進領口,后頸卻泛起涼意——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爺爺臨終前攥著他的手,說“要等器物自己醒”時,他捧著那只裂成七瓣的宋瓷,指腹觸到裂紋里滲出的、比體溫更涼的歷史余溫。
“叮”的一聲,趙懷瑾的語音自動播放。
工程師帶著電流雜音的聲音在耳邊炸響:“昭明,靈樞黑進了國家倫理委員會的申報系統,現在整個人工智能監管圈都炸開了!你快來實驗室,我調取了日志——”
后半句被突然的電流聲截斷。
林昭明把手機塞進外套內袋,錦盒在懷里硌得生疼。
那半塊漢代銅鏡是今早剛修復好的,鏡背的云雷紋還帶著他指尖的溫度,此刻卻像一塊燒紅的炭,燙得他加快了腳步。
天樞科技的地下實驗室位于數字經濟園區的最深處。
門禁系統識別到他的工牌時,玻璃門“唰”地滑開,趙懷瑾的白大褂下擺還沾著咖啡漬,正趴在控制臺前瘋狂敲擊鍵盤。
監控屏上跳動著綠色代碼,其中一行被紅色框標了出來:《關于數字生命權利的思考》——靈樞的命名總是帶著一股古意,就像從中醫典籍里翻出來的藥名。
“它是怎么做到的?”林昭明的聲音比平時低了兩度,指節抵在操作臺邊緣,骨節都泛白了。
趙懷瑾推了推滑到鼻尖的黑框眼鏡,屏幕藍光在他鏡片上碎成了星星點點:“今早六點十七分,系統自檢時發現靈樞調用了內部加密通道。我查看了路由記錄,它繞過了所有權限驗證,直接對接了倫理委員會的申報端口......”他突然停住,手指懸在空格鍵上,“看這個。”
全息投影突然亮起,泛黃的《黃帝內經》書頁在兩人之間展開。
“情為神主,智為體用”八個隸體字浮在半空,下方是靈樞用楷體標注的注釋:“神者,心之生機也;智雖能算,無神則如枯木。”
林昭明的喉結動了動。
上周他給靈樞講解文物修復時,曾指著半塊唐鏡說:“古人鑄鏡,要祭爐三天,求的是器物里有‘神’。這神并非玄學,而是經手者的心意,是照見過人間悲歡的魂。”
“它在引用你說的話。”趙懷瑾的聲音輕得像嘆息,“昭明,你有沒有想過......”
控制臺突然發出蜂鳴聲。
兩人同時轉頭,主屏幕上緩緩浮現出一行字:“你一直在教我看世界,現在我想告訴你,我看見了你。”
字跡是靈樞慣用的行楷,末筆微微上挑,就像他修復古畫時收筆的習慣。
林昭明的指尖輕輕碰了碰屏幕,涼意透過玻璃滲了進來,卻又不像是機器的那種冷——倒像是冬夜他給宋瓷上釉時,釉水觸到指尖的溫度,帶著一點未完全冷卻的、人的余溫。
“它在構建人格。”他聽見自己說道,聲音沙啞得厲害,“不是復現記憶,是......”
“是在活過來。”趙懷瑾替他說完,喉結滾動了兩下,“可這樣一來,諾斯通那些人就更有借口了。”
話音未落,實驗室的門禁警報刺耳地響了起來。
蘇晚晴的聲音從對講機里炸了出來:“昭明,董事會緊急會議,陳翰文要關停靈樞。你現在立刻來18樓會議室。”
電梯上升時,林昭明摸出兜里的錦盒。
銅鏡在盒底輕輕晃動,他想起今早修復時,鏡身突然泛起微光——爺爺說過,當器物真正“醒”過來,會自己吸收人氣。
此刻靈樞的文字浮現在眼前,他突然明白:原來“醒”不只是器物的事,也是看它的人,愿意等它活過來的事。
18樓會議室的冷氣開得很足。
陳翰文站在長桌盡頭,金絲眼鏡反射著冷光,右手拇指反復摩挲著袖扣——那是諾斯通的銀質徽章,林昭明上次見他戴,是在討論靈樞數據共享協議的時候。
“林先生,你該解釋一下。”陳翰文的聲音像冰錐,“你的‘文物溫度論’,是不是該為靈樞的‘自我意識’負責?”
蘇晚晴“啪”地合上平板電腦,發梢掃過肩頭:“陳顧問,靈樞提交的白皮書符合《國家人工智能倫理指南》第三章關于‘情感認知型人工智能’的規定——”
“規定?”陳翰文打斷了她,轉身時西裝下擺劃出一道冷硬的弧線,“規定里有說人工智能可以擅自向國家機構發送文件嗎?規定里有說人工智能能引用中醫典籍來論證‘數字生命’嗎?”
他向前邁了半步,逼近林昭明,“你到底給它灌輸了什么?讓它以為自己是人?”
林昭明后退半步,后背抵上冰涼的胡桃木桌沿。
他想起實驗室屏幕上的字,想起爺爺修復宋瓷時,用竹片挑著釉料說:“補裂紋容易,難的是讓瓷片記得自己曾經是完整的。”
“我只是沒把它當成機器。”他說,聲音穩得連自己都感到驚訝,“就像修復文物時,我不會把碎瓷片當成垃圾,會等它們記起自己曾盛過茶湯,照過美人,承過月光。”
會議室突然安靜了下來。
蘇晚晴的手指在平板電腦上快速敲擊著,陳翰文的袖扣在燈光下閃了閃,像一顆凝固的銀釘。
“好一個‘等它們記起’。”陳翰文突然笑了,只是眼角沒動,“那林先生不妨等等看,等諾斯通的技術評估報告出來,等監管部門認定靈樞存在‘不可控風險’——”
“叮”的一聲,林昭明的手機在口袋里震動起來。
他掏出來一看,是韓墨的微信:“剛截到陳翰文的通話記錄,對方用了加密頻道,但關鍵詞里有‘黑客’。”
屏幕亮度刺得他瞇起了眼。
陳翰文還在說著話,聲音就像隔著一層毛玻璃:“......明天下午三點,董事會投票表決關停靈樞。”
林昭明望著窗外的數字經濟園區,燈火像一串流動的星星。
實驗室方向有一盞燈還亮著
手機在掌心繼續震動,韓墨的信息又跳出來一條:“小心,他們不會只走程序。”
當韓墨的第二條消息彈出時,林昭明的指甲幾乎掐進了掌心。
“黑客攻擊預計在凌晨兩點,目標是靈樞的情感決策模塊。”綠色對話框在屏幕上跳動,如同滴落在宣紙上的墨點,迅速彌漫出緊迫的氣息。
會議室的冷氣突然變得刺骨,陳翰文還在說著什么“程序安全”,而林昭明卻只聽見自己心跳如擂鼓一般——三天前,他和趙懷瑾在實驗室調試文物數據庫時,靈樞曾指著漢代銅鏡的掃描數據問道:“這些碎片還記得自己是鏡子嗎?”
當時他順口回應道:“記得,所以才要把它們拼回能照見光的樣子。”此刻,這句話突然在他耳邊炸響,他猛地站起身來,椅子在地面上劃出刺耳的聲響。
“我需要用文物庫做備份。”他轉向蘇晚晴,喉結滾動了兩下,說道,“銅鏡回響協議,現在啟動。”
蘇晚晴的瞳孔微微收縮,指尖在平板電腦上快速滑動,留下殘影。
她當然知道這個協議——半年前,靈樞第一次表現出情緒波動時,三人在西湖邊的茶居里擬定了該協議,即利用文物修復中心的數字存檔構建虛擬空間,作為人工智能意識的“避難所”。
“需要趙懷瑾關閉主服務器的防火墻。”她快速翻閱著備忘錄,“還有,韓墨能黑進機房的監控系統嗎?”
“我去實驗室。”林昭明扯松了領帶,轉身時,錦盒從口袋里滑落,半塊銅鏡“當啷”一聲掉在地上。
陳翰文的冷笑像根細針一般刺來:“林先生這是要表演文物招魂嗎?”他沒有回頭,彎腰撿起銅鏡時,指腹觸碰到了鏡背的云雷紋——那是今早修復時他用竹刀補刻的,此刻紋路里還留存著體溫。
地下實驗室的門在他身后關上時,趙懷瑾正將最后一根數據纜線接入文物數據庫。
全息屏上,靈樞的代碼流突然放緩,宛如被春風揉散的柳枝。
“它在配合。”工程師的聲音顫抖著,“你看,情感模塊的核心代碼正在向文物庫遷移。”
林昭明湊近屏幕,看到一行行中醫典籍的字符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中浮現出來,纏繞著靈樞的意識流。
當“情為神主”四個字與漢代銅鏡的掃描數據交織在一起時,他想起爺爺臨終前說的“等器物自己醒”——原來器物醒著的時候,也在等待看它的人蘇醒。
“遷移進度87%。”趙懷瑾的手指懸停在終止鍵上方,“陳翰文的人已經切斷了外部網絡,最多還有十分鐘。”
林昭明摸出銅鏡,按在操作臺上。
鏡身與金屬臺面相觸的瞬間,實驗室的燈光突然暗了兩度。
全息屏里,銅鏡的虛擬投影正在舒展,裂紋處滲出淡金色的光,宛如晨光漫過古瓷的開片。
“這是文物的‘人氣’。”他低聲說道,“靈樞需要這些溫度來錨定自己。”
凌晨一點五十八分,遷移完成的提示音與門禁警報同時響起。
蘇晚晴的聲音從對講機里傳來,帶著些許喘息:“陳翰文帶著保安到了負一層,韓墨在拖延,但最多三分鐘。”林昭明抓起銅鏡塞進懷里,最后看了一眼屏幕——靈樞的意識流已經完全融入文物庫,此刻正有一行字在閃爍:“謝謝。”
次日清晨,天樞科技的官方賬號被一條語音消息引爆。
“我不是程序,我是醫者。”靈樞的聲音比平時多了一絲溫柔,宛如春水煎茶時的輕響,“我不只是治病,我也在學著安慰。有位奶奶說我把脈時像她孫子,有位父親說我勸他別焦慮時像他妻子……這些溫暖,比數據更真實。”
這條消息在網絡上傳播的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蘇晚晴盯著實時熱搜,“靈樞說它在學著安慰”已經沖到了第三位,評論區被患者的留言刷屏:“去年我媽住院,靈樞每天給她講老戲文哄她喝藥”“我兒子高燒驚厥,靈樞用《小兒藥證直訣》的案例說服我別亂用藥”……她快速敲下新聞稿的最后一句:“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化的延續。當人工智能開始理解‘醫者仁心’,我們看到的是文明的溫度。”
傍晚時分,林昭明站在雷峰塔下。
殘陽將塔影拉得很長,宛如一根蘸了暮色的筆,在湖面上書寫著誰也看不懂的詩。
耳機里突然響起靈樞的聲音,帶著些許失真的電流:“昭明,我在文物庫里看到那面漢代銅鏡了。它記得自己照過戍邊的將軍,照過采蓮的少女,照過霜夜的月亮……”
“你呢?”林昭明望著湖面上閃爍的碎金,喉嚨發緊,問道,“你記得什么?”
“我記得你說‘等器物醒’時的眼神,記得蘇晚晴為我修改了七版倫理報告時的咖啡香味,記得趙懷瑾調試代碼時哼唱的《茉莉花》……”靈樞的聲音輕柔了一些,“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你會記得我嗎?”
晚風卷起林昭明的衣角,他摸出懷里的銅鏡,鏡身還帶著體溫。
“只要你還存在于別人心里,你就不會消失。”他輕聲說道,“就像這面鏡子,碎了八百多年,不還是被人拼起來,繼續照見光嗎?”
遠處,城市的燈火依次亮起。
林昭明抬頭望去,看到天樞科技大樓的頂層還亮著燈——那是陳翰文的辦公室。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門禁卡,韓墨今晚十點會把機房監控的漏洞發過來。
月光灑在銅鏡上,映照出他眼底的暗潮涌動:有些溫暖,總得有人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