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薄利多銷
- 一個財閥的誕生
- 碧蕊白蓮
- 2053字
- 2025-07-27 15:52:52
佐藤彩希刨根問底道:“你都考慮了些什么啊?”
站在前臺那里的林一凡,回頭朝著里面看了去,沒有來人。他回頭再次看向了對方,還刻意壓低了些聲音道:“不管怎么說,我也是一個老板了吧!
我考慮的頭等之事就是要經營好生意,多多地賺錢。否則,我不只是拿不出錢給你開工資,而且還會把我之前的投資給賠進去。
這一門生意本小利小,走的還是類似于薄利多銷的路線。想要維持我們這里的收支平衡,那每月就至少的要有50萬日元進賬。
這還不包括我的那一份工資。要是算上我那一份20萬日元的工資,至少就得要70萬日元。每天平均的收入就要在2.4萬日元左右才行。
何況你又不是不清楚,就現如今12小時的營業時間,我們至多能夠從一個人那里收取到1200日元。
要這樣的整整20個人,才能夠到達2.4萬日元的營業收入。維持一時不難,而難得是長時間的維持下去。
我們這一個最是受外部經濟大環境的影響。經濟大環境一旦好轉,我們就相當的有可能會陷入到經營困難當中去。
唯有像這樣經濟大環境不好,我們才能夠經營狀況良好。說白了,完全就是相反的關系?!?
佐藤彩希想著100日元1小時是確實太少道:“難道,你就不可以朝上再加點?”
林一凡苦笑道:“我倒是想加,卻不能夠??!日本硬幣里面就有100日元這一種。給人的感覺就是錢不多。
若是再掏一枚硬幣出來,即便是10日元,也難免會讓人在心理上生出一種多出錢的感覺。
這可不是我信口開河,而是來自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研究結果。就如同商品定價的時候,不喜歡整數一樣。明明可以100日元,卻非要99日元?!?
他說到這里停頓了一下,接著又道:“想必你也發現了,來我們這里的絕大多數人都是有家庭,還需要養家糊口的中老年人,而不是什么年輕人。
中老年人,還是已經失業的中老年人,在錢方面就敏感。他們心里面必然會對個人每天的消費有嚴格的管控,有計劃的理性消費。
哪怕是多花1個日元,也不要。對于年輕人而言,寧可花200日元1小時去網吧打游戲消遣,也比來我們這里要好。
何況大多數的腦子里面就是錢多就多花,錢少就少花,沒錢也會借錢來花??傊?,就是沒有什么花錢的計劃,儼然就屬于沖動性消費?!?
佐藤彩希沒有聽得太懂,卻再一次問起了之前的那個問題道:“你不多開一家店,是不是因為沒有本錢的緣故???”
林一凡沒有口不對心道:“是,也不是。在短時間之內,我確實是拿不出多開一家店的本金?!?
佐藤彩希緊接著又問道:“不是呢?”
林一凡如實道:“就是像這樣的地方實在是不好找。首先,得是一家關門歇業的公司。這規模不能夠小。
最起碼,也得有幾十個人的中等規模。其次,還不能夠開在中央商務區,寫字樓等等租金昂貴的地方。我們這個本就是利潤空間小的生意。
租金一旦稍微高了,那根本就沒得賺。最后,遠離商業區,學校這些地方,盡量靠近偏僻,卻又有著居民區的地方。
若是距離商業區近,失業者就大概率的會受環境影響,用逛逛街來打發時間。這樣一來,在我們這里待的時間就會縮短。
距離學校近了,那就容易遇到家里面上學的孩子或者其同學什么的。對方回去一說,直接就露餡兒了。
失業者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被家里人發現自己失業的風險,也會繞開。這就把我們潛在的一些顧客給直接阻攔在外?!?
佐藤彩希沒有想到這里面會有如此多的門道。她不得不主動承認道:“是我想的太片面了?!?
林一凡直言道:“你本就志不在此。哪怕不去想,也實屬太正常的事情了。”
佐藤彩希好奇的問道:“你為什么不挑一個利潤大的生意來做呢?”
林一凡頓時就哭笑不得道:“我倒是想做利潤大的生意,但是級別低,沒資格,做不到啊!
再有就是,這利潤大的生意,要么就是不可控的因素多,風險高,要么就需要資本大,背景硬。
前者如販毒,走私這種,我又不敢干。股票,期貨……就算是相關的專業人士,也常有翻車的人。
何況我還不是什么相關的專業人士。后者嘛!我是既無那么多錢,又沒有好的出身,連門檻都還遠遠地夠不著。
電力,石油,水利等等,誰都知道不僅僅是壟斷行業,而且還是暴利行業。問題就在于不是誰都能夠做的。
利潤大,又好做的生意,老早就被日本那一些大大小小地財閥們給瓜分完了。他們還沒有涉足的領域,也就是他們看不上的。
說白了,像我們這一種草根出身的創業者,也就只能夠在夾縫當中求生存,吃點蛋糕削?!?
佐藤彩希當然知道普通人的不易道:“對于我們庶民來說,難道,真就沒有突破口了嗎?”
林一凡沒有開玩笑道:“有倒是有。”
佐藤彩希是目光如炬的盯著他道:“是什么?”
林一凡認真道:“技術革新所產生出的機會。一旦抓住了,那就能夠實現社會階層的大躍遷,甚至連自身的階級屬性都能夠徹徹底底地改變。特別是美國那邊,時不時就能夠產生出一些財富新貴,便是這么來的?!?
佐藤彩希突然沮喪道:“機會極少是吧!”
林一凡笑了起來道:“人人都能夠看得見的,那還叫做機會嗎?正因為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看到,才叫機會。就算看到了,沒有抓住,也是枉然?!?
他這話絕非戲言。要說涉足互聯網行業,有的人比后世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還要早。這其中還不乏做出了一定規模的。
之所以沒有大獲成功,最終銷聲匿跡,一方面是天時,地利,人和當中有缺,另一方面就是創業者,以及創業團隊自身所存在的致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