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掌握思維模型有四大好處:
1.完善學習力:便于理解知識,快速消化學習。
2.強化思考力:便于分析知識,精準洞悉本質。
3.優化溝通力:便于傳遞知識,保證溝通效果。
4.提升智慧力:便于應用知識,解決更多問題。
那么,什么是思維模型?
更高級的文字
如果讓我來定義,思維模型就是人類的思維象形文字,是人類承載系統信息的高級符號。
為什么這么定義它?古老的象形文字,大多表達的是一種外在的現象和內在的感受。這些文字可以滿足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交流,一個字、幾個詞就可以說明一種心情、狀態,描述清楚我們見到的許多事物。然而,對于某些復雜的道理和背后的本質,我們卻很難用幾個字準確表達出來。即使使用了大量文字對其表達,有時也很難讓對方清晰地理解。文字在這種地方會碰到表達邊界,而思維模型是一種能夠承載復雜信息和邏輯關系的框架,因此它更像是映射我們大腦思維的高級象形文字。它可以用圖形、公式來代替純文字,由繁到簡地表達出復雜的思維和邏輯關系,達到讓對方清晰理解的目的。
來看DIKW智慧層次結構這一思維模型。它由數據(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智慧(Wisdom)四個單詞首字母組成:
1.數據是存在于這個世界中可被記錄和被鑒別的原始事件、經歷和現象。比如,18、你、失去。
2.信息是被加工、命名、歸類、連接的有意義的數據。比如,在18歲那年我失去了你。
3.知識是被梳理、提煉、組織的有邏輯的信息。比如,18歲那年我失去了你,從此我學會了珍惜。
4.智慧是對知識的收集、識別和應用。比如,我不僅會珍惜每一次“遇見”,也會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
四者的關系,如下頁圖所示。

如果數據是點,那么信息就是將數據連接成線并歸類為不同的形狀;如果信息是形狀,那么知識就是將這些形狀理解為一種邏輯關系;如果知識是一種對邏輯關系的理解,那么智慧就是對這種關系的應用。當你通過圖形結構理解了它們的關系,以后再為你展示這幅簡單的圖形,即使拋開描述它的大量文字,你也能輕松理解其背后的關系和道理。這就是更高級的文字——思維模型的妙處。
關于DIKW智慧層次結構這一思維模型,它本身應該歸在DIKW中的哪一個層次呢?很好判斷,它就是“知識”這一層的工具。它組合了數據、信息、知識、智慧這些概念信息,并為它們建立了彼此的邏輯關系。如果你運用它去幫助自己提升認知,那么你就擁有了智慧。順便說一句,知識和智慧可以通過推理和分析產生新的知識和智慧,而你通過知識掌握新的知識,這一過程也是智慧。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曾說:“一個人掌握80~90個模型,就能夠解決絕大部分問題。而這些模型中,非常重要的只有幾個。”本書含有100個思維模型,它們都同DIKW一樣,是知識層面的工具,是更多高級的文字。我希望你能夠掌握并運用這些思維模型或者它們中的幾個。你更可以嘗試組織這些文字,用它們書寫你充滿智慧的人生。
關于本書
這本書源于我在2022年1月開始公開發布的系列視頻——《由圓中的貓頭鷹精選和創作的100個思維模型》(簡稱“圓中百知思維模型”)。這是一套用PPT制作而成的原創視頻。這套原創視頻受啟發于“查理·芒格的100個思維模型”。而我的這套思維模型與其并不完全相同,它由三部分構成:
1.遴選“查理·芒格的100個思維模型”中普適性更高、更適合用可視化方式表達出來的思維模型。(沒有被選擇的那部分也并非沒有價值,只不過是我用可視化方式難以展開,或者概念直接,大家理解起來也并不困難,在以后的發布內容中我會把它們補齊。)
2.對我來說很有趣的、值得分享的,讓我受益良多的,但沒有被“查理·芒格100個思維模型”收錄的其他領域經典思維和思維模型,如“沉默的螺旋理論”“莫塔五問”等。
3.還有幾個基于別人的思維和思維模型啟發,由我個人思考而來的原創思維和思維模型,如“大冰山模型”“需求月牙鏟”“中間態放松”“共鳴能量釋放”等。
以上思維模型共同組成了這本書的100個思維模型(實際上不止100個,有一些相關模型被整合到了一起,比如放大鏡與縮小鏡、4 Letters市場營銷系列模型)。它們來自心理、經濟、營銷、咨詢、培訓、醫療、管理、工業等多個專業和領域。它們被我分為“認知自我”“認知世界”“思考與分析”“溝通與學習”“計劃與行動”“總結與展望”6個部分。這6個部分是一個連貫的認知和行為過程:先看清人,再看清世界,接著思考人與人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繼而在其中進行溝通和學習來獲得提升,最后為自己的目標制訂計劃并付諸行動。
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本思維模型的入門讀物,按照我排列的順序閱讀,走完這個連貫的認知和行為過程。按照這種順序讀完它,我相信你可以獲得相對系統的提升。盡管它可以被當作一本入門讀物,但它實際上并不是一本單純搬運知識介紹基本概念的“詞典”。這本書里面加入了大量我對它們的解讀。這些解讀,會幫助你從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和啟發。
然而,你還是可以把它當作工具書,去優先閱讀感興趣的、急需理解和掌握的思維模型。我在本書的前面增加了一個《思維模型啟發索引表》,包含了思考/分析、決策/選擇、組織管理、工作提效、關系處理、培訓輔助、表達力、學習力、創造力、行動力等多個維度。每個思維模型可以在哪些方面讓你獲得更大的啟發,我都有所標注。在把它當作工具書的時候,你可以按需查找閱讀。
盡管這本書是源于我的同名系列視頻,但是請觀看過我的思維視頻的讀者朋友注意,書中的內容并非完全照搬視頻內容。它是在視頻內容的基礎上做了完善、補充和進一步深挖的。因此,你可以把它看成視頻內容的豐富和延續。畢竟在視頻的三五分鐘里,我也很難把更多關鍵內容交代清楚。這樣,對于你來說,閱讀這本書就有兩個作用了。第一是幫你回顧曾經看過的視頻內容,隨手翻閱,總要比點開App,點擊我的主頁,輸入搜索內容,再點擊視頻要來得方便;第二就是上面所說的,你可以獲得比原來視頻內容更加系統、完善的思維模型知識。
本書的“口頭禪”
“它可以被用在很多領域。”這句話(或者類似的話)可能是本書中出現最多的一句話。原因有兩個:第一,本書介紹的許多思維模型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普適性。它們揭示了人類社會或者世界上的某個基本規律,因此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用到,比如“80/20法則”“馬太效應”“峰終定律”。第二,在研究和介紹思維模型的過程中,我總希望那些專業性比較強的思維模型不局限于在自己的專業內發揮價值,而是能夠被更廣泛地使用,比如“RICE全科問診模式”“TTT培訓思維”“STP市場細分理論”。基于這樣的思考習慣,這句話就總會在我的大腦中回蕩,于是我就很自然地把這句話寫了出來。
不過,為了避免反復出現這句話給你帶來不好的閱讀體驗,我在最后的整理階段已經盡力將這句話刪除,或者換成別的說法。盡管如此,這種話還是不少的。因此在閱讀時,你可以不把它當作一種嘮叨,而是把它當作一種反復強調的思考習慣,讓自己在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啟發。
可能被懷疑成抄襲者
我相信在這本書的讀者中,一定有人在閱讀本書之前,就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對某些經典思維模型有了基本了解。閱讀本書時,你會發現我的一些表達方式、理解角度、舉的例子,都在網絡上其他人的文章、視頻中見過,甚至內容結構一模一樣。這會讓我像個抄襲者。
正相反,我公開發布“圓中百知思維模型”的時間最早是2022年1月5日,在此之后,我發布了很多思維模型的解讀視頻。我對這些模型的介紹與解讀你都可以在網絡上輕松搜到。承蒙大家厚愛,這些視頻在圈子里有了不小的反響。當然,這種反響也會給許多同我一樣的思維模型愛好者帶來啟發,然后以我對思維模型的理解作為基礎,為大家做二次傳播。由于視頻發布的時間比較早,因此在我將它們以書籍的形式呈現出來之前,給了這種二次傳播充分發酵的時間,并可能造成不低于我的視頻傳播范圍的影響。這樣,網絡上很多與我的內容相似度非常高的文字稿件和圖文筆記,就會先被許多讀者看到。
舉個例子。“能力圈”這一思維最初的版本是四個圈兒,即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你看過一些關于“能力圈”的解讀文章、視頻或者圖片筆記,你也一定會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解讀,會在原來四個圈兒的基礎上加上一個“自以為知道自己知道”的迷霧區(圈)。然而,在2022年2月11日我發布這期視頻之前,你是找不到關于能力圈的這種解讀的。如果恰好某些讀者沒有看過我的這篇內容,卻看過其他的,今天再翻開這本書時,就會產生誤會。這一點我有必要在這本書的前面說清楚。
在發布視頻的這段時間里,我也沒有把自己的內容撰寫成公開的文字稿,以文章形式在我的自媒體頻道發布。因此更早的文字稿,我是沒有的。你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稿,基本上是他人轉寫的。不過你可以找到比這種文字稿更早期的我的視頻。本書中許多關于思維模型更有深度、更加獨特的解讀方式,要是追根溯源,都會找到我這里來。
當然,話又說回來,并不是這本書中的所有話都是我自己說的,我也會把之前某些前輩或者思維模型提出者精準或簡練的解讀引用進來。比如,元認知可以簡單理解為“認知的認知”。我認為這句話太棒了,似乎沒有比它更簡單、更精準的表述了。另外,關于思維模型的基本介紹和對某一概念的定義都是非常直接明確的,介紹它們一定是那幾個詞和句子,是不可能通過換種說法繞開它們還能表達得更好的。因此,這種概念性的描述和精準的解讀,都會被我留在這本書中,成為這些思維模型的重要部分。
關于這本書的錯誤
思維模型是錯的。
我指的是思維模型在面對所有情形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理解,沒有哪個思維模型可以適用所有范圍,就像牛頓運動定律只適用于宏觀、低速運動的物體一樣。因此,學習思維模型的正確“姿勢”是要把它看成一個工具箱里的工具,問題是釘子你就用錘子,問題是螺絲你就用電鉆,問題是毛發你就用剃刀。當然在這個比喻中,工具箱也可能是一種思維模型。不要把任何一種思維模型奉為指導一切的經典,這一點請讀者朋友在閱讀本書時注意。
另外,某些轉述者和傳播者也可能對思維模型的理解產生一點兒誤解或做了不恰當的引用。這種轉述和傳播會導致接收者對它們的理解產生偏誤(可能我也在其中)。在接收者進一步轉述和傳播的過程中,會強化和加大這種誤解。我會在本書中盡量指出可能出現的這種誤解。我們也不必過于擔心,以上誤解不會對我們的進步產生太大影響。相反地,有些誤解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們看待它的角度(包括你認為我解讀得可能不對的地方),以此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
我說的是錯的。
我指的是在嚴謹、全面的標準下。在介紹這些思維模型時,我對它們的理解和描述可能會產生偏誤。我會按照我的理解對思維模型做比喻,所以嚴格意義上的偏誤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可以成為你了解和理解思維模型的敲門磚。這也正是本書的意義之一:不嚴謹但好理解的重要性要大于嚴謹而不理解。
簡單易懂、激發興趣是入門學習的首要任務。在這個階段,它甚至比準確更重要。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會告訴我們最小的數是0,1和2之間沒有其他數;初中英語學過的語法有一些到高中會被推翻。專業知識的專業性是入門者入門時的障礙,這種障礙常被比喻成門檻。為了降低門檻,順利入門,我們可能都需要先學習一些好理解但有點兒“錯”的東西。既然是循序漸進地學習,那么后面的專業知識就不應該都擠在門口,擠得人入不了門。為了嚴謹和全面而拉長定義、補充條件、引入更多專業詞匯和概念,只能增添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負擔,甚至勸退初學者。若如此,我在自媒體平臺制作的那些思維視頻就不會有那么多人看下去,這本書也寫不下去,寫下去了你也讀不下去。
簡單易懂,可領人進門,這就是我介紹思維模型的一個特點。領進門后你可能會發現我之前表達的東西有局限性,甚至是錯誤的。請不要擔心,在走向專業的路上,你自然會為其做修正和完善,然后讓自己變得專業。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先用簡單的方式去理解它,對它產生興趣。
我經常幫助一些培訓機構和講師梳理課程內容,并按照我的理解制作課程的介紹類視頻。那些開發課程的專業講師非常喜歡我用自己的理解對那些專業知識做出“雖然不夠嚴謹但非常貼切”的比喻。在此之前,他們發現自己太專業的知識以及對其習以為常的專業表述,從一開始就讓人失去了興趣,對學員能繼續學下去就更不抱樂觀態度了。我可以為各種專業知識梳理更好理解的邏輯順序并做出生動而形象的比喻,這能讓他們的學員對這門課程重新提起興趣。我就像專業的傳授者與不專業的學習者之間的一架梯子。沒有這架梯子,面對一些專業性的門檻,許多人跨過去是非常吃力的,也沒有跨過它的欲望。
關于“我是一架梯子”這種比喻,我本人也非常喜歡。在通往各自專業領域的臺階中,我是最低的那一階。在廣度上,我接觸和研究各種思維模型并把它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呈現出來,這就必然造成我在深度上的不足,梯子都不是很高。不過話說回來,梯子雖然不高,但好在很多。這能讓你從琳瑯滿目的思維模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幾個,并踏上深入研究它的道路。
巨人的隕落
我在自媒體平臺上的自我介紹,有這么一句: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跳躍。我不敢自比牛頓,但用這種說法來形容我當下所做的事情是貼切的。我把那些創造和提出思維模型的學者比作巨人,把我學習和研究思維模型并且試圖把它們遷移出來的過程稱為跳躍。
非常遺憾,在我寫這本書的時間里,查理·芒格與丹尼爾·卡尼曼相繼離世。他們是本書中被提及最多的兩位巨人。人無法與時間對抗,巨人終將倒下。然而,他們為世人所留下的智慧財富,卻可以被永遠傳承,這是另一維度的生命延續。巨人雖然會倒下,但他們為我們留下的思想高度,卻可以讓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從跳躍學會飛翔。
致謝
最后,感謝我的小伙伴胡坤對我完成本書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