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錢也要,人也要,全都要的朱高燧
書名: 大明:本王的藩地大億點很正常吧作者名: 風清不夢本章字數: 2133字更新時間: 2025-07-24 13:28:39
大殿內,朱高燧給朱棣倒了一杯茶水。
“爹,喝茶,消消氣。”
朱棣看著朱高燧一臉的笑容,甚至有些討好的樣子,心中也舒坦了不少。
到底還不是要來求他不是?
剛才的追逐,這也是朱棣第一次這樣體驗,現在他忽然有些理解朱元璋的快樂了。
因為在他小時候,他們就是這樣被朱元璋給抽長大的。
是的,整個童年,尤其開始念書以來,挨朱元璋的抽,可以說就如同吃飯喝水那樣頻繁了。
這也讓他想起了以往的那些時光,那個時候,是他最為快樂的日子了。
雖然那時候也有不服氣,也不敢反抗朱元璋,但現在想想,朱棣還有些懷念。
自從就藩之后,朝廷內部的局勢以及北部的韃靼,屢屢困擾他,他是一天都沒有舒坦的過過日子。
后靖難成功登基以來,他的日子過得更加的緊了。
這個緊,是時間的緊。
國事家事,既要考慮大明之外的周邊,又要考慮靖難之時瘡痍的各地,治理民生,使得大明富強,還要考慮朱高熾、朱高煦之間的問題,等等等等事情,太多了。
可以說自從他就藩以來到現在,尤其是登基以來,他沒有過過一天的好日子,從來沒有舒坦的享受過一天。
對內憂慮天下百姓,對外有安南征伐、東北奴兒干都司的設立、西北有哈密衛的設立、南有鄭和艦隊下西洋,更為重要的是北部的韃靼與瓦剌,又在編撰永樂大典,營建順天府等等等事宜。
都說皇帝好,可他自登基掌權以來,是真沒覺得哪點好,睜眼要處理國事軍務,閉眼在思考怎么讓百姓過得更好一些,他休息都沒有什么時間來休息。
他也想要休息休息啊,他也想要享受享受啊,可是,整個大明,江山社稷都在他的肩上擔著,他不能休息,不能享受。
他本身得位不正,是靖難上位,那些儒生士大夫,可是在罵著他朱棣是篡位奪權的人,是他因為靖難之戰讓大明天下生靈涂炭,然后又亂生殺戮,大肆屠殺朝臣,窮兵黷武,等等太多方面在抨擊著他。
自他登基以來,太多的人寧愿被殺、自殺、歸隱也不愿意做他永樂一朝的官。
這些,朱棣心中都深深的記在心里,他想要打破這些質疑,他更是要向朱元璋證明,他朱棣,有能力能夠讓大明更加的強大。
唯有越多的功績,才能改變他造反篡位的名聲,唯有足夠的功績,他下去之后才能坦然去見朱元璋,去見朱標。
他也一直在為了這個目標在努力的去做。
對外開疆擴土,平定四方,震懾周邊,對內大力發展民生,改善吏治。
以往的日子,總是枯燥與重復的,他的壓力一直很大。
直到如今,朱高燧這個變數,算是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一絲別樣,古井無波的水面泛起了些許漣漪。
想著這些,心中對朱高燧也更加的喜歡。
只是心中喜歡歸喜歡,面上,朱棣可是一點好臉色都沒有給朱高燧。
“老三,沒白疼你,還知道給我倒茶了?!?
朱棣一口飲下,只覺得這次的茶格外的甘甜。
朱高燧看著朱棣似乎是消氣了,笑容更加燦爛了。
“爹,你看你抽也抽了,氣也消了,那這事,是不是就這樣定下了?”
“老三,你是什么時候掉錢眼里了?老二這樣我都不奇怪,你怎么就惦記著錢?怎么就惦記著從我這里拿錢?
還要預支未來五十年的歲祿,還三百萬,你想什么呢?
現在寶鈔提舉司都沒有這么多寶鈔,你還想要三百萬?
如今河南、山東有旱災,江西有水災,百姓都在等著朝廷發糧賑災,你還想要三百萬石?
最多給你十萬,要不要?”
朱棣是真不想跟這人繼續說下去了,明知道大明的情況,還一個勁的問他要錢糧,雖然是歲祿,但有這么要的?
現在他給朱高燧了,要是朱高熾與朱高煦跟著來要怎么辦?要是那些藩王也跟著這樣預支,朝廷還要不要過日子了?
寶鈔提舉司雖然一直在印鈔,但哪里跟得上這個速度?
別以為沒錢了就可以印,印也需要時間的。
朱棣有一點沒有說謊,那就是寶鈔提舉司如今還真沒有這么多現成的寶鈔。
朱高燧聽著只能先預支兩年的,心頭一時有些遺憾。
看著朱棣這個樣子,他知道,再說下去,這個人會真的生氣。
山河東南去年旱災,雖然不是大旱,但情況確實不妙。
江西的水災他也知道,這種情況下,朱棣說出這些,他已經沒有了繼續談下去的想法。
想到這里,朱高燧也不再糾結,隨即說起了另外一件事。
“爹,朝廷的難處我也理解,既然你不肯給我預支五十年的,還只是給了兩年的,那我換一個,我要人。
我這去就藩,你總得給我點治理的人才吧,這很很合理吧?
你看倒的茶也喝了,你再怎么也得表示表示吧?”
朱高燧想得很開,錢也要,人他還要,全部都要。
既然要不了更多的錢,那就不如談人。
朱棣看著朱高燧,嘴角一抽,這個人,簡直跟他一樣臉皮厚。
不對,準確來說是不要臉。
錢的事情談不下去了就問他要人?
朱棣滿心警惕,又有些好奇,好奇朱高燧到底會要些什么樣的人。
“你先說說,要哪些人?!?
朱棣并沒有直接應下,這個人他已經知道了,是真的會得寸進尺。
現在他敢應,這個人是真的敢提。
朱高燧聞言,神秘兮兮的道:“爹,你放心吧,我不要朝廷重臣,也不要多,就幾個。
一個是浙江按察使周新,還有工部的趙元善、徐幼文、吳中、楊青、徐暉,就六個人,這總沒問題吧?”
周新,是他早就已經想好的人選。
至于工部的這幾人,都是他下去了解過的。
雖然他會帶匠人過去,但擅長數學、化學、物理、火藥、機械、造船等等這方面的人才,他總得帶幾個領頭的才行。
他雖然不知道哪些人是這方面的人才,可工部有名單,他要看,還是容易的。
而且為了能夠順利得到,他挑的這些人,都還是朝廷如今并不重視的。
這點眼力見他還是有的,不然挑出來朱棣也不會同意,又有什么意義?
且能夠進入工部,已經是一種實力與能力的體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