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被鹽漬腌制的竹簡
書名: 鯨落時分的書海傳奇作者名: 作家懸崖松本章字數: 3873字更新時間: 2025-07-11 09:37:17
在墨水號的一次例行檢修中,船員們在船底的一個隱秘角落,發現了一些被海水浸泡得濕漉漉的竹筒。這些竹筒長短不一,表面布滿了斑駁的鹽漬,像是被歲月塵封的秘密。我得知這個消息后,立刻趕到現場,心中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當我看到那些竹筒時,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動。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根竹筒,輕輕擦拭掉表面的鹽漬,發現上面刻著一些模糊的字跡。雖然這些字跡已經被海水侵蝕得難以辨認,但我憑借著對古代文字的了解,還是隱約看出了一些端倪。這些字跡似乎是古代的竹簡文字,這一發現讓我興奮不已。
“李教授,您快來看看這紋路!”船員老張舉著放大鏡湊過來,粗糲的手指在竹簡邊緣輕輕摩挲,“這竹片內側好像有灼燒的痕跡,不像是自然風化的。”
我接過那根竹簡對著陽光端詳,竹纖維間確實嵌著焦褐色的印記:“這是殺青時留下的火紋。古代制作竹簡必須經過烘烤脫水,行話叫‘汗青’,文天祥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這么來的。”
“這么說這些真是老古董?”年輕船員小林眼睛發亮,蹲在地上扒拉著散落的竹筒,“我老家博物館里的竹簡都是黃澄澄的,這些怎么泛著青黑色?”
“海水里的鹽分滲透進竹纖維了。”我用鑷子夾起一片竹簡,指尖能感受到表面細密的鹽粒結晶,“你們看竹片邊緣的裂紋,是鹽漬反復結晶膨脹造成的。這些竹簡至少在海水里泡了上百年。”
大副老王抱著胳膊站在一旁,眉頭擰成個疙瘩:“船底這處艙室從不出海時就積水,去年檢修還沒發現這些東西。會不會是最近誰不小心掉下去的?”
我搖搖頭,用指腹蹭了蹭竹簡表面:“你們看這包漿,還有邊緣自然磨損的弧度,絕非近代之物。而且這種雙線編連的技法,在西漢后期就已經失傳了。”說著我把竹簡舉起來對著光線,“更重要的是,這里面好像還夾著什么東西。”
船員們頓時圍了過來,小林忍不住伸手想碰,被老張一把拉住:“小心點,別弄壞了!”我從工具箱里拿出鑷子,小心翼翼地撥開竹簡間的縫隙,一枚銹跡斑斑的銅環慢慢顯露出來。
“這是……封緘用的銅扣!”我倒吸一口涼氣,“古人重要文書會用繩子捆扎,在打結處封上黏土蓋印,再套上銅環加固。這說明這些竹簡記錄的可能是極重要的內容。”
老王蹲下身仔細打量那些堆積的竹簡:“可這船底終年潮濕,怎么偏偏這些竹簡沒爛透?”我指著竹片內側的黑色涂層解釋:“這是生漆,戰國時期貴族用來防腐的工藝。你們看竹片截面,芯部還是黃的,說明生漆確實起了作用。”
小林突然“呀”了一聲,舉著一片竹簡跑過來:“教授您看這個!這字我好像認識!”我接過一看,竹簡上刻著一個模糊的“海”字,筆觸渾厚有力。“是小篆!”我抑制不住激動,“秦始皇統一文字后推行的小篆,這至少是秦漢時期的物件!”
老張撓撓頭:“可咱這墨水號是艘現代貨輪,怎么會有兩千年前的東西?”我沉吟道:“有可能是從古代沉船里卷進來的。這片海域歷史上沉沒過不少船只,說不定這些竹簡就是其中某艘船上的貨物。”
正說著,老王突然指著艙壁角落:“那邊好像還有東西!”眾人循聲望去,只見一堆海藻纏繞著個破損的木箱。我小心清理掉海藻,木箱側面隱約露出“東海郡”三個字。“東海郡是秦漢時期的行政區劃!”我心臟怦怦直跳,“這絕對是考古重大發現!”
小林興奮地掏出手機想拍照,被我攔住:“別用閃光燈,會加速竹簡氧化。大家先把所有物件分類整理,注意保持原始位置關系。老張你去找些無酸紙,小林準備蒸餾水和軟毛刷。”
忙碌中,老張突然指著一片竹簡驚呼:“這上面有畫!”我們湊過去,只見那片較大的竹簡上刻著簡單的線條,像是艘船的輪廓,旁邊還有幾個模糊的符號。“這是古代的航海圖?”老王猜測道。我仔細辨認著符號:“不像,更像是某種標記……你們看這幾個符號,和剛才那個‘海’字筆法相似,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
小林拿著軟毛刷輕輕擦拭一片竹簡,突然停下動作:“教授,這字好像是紅色的?”我湊過去一看,果然有暗紅色的痕跡殘留在刻痕里。“是朱砂!”我激動地說,“古代重要文書會用朱砂書寫,看來這些竹簡的價值遠超預期。”
整理到傍晚,所有竹簡被小心翼翼地轉移到通風的貨艙。我看著分類擺放的竹簡,對船員們說:“這些竹簡需要先脫水定型,我們得用乙醇溶液梯度脫水,再用聚乙二醇加固。這個過程至少需要一周,期間溫度必須控制在 20度左右,濕度 60%。”
老王皺著眉:“咱這船上沒這設備啊。”我想了想說:“可以改造一下冷藏艙,用恒溫器控制溫度。老張你經驗豐富,負責溫度監控。小林你學過化學,配溶液的任務就交給你。我來負責記錄和初步解讀。”
接下來的幾天,貨艙成了臨時工作室。老張每天定時記錄溫濕度,小林認真調配著各種溶液,老王則負責維持秩序不讓閑人靠近。我則對著那些稍微清晰的竹簡反復研究,試圖解讀其中的內容。
這天,我正對著一片竹簡凝神思索,小林端著溶液走進來:“教授,您看這竹簡上的‘瑯琊’二字,是不是和徐福東渡有關?”我眼前一亮:“你這么一說還真有可能!秦始皇曾派徐福從瑯琊出海求仙藥,這些竹簡說不定就是當時的航海記錄。”
老張湊過來看:“那上面寫的啥?是不是說找到了長生不老藥?”我笑著搖頭:“哪有那么玄乎。你看這幾句,‘方士入海,三月不歸’,‘風逆,船毀其三’,像是在記錄航海遇到的困難。”
突然,老王拿著一片竹簡跑進來:“教授,這片竹簡上的字特別清楚!”我接過一看,上面赫然寫著“元封三年,使入海求蓬萊”。“元封三年是公元前 108年,漢武帝時期!”我激動得聲音都有些顫抖,“這很可能是漢武帝派船隊尋找蓬萊仙山的記錄!”
這個發現讓所有人都興奮不已。老張搓著手:“那這可是國寶級的發現啊!”我點點頭:“不僅如此,這些竹簡還可能填補西漢航海史的空白。你們看這幾句,‘舟師識星斗,夜則觀星,晝則觀日’,說明當時的航海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
隨著解讀的深入,更多內容逐漸浮現。這些竹簡竟然是西漢時期一支官方船隊的航海日志,記錄了從瑯琊出發,途經朝鮮半島,抵達日本列島的全過程。其中詳細記載了沿途的風土人情、物產資源,甚至還有與當地部落交流的記錄。
“你看這句,‘倭人國,男子黥面,女子披發’,和《漢書》里的記載完全吻合!”我興奮地對大家說,“這證實了《漢書》中關于中日交流的記載并非虛構。”
小林指著一段文字:“教授,這里說他們帶了絲綢和鐵器,換了當地的珍珠和木材。”我點點頭:“這說明早在西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延伸到了日本。這些記錄比現存史料早了近百年,太珍貴了!”
一周后,竹簡的脫水加固工作基本完成。我看著這些重新煥發生機的竹簡,對船員們說:“我們得盡快聯系國家文物局,讓專業團隊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些竹簡不僅是重要的歷史文獻,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
老王感慨道:“真沒想到咱這破船底還藏著這么大的秘密。”我笑著說:“這就是歷史的魅力,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驚喜。不過保護這些文物任重道遠,我們只是做了最基礎的工作。”
老張看著那些竹簡,突然問:“教授,這些竹簡最后會放在哪兒?”我想了想說:“應該會放在國家博物館,供更多人參觀研究。不過你們的功勞也會被記錄下來,是你們的細心和負責,才讓這些珍貴的文物得以重見天日。”
竹簡的修復工作仍在繼續,雖然還有很多文字有待解讀,但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它們承載的厚重歷史。這些沉睡在海底的竹簡,不僅揭開了一段被遺忘的航海史,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的不易。
竹簡作為中國古代的書寫載體,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周時期,竹簡就已經出現,成為了當時人們記錄信息、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在紙張發明之前,竹簡一直是主要的書寫材料,直到東漢時期,紙張逐漸普及,竹簡才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竹簡的制作過程十分繁瑣。首先要選擇合適的竹子,一般選用質地堅硬、紋理細密的毛竹或楠竹。然后將竹子鋸成合適的長度,再將竹筒劈成寬窄均勻的竹片。接著,要對竹片進行殺青處理,即將竹片放在火上烘烤,去除其中的水分,防止蟲蛀和腐朽。殺青后的竹片還要經過刮削、打磨等工序,使其表面光滑平整,便于書寫。最后,用麻繩或絲線將竹片按順序編連起來,就形成了竹簡。
在古代,竹簡的使用非常廣泛。無論是官方文書、歷史典籍,還是文學作品、私人信件,都可以用竹簡來記錄。許多經典的著作,如《論語》《道德經》《史記》等,最初都是以竹簡的形式流傳下來的。竹簡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也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歷程。
然而,竹簡的保存卻面臨著諸多困難。由于竹簡是由竹子制成的,容易受到蟲蛀、腐朽、火災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同時,竹簡的體積較大,重量較重,不便于保存和運輸。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珍貴的竹簡文獻都因為各種原因而失傳,這無疑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
看著手中被鹽漬腌制的竹簡,我不禁感嘆文明傳承的不易。這些竹簡,或許曾經記錄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發展。然而,它們卻在歲月的侵蝕下,變得面目全非,幾乎被人們遺忘。如果不是這次偶然的發現,它們可能永遠沉睡在船底,成為歷史的塵埃。
為了拯救這些珍貴的竹簡,我決定和船員們一起,對它們進行搶救性保護。我們首先將竹簡小心翼翼地從船底取出,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晾干。然后,用專業的工具和方法,對竹簡進行清洗和修復。在修復過程中,我們盡量保持竹簡的原貌,不損壞上面的字跡和紋理。
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我們終于完成了對竹簡的修復工作。雖然有些竹簡上的字跡仍然模糊不清,但大部分竹簡已經恢復了原來的面貌。看著這些重新煥發生機的竹簡,我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和喜悅。
這些被鹽漬腌制的竹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明傳承的火種。它們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使命。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都要堅守這份責任,讓文明的火種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