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的輪廓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宛如一頭蟄伏的巨獸。李逸勒住馬韁,仰望著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喉嚨不自覺地滾動了一下。
“怎么,看呆了?“張巡在一旁笑道,“長安一百零八坊,東西兩市,天下貨物應有盡有。待本將述職完畢,帶你好好見識一番。“
李逸勉強笑了笑。作為歷史系學生,他讀過無數關于長安的記載,但親眼所見仍遠超想象。城墻高達五丈,城門洞深不可測,守門士兵鎧甲鮮明,長戟如林。進城的隊伍排出半里多遠,有胡商駝隊,有押送稅賦的差役,還有衣著華貴的官員家眷。
“將軍,這長安城...道士似乎特別多?“李逸注意到一個奇特現象。幾乎每支隊伍中都能看到戴黃冠、穿道袍的身影,更有不少百姓對著路過的高功道士行禮。
張巡神色突然嚴肅起來:“慎言。自三清顯圣后,圣人崇道抑佛,天下道觀香火鼎盛。這話莫要在人前說。“
“三清顯圣?“李逸心頭一跳。歷史上玄宗確實崇道,但記憶中并沒有這個具體事件。
“五年前,太清宮夜放光明,三清法相顯圣于云端,親賜圣人《道德真經》新解。“張巡壓低聲音,“自那以后,圣人便...“
“張將軍!“一聲呼喚打斷了他們的談話。城門處,一名文官打扮的中年男子快步迎來,“將軍一路辛苦。圣人有旨,命將軍即刻入宮覲見。“
張巡點點頭,轉身對李逸道:“本將府邸在崇仁坊,你可持我名帖先行安頓。三日后我回府再做安排。“
接過名帖,李逸目送張巡一行人遠去,深吸一口氣,獨自踏入長安城門。
城內景象更令李逸震撼。朱雀大街寬達五十丈,可容二十輛馬車并行。街邊槐柳成蔭,行人如織。不時有高官顯貴的車駕經過,前呼后擁,好不威風。空氣中彌漫著各種氣味——烤胡餅的香氣、酒肆飄出的酒香、馬糞的臭味,還有不知從哪傳來的脂粉香。
按照張巡所說,李逸一路詢問,終于來到崇仁坊張府。遞上名帖后,管家將他安置在西廂一間偏房。
“郎君且休息,晚膳時分老奴再來相請。“管家恭敬道。顯然張巡在府中頗有威信,連帶他這個“客人“也受到禮遇。
關上房門,李逸終于能靜下心來思考現狀。他摸了摸口袋,意外發現手機竟然還在——雖然已經沒電了。此外口袋里還有一支圓珠筆和半包紙巾,這些現代物品在唐朝簡直比黃金還珍貴。
“首先得了解這個世界...“李逸喃喃自語。從張巡提到的“三清顯圣“來看,這個唐朝與他所知的歷史已有偏差。道教地位異常崇高,這或許是個突破口。
接下來的兩天,李逸以游覽為名走遍了長安各處。他特意去了幾座著名道觀,發現香火之旺盛遠超想象。在玄都觀外,他目睹了一場法事——高功道士手持桃木劍,腳踏七星步,口中念念有詞,竟真的讓一株枯樹重新發芽,引來圍觀百姓陣陣驚呼。
“這不對勁...“李逸眉頭緊鎖。歷史上道教雖有法術記載,但絕無如此明顯的“神通“。這個世界似乎真有超自然力量存在。
第三天傍晚,張巡終于回府,設宴款待李逸。
“李郎見識不凡,可有意在長安謀個前程?“酒過三巡,張巡突然問道。
李逸心頭一跳:“將軍有何指教?“
“明日宰相張說大人設宴招賢,本將可帶你同往。“張巡笑道,“張相素來愛才,若得他賞識,一個九品官身不在話下。“
李逸大喜過望。張說,開元名相,文壇領袖,若能攀上這層關系...
次日,李逸換上張巡準備的青色圓領袍,頭戴幞頭,隨張巡前往位于平康坊的相府。相府門前車馬如龍,各路官員、名士絡繹不絕。
宴會在花園中進行,數十張矮幾呈扇形排開,正中央的主位自然是宰相張說。李逸作為張巡隨從,被安排在末席。
“近日吐蕃遣使求和,諸公以為圣人會允否?“酒至半酣,張說突然拋出一個問題。
席間眾人議論紛紛,大多認為朝廷會接受求和。畢竟連年征戰,國庫吃緊。
張說目光掃過眾人,忽然停在末席:“那位生面孔的郎君,可有高見?“
李逸心頭一震,知道機會來了。他起身行禮,朗聲道:“回相公,在下以為,圣人必會拒絕求和。“
“哦?何以見得?“張說饒有興趣地問。
“吐蕃贊普新立,國內不穩,此時求和必非真心。“李逸回憶著歷史知識,“且隴右節度使王忠嗣剛在青海大勝,圣人必會趁勢施壓,迫其稱臣納貢。“
張說眼中精光一閃,又問:“若圣人允和,又當如何?“
“那必是另有謀劃。“李逸自信道,“或為集中兵力對付突厥,或為...“他頓了頓,“或為籌備封禪大典。“
此言一出,滿座嘩然。封禪乃帝王最高禮儀,非太平盛世不可為。
張說大笑:“好個機敏的郎君!張將軍,這位是...“
張巡連忙介紹:“此乃末將在城外偶遇的李逸李郎君,雖無功名,卻飽讀詩書,見識不凡。“
宴會后,李逸被單獨引入一間靜室。張說已換了一身常服,正在品茶。
“李郎對朝局見解獨到,不知師從何人?“張說開門見山。
李逸早有準備:“晚輩少時曾游學四方,多聽民間議論,不敢言師承。“
張說似笑非笑:“民間議論能知王忠嗣青海之戰細節?能猜中圣人封禪之意?“他放下茶盞,“不過無妨,老夫最愛結交奇人異士。三日后有一小集,李郎可有興趣?“
離開相府,李逸后背已被冷汗浸透。張說顯然對他的身份起疑,但似乎另有打算。正思索間,前方突然傳來一陣騷動。
“又死了一個!“
“天殺的,這都第三個了!“
“說是惡鬼索命,連金吾衛都不敢管...“
李逸循聲望去,只見一隊衙役抬著擔架匆匆而過,擔架上蓋著白布,下面明顯是個人形。路邊百姓議論紛紛,面露懼色。
“這位老丈,請問發生何事?“李逸拉住一個老者詢問。
老者打量他一眼:“郎君是外鄉人吧?這幾日長安城出了怪事,接連有官員暴斃,死狀詭異,傳言是惡鬼索命。剛才那是第四個了...“
“可知死者都是什么官?“
“聽說都是些五六品的小官...“老者壓低聲音,“但老朽在長安六十年,看得出門道——這些死者,全是當年參與審理'梅妃案'的官員!“
梅妃?李逸心頭一震。歷史上梅妃江采萍確有其人,是玄宗寵妃,后因楊玉環入宮而失寵。但正史中并無“梅妃案“記載。
回到張府,李逸輾轉難眠。他隱約感到,自己正被卷入一個巨大的謎團中——三清顯圣、梅妃案、惡鬼索命...這些在正史中毫無記載的事件,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
次日一早,李逸便前往崇仁坊的藏書樓,想查閱有關梅妃案的記載。然而翻遍史書,只找到寥寥數語:“開元五年,梅妃江氏病逝,上甚悼之。“
“病逝?那為何會有'梅妃案'一說?“李逸自言自語。
“因為梅妃并非病逝,而是被賜死的。“一個清冷的聲音突然在身后響起。
李逸猛地回頭,只見一個身著白色道袍的年輕“道士“站在書架間。此人約莫十八九歲,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手持一柄白玉拂塵,氣質出塵。
“道長是...“
“貧道玉真子,見過李郎君。““道士“微微一笑,“昨日張相宴上,郎君高論令人印象深刻。“
李逸注意到對方雖然身著男裝,但聲音清越,手指纖細,喉結幾乎不見...這分明是個女子!但看破不說破,他拱手道:“原來是玉真道長。不知道長方才所言...“
玉真子環顧四周,低聲道:“此地不便多言。若郎君真想知道梅妃案與近日命案的關聯,酉時可來玄都觀后山尋我。“說完,不等李逸回應,便飄然而去。
李逸站在原地,心跳加速。這個女扮男裝的道士究竟是誰?為何主動接近他?梅妃案與現在的命案又有何關聯?
他隱隱感到,自己正站在一個巨大謎團的入口處。而答案,或許將顛覆他對大唐的所有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