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技術瓶頸

  • 筆鋒轉槍血戰鑄傳奇
  • 無名小子新手上路
  • 2247字
  • 2025-07-05 08:35:47

晨光透過薄霧灑在營地的武器工坊上,鐵銹與機油混合的氣息彌漫在空氣中。趙鴻志站在工作臺前,手中的圖紙已經翻得卷了邊,鉛筆在紙上劃出無數條雜亂的線,卻始終無法找到那個關鍵點。

他嘆了口氣,抬頭望向窗外。遠處山林靜默如常,可他知道,日軍的攻勢一天比一天猛烈,而他們手中這些簡陋的武器,連最基本的射程和精度都難以保證。昨天的戰斗雖然獲勝,但繳獲的敵軍裝備再次提醒著他一個殘酷的事實——差距太大了。

“趙工,我們試了三種不同的合金配比,還是不行。”一名助手拿著一份測試報告走來,“槍管過熱太快,連續射擊五發后就開始變形。”

趙鴻志接過報告,目光掃過數據,眉頭越皺越緊。這個問題他已經嘗試過多次改進,無論是調整金屬比例、改變冷卻方式,還是優化結構設計,都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他揉了揉太陽穴,腦海中浮現出昨日戰場上士兵們使用這批武器時的畫面。那些粗糙的槍托、卡殼的彈匣、不穩定的擊發機構……每一個細節都在無聲地提醒著他:時間不多了。

“繼續試驗。”他低聲說道,“再換一種冷卻材料試試。”

助手點頭離開,趙鴻志重新坐回桌前,從抽屜里取出一沓厚厚的筆記。這是他在過去幾個月里整理的技術資料,有些是戰前從大學帶出來的教材,有些是從民間收集的老工匠經驗記錄,還有一些是他自己根據實踐總結的設想。

他一頁頁翻看,試圖從中找到突破口。然而,越是深入研究,就越能感受到技術層面的巨大鴻溝。許多問題并不是靠經驗和土辦法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系統性的理論支撐和實驗驗證。

外面傳來腳步聲,陳啟銘走了進來,手里拎著個文件袋。

“這是我在戰場上撿到的。”他說,將袋子放在桌上,“可能有用。”

趙鴻志打開袋子,里面是一些日文標注的技術圖紙和手寫說明。他雖然不能完全讀懂,但從圖示來看,似乎涉及某種新型槍械的設計原理。

“你從哪兒弄來的?”趙鴻志問。

“日軍哨卡附近。”陳啟銘答道,“我猜這可能是他們的新裝備資料。”

趙鴻志仔細端詳圖紙上的線條,眼神漸漸亮了起來。他迅速翻動幾張紙,手指停留在一處細節上——那是一種從未見過的散熱結構。

“如果這個設計是真的……”他喃喃自語,“或許可以解決我們目前的問題。”

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希望的火光。

“你能翻譯嗎?”陳啟銘問。

“不能全懂。”趙鴻志搖頭,“但至少能看出大概方向。”

接下來的幾天,趙鴻志幾乎足不出戶,整日泡在工坊里研究那份圖紙。他嘗試將其中的散熱結構復刻出來,并結合現有材料進行改良。然而,現實遠比想象復雜得多。

圖紙上的某些工藝要求極高,比如精密沖壓、熱處理等,這些在國內根本無法實現。更棘手的是,部分關鍵零件所需的特種鋼材早已斷供,市面上能找到的替代品性能差得太多。

他開始四處奔走,查閱圖書館、拜訪老技師、聯系各地兵工廠,希望能找到哪怕一點點線索。可結果令人沮喪——所有人都表示無能為力。

“趙工,您別太著急。”一名老工人勸他,“咱們現在能做出這些東西,已經是奇跡了。”

趙鴻志苦笑:“這不是奇跡,這是掙扎。”

他坐在書房里,望著墻上掛著的一張舊照片。那是他在國外留學時和同學們的合影,背景是校園里的實驗室。照片上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青春的笑容,那時的他們談論的是科技、理想、未來……

如今,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竟成了現實中最迫切的需求。

他拿起筆,在筆記本上寫下幾個名字——那些曾一起學習、討論技術的同學,有些人后來去了歐美繼續深造,有些人回國后進入軍工企業。如果能聯系上他們,也許能得到一些幫助。

可問題是,怎么聯系?

戰時通信受限,電報發送困難,信件更是常常石沉大海。更何況,這些人是否還愿意伸出援手,也未可知。

“你在想什么?”陳啟銘推門進來,看到他盯著照片發呆。

趙鴻志將筆記本合上,輕聲道:“我在想,也許該找些‘外援’。”

“外援?”

“我的同學。”趙鴻志抬起頭,“他們在國外,或許還能搞到一些資料或者建議。”

陳啟銘沉思片刻,點頭道:“如果你覺得有希望,就試試吧。”

第二天,趙鴻志便開始著手寫信。他詳細描述了當前遇到的技術難題,并附上了自己畫出的草圖和參數說明。他不知道這些信能不能送到,也不知道收信人會不會回應,但他必須做點什么。

與此同時,他也沒有停下手頭的工作。他帶著團隊反復試驗,嘗試用現有材料模擬圖紙中的結構。每一次失敗,他都記下原因,分析改進方案;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他也會興奮不已。

然而,瓶頸依舊存在。

某天夜里,趙鴻志獨自留在工坊中,對著一堆報廢的零件發呆。汗水順著額頭滑落,他的雙眼布滿血絲,手指因長時間操作工具而磨破了皮。

他伸手去拿一杯涼掉的茶水,卻碰倒了一本筆記。紙張散落一地,他彎腰去撿,忽然注意到一張夾在中間的照片。

那是他和一位德國教授的合影,背后寫著一行字:“科學沒有國界,技術也不應被戰火封鎖。”

他怔住了。

良久,他緩緩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夜空中的星辰。心中某個念頭逐漸清晰起來——或許,他不該只盯著國內的資源,而是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遠。

“如果我們無法制造,那就先學會理解。”他低聲自語,“只要掌握了原理,總有一天能突破。”

這一夜,他沒有休息,而是重新整理思路,開始撰寫一份更為系統的研究報告。他要將所有已知的技術難點、已有成果以及尚未攻克的部分全部梳理清楚,準備寄給那些仍有可能提供幫助的人。

窗外的風輕輕吹過,帶來一絲清涼。趙鴻志的手指在紙上飛快地書寫,仿佛要把所有的焦慮、壓力和期待,都傾注在這份報告之中。

他不知道這封信最終能否抵達目的地,也不知道是否會有人愿意回應。但在這一刻,他終于明白,真正的技術瓶頸從來不是材料或設備,而是思想的邊界。

而他,正在努力打破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城| 安庆市| 平原县| 荔浦县| 乌拉特后旗| 新沂市| 岑溪市| 武汉市| 玉环县| 根河市| 永吉县| 广昌县| 建宁县| 自治县| 蒙阴县| 平谷区| 资源县| 昂仁县| 肇东市| 大邑县| 永昌县| 巴林右旗| 梅州市| 辽阳市| 信阳市| 凯里市| 桐柏县| 彭阳县| 盐亭县| 香港| 温宿县| 调兵山市| 雷州市| 彝良县| 平武县| 赤水市| 涪陵区| 凤冈县| 台山市| 上蔡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