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山公案:蘇軾游蹤與北宋書法空間
- 劉鶴翔
- 1125字
- 2022-11-18 15:30:52
摘要
自先秦以降,伴隨書法空間的嬗變,書法作品的意義結構發生著持續的變化。北宋書法的獨特性在于,在一種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氛圍中,重建“斯文”成為朝野認同的文化目標,從而也對士大夫的書法傳統視野與書法觀念產生了直接影響。蘇軾,作為這個時代的文化領袖,引領了書法復興的潮流。盡管從全部書法史來看,宋代也許不是中國書法最輝煌的時代,但在11世紀,書法尤其是蘇軾書法,卻無疑具有充沛的思想活力,這在書法史上并不多見。
蘇軾一生的宦游呈現為一個宏大的文化地理結構,相關的書法作品是這一地理結構的表征。“蘇氏題刻幾遍天下”,蘇軾具有高度自發性的眾多題名、題字及詩文題刻,是北宋士大夫在文化上的“天下”意識——樂觀的文化態度與遠大的文化抱負的鏡像式呈現。以山水賞會為基本主題的題刻是蘇軾將外部自然人文化的重要方式,這與其時作為探索外部世界成果的繪畫再現高峰的出現,具有互文性。
在北宋,書法向物質性空間大規模擴張。由于士大夫紛紛追求和顯揚入世價值,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士大夫私人建筑物是這個時代重要的人文景觀。而無論這些建筑物是具有公共性還是具有顯著的私人性,都因書法作品的存在而文本化了。
蘇軾卓越的文學與書法成就,使他的書法文本成為一種強勢文本,從而賦予了由他所開辟或定義的建筑物空間以獨特的人文意義。作為士人紀念碑的建筑物與相關書法作品,表征了一種政治—文化上的“全景視覺”,這種“全景視覺”,正是無所不在的書法活動所持有的價值主張。
禮樂教化意義上的開疆擴土也是北宋重要的文化成就。書法藝術自古就具有教化功能,蘇軾特殊的人生經歷,即他的長期遷謫使其書法成為一種教化實踐。蘇軾對此有著充分的自覺。就內容與形式而言,蘇軾在嶺南的書法活動是以審美教化和傳播士人價值為顯著特征的,所謂“滄海何曾斷地脈”,嶺南時期的蘇軾書法,有力地推動了在地山川風物的人文化。而廣闊的空間感知與超邁的精神境界也是蘇軾書法取得高度成就的原因,時人“挾大海風濤之氣”的評論,揭示了蘇軾書法的這一精神圖像。
蘇軾書法作品的廣泛傳播,離不開特定的物質條件。這首先是一個媒介問題。在石刻發達的宋代,書法通過石刻媒介進入了多維的書法空間。而紙質媒介亦具有同等的空間意義,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書法作品,如唱和詩、尺牘、題跋等,在時空建構上呈現為一種“唱和詩文本”。大規模的唱和活動既是北宋廣闊文化空間及“濟濟多士”的象征,也是發達的書法交游網絡的鏡像。
就書法的終極價值而言,蘇軾以及宋代士大夫對“書寫不朽”有明確的意識,這種意識盡管有著久遠的淵源,但仍帶有北宋思想世界的某些烙印。在一個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時代,蘇軾的書寫有著強烈的言志意味,以及傳達獨特審美經驗的意識。這是一種關于“斯文”不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