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十二年秋,五丈原的夜空格外清冷。
諸葛亮仰臥在軍帳中,帳外秋風蕭瑟,吹得旌旗獵獵作響。他的胸口如同壓著一塊巨石,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撕裂般的疼痛。四十九歲,正當壯年,他卻已感到生命如風中殘燭,搖曳欲滅。
“丞相,藥熬好了。“姜維小心翼翼地捧著一碗黑褐色的湯藥走近榻前。
諸葛亮勉強撐起身子,接過藥碗。藥汁苦澀難當,他卻面不改色地一飲而盡。這已是第七副藥了,華佗弟子吳普親自開的方子,卻依然無法阻擋他生命的流逝。
“伯約,地圖......“諸葛亮聲音嘶啞,指向案幾上的軍事地圖。
姜維連忙展開地圖,只見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北伐路線和魏軍布防。諸葛亮顫抖的手指劃過祁山,停在渭水之濱,眼中閃過一絲不甘。
“若天假我十年......“話未說完,一陣劇烈的咳嗽打斷了他。帕子上赫然是一灘觸目驚心的鮮血。
帳外傳來士兵壓抑的哭聲,諸葛亮知道,整個蜀軍都在為他的病情憂心。自先帝駕崩,他獨力支撐蜀漢十二年,北伐五次,卻終究未能實現克復中原的夙愿。
“報——“一名傳令兵匆匆入帳,“魏軍又在寨前叫陣,司馬懿派人送來女裝,嘲笑丞相......“
諸葛亮擺了擺手,示意不必理會。他太了解司馬懿了,此人正是看準他命不久矣,才如此肆無忌憚。
夜深人靜時,諸葛亮強撐著病體,寫下最后一份奏表:“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筆落,淚滴。他知道,這將是留給后主劉禪的最后諫言。
“先帝......亮辜負了您的托付......“
恍惚間,諸葛亮仿佛看到劉備站在面前,依舊是當年三顧茅廬時的模樣,眼中滿是期待與信任。他想伸手抓住那幻影,卻感到一陣天旋地轉......
“先生?先生?“
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諸葛亮猛然睜開眼,刺目的陽光讓他一時難以適應。
“先生可是身體不適?“
諸葛亮定睛一看,面前站著的是——童子清風?那個在他出山前就已病逝的小童?再環顧四周,竹籬茅舍,書案琴臺,這不正是隆中的草廬嗎?
“今夕是何年?“諸葛亮聲音顫抖。
“回先生,建安十二年冬。“清風一臉疑惑,“先生莫非讀書太晚,忘了時辰?剛才劉皇叔派人送來拜帖,說明日要來拜訪先生呢。“
諸葛亮如遭雷擊。建安十二年?劉備第一次來訪?難道他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他疾步走向銅鏡,鏡中是一張年輕俊朗的面孔,眉目如畫,哪里有半分病容?諸葛亮掐了掐自己的手臂,清晰的痛感告訴他這不是夢境。
“天意......這是天意啊!“諸葛亮仰天長嘆,眼中卻燃起前所未有的光芒。
前世種種如走馬燈般在腦海中閃現:赤壁之戰、荊州之失、夷陵之敗、白帝托孤、五次北伐......每一次失敗,每一個遺憾,都如刀割般清晰。
“這一世,我絕不會重蹈覆轍。“諸葛亮握緊羽扇,指節發白。
他連夜重新審視自己昔日的戰略規劃,將前世經驗融入其中。直到東方既白,一份全新的“隆中對“在他筆下誕生——不僅規劃了三分天下,更預見了未來數十年的隱患與對策。
次日清晨,劉備果然如約而至。當那熟悉的身影出現在草廬外時,諸葛亮眼眶發熱。劉備比記憶中更加年輕,兩鬢尚未斑白,眼中的真誠與熱切卻絲毫未變。
“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劉備恭敬行禮,“前兩次造訪未遇,實為遺憾。今日得見先生,幸甚幸甚。“
諸葛亮強自鎮定,還禮道:“亮乃南陽野人,疏懶成性,屢次蒙將軍枉駕,不勝慚愧。“
他細細打量著劉備身邊的關羽和張飛。關羽依舊面如重棗,美髯飄飄,傲氣內斂;張飛豹頭環眼,燕頷虎須,正不耐煩地東張西望。這些曾經生死與共的兄弟,如今又活生生站在面前。
“先生,備雖名微德薄,愿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唯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劉備言辭懇切,眼中閃爍著諸葛亮熟悉的光芒——那是求賢若渴的真誠。
前世,他被這份真誠打動,毅然出山。如今,他需要確認這份真誠是否經得起考驗。
“亮久樂耕鋤,懶于應世,不能奉命。“諸葛亮故意推辭。
劉備聞言,淚如雨下:“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說罷竟撩衣跪地。
這一幕與前世如出一轍,諸葛亮心中震動。他連忙扶起劉備,終于點頭應允。
三人回到草廬正廳,諸葛亮命童子看茶。茶香裊裊中,他展開了那卷徹夜修訂的“隆中對“。
“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諸葛亮的聲音沉穩有力,羽扇輕搖間,一幅宏圖徐徐展開。
他不僅準確預言了曹操將統一北方、孫權坐穩江東的趨勢,更詳細分析了未來可能出現的變數。當談到荊州和益州時,他的語氣格外凝重。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然其地四戰,難以久守。“諸葛亮直視劉備,“若得荊州,不可與東吳生隙,當以聯吳抗曹為長久之計。“
劉備若有所思地點頭,關羽卻微微皺眉。
諸葛亮繼續道:“益州險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他停頓片刻,“然取益州后,需善用其才,法正、李嚴等人皆有大才,不可輕慢。“
張飛聽得入神,忍不住插話:“先生怎知益州有法正、李嚴等人?“
諸葛亮笑而不答,繼續分析天下大勢。當他談到馬超、馬岱在西涼的勢力時,劉備君臣更為驚訝——這些情報在當時極為隱秘。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諸葛亮的聲音漸漸激昂,“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劉備聽得如癡如醉,離席拜謝:“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
但諸葛亮并未結束,他神情凝重地補充道:“此大略也,然成敗關鍵,在于三事。“
“請先生明示。“劉備正襟危坐。
“其一,荊州守將必須穩重有謀,不可剛愎自用。“諸葛亮意有所指地看了關羽一眼,“其二,夷陵之地險要,若與東吳生隙,切不可輕敵冒進。其三,北伐中原,當以穩扎穩打為上,不可急于求成。“
這些全是前世血的教訓。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他自己五次北伐無功而返,皆因這些關鍵點上決策失誤。
劉備雖不解其深意,卻鄭重承諾:“備必謹記先生教誨。“
三顧茅廬的歷史性會面持續到日暮。臨別時,劉備再三懇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亮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望著西沉的落日,聲音低沉,“今蒙將軍不棄,三顧草廬,亮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這一次,他說“死而后已“四字時,心中已有了全新的覺悟。
劉備大喜過望,當即解下佩劍相贈:“此劍隨備多年,今贈先生,愿同心協力,共扶漢室。“
諸葛亮雙手接過,鄭重佩于腰間。他知道,自己即將踏上一條既熟悉又陌生的道路——這一次,他手握歷史的答案,誓要扭轉乾坤。
送走劉備后,諸葛亮獨坐草廬,展開一卷空白竹簡,開始書寫《蜀科》草案。前世,他入蜀后才著手立法,如今他要未雨綢繆,為蜀漢奠定更完善的法律基礎。
寫著寫著,他突然停下筆,若有所思:“馬謖現在應該還在襄陽......“
前世街亭之敗,是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這一世,他要早早培養馬謖,讓他經歷實戰磨練,避免重蹈覆轍。
還有趙云、黃忠、魏延......這些名將的命運,都將因他的重生而改變。
窗外,繁星滿天。諸葛亮輕撫琴弦,一曲《梁父吟》在夜空中流淌。這一次,曲中不再有悲涼,而是充滿了希望與決心。
“先帝,這一世,亮必不負所托。“
與此同時,許昌丞相府內,曹操正聽取密探關于劉備三顧茅廬的匯報。
“哦?'臥龍'終于出山了?“曹操瞇起眼睛,“去查查這個諸葛亮的底細,我要知道他憑什么讓劉備如此看重。“
歷史的車輪開始轉動,但這一次,軌跡將因一個重生者的介入而發生微妙的偏移......
玄鑒仙族
陸江仙熬夜猝死,殘魂卻附在了一面滿是裂痕的青灰色銅鏡上,飄落到了浩瀚無垠的修仙世界。兇險難測的大黎山,眉尺河旁小小的村落,一個小家族拾到了這枚鏡子,于是傳仙道授仙法,開啟波瀾壯闊的新時代。(家族修仙,不圣母,種田,無系統,群像文)
茍在初圣魔門當人材
呂陽穿越修仙界,卻成了魔門初圣宗的弟子。幸得異寶【百世書】,死后可以重開一世,讓一切從頭再來,還能帶回前世的寶物,修為,壽命,甚至覺醒特殊的天賦。奈何次數有限,并非真的不死不滅。眼見修仙界亂世將至,呂陽原本決定先在魔門茍住,一世世苦修,不成仙不出山,奈何魔門兇險異常,遍地都是人材。第一世,呂陽慘遭師姐暗算。第二世,好不容易反殺師姐,又遭師兄毒手。第三世,第四世……直到百世之后,再回首,呂陽才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了一代魔道巨擘,初圣宗里最畜生的那一個。“魔門個個都是人材,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這里的!”
沒錢修什么仙?
老者:“你想報仇?”少年:“我被強者反復侮辱,被師尊視為垃圾,我怎么可能不想報仇?”老者摸了摸少年的腦袋,嘆道:“好孩子,我來傳功給你吧。”少年驚道:“前輩!這怎么行?”老者伸出手:“把你手機給我。”少年看著手機上的變化,震驚道:“前輩!這哪里來的百年功力?”老者微微一笑:“好孩子,這是你在天庭的備用功力,以后急用的時候隨用隨取,別再被人侮辱了。”少年皺眉:“這不是法力貸嗎?我怕……”老者:“天庭是大平臺,新用戶借百年功力有30天免息,日息最低半天功力,還沒你吐納一周天多。”……張羽冷哼一聲,關掉了上面的廣告。
吞噬星空2起源大陸
這是番茄的第12本小說。也是《吞噬星空》后續的第二部小說。**羅峰帶著界獸摩羅撒闖過輪回,來到了起源大陸……
詭秘之主
蒸汽與機械的浪潮中,誰能觸及非凡?歷史和黑暗的迷霧里,又是誰在耳語?我從詭秘中醒來,睜眼看見這個世界:槍械,大炮,巨艦,飛空艇,差分機;魔藥,占卜,詛咒,倒吊人,封印物……光明依舊照耀,神秘從未遠離,這是一段“愚者”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