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高臺樓榭處,玉蘭紛飛,落滿故邑。初逢舊人時,只恨相見太晚。可時光流轉,此刻早已不是彼時。擦肩而過時深情凝望,清淚卻不自覺滑落臉頰。最終,這份情愫如同風中絲線,飄向遠方。世間萬象變幻莫測,愿有朝一日能踏破層云,功成名就歸來。即便買得桂花、載酒同游,也再難尋回年少時的心境。
又是一年凜冽寒冬,霧靄朦朧遮蔽天際。寒風卷著霜雪呼嘯而過,離愁別緒也隨之涌上心頭。慨嘆與舊人緣分漸遠,從此各自飄零天涯。那一面之緣已然是盡頭,往后再難相遇。但我亦知,寒冬終會過去,待春來萬物復蘇,自會有新的曙光破曉。
昔日陰霾終將散盡,來日之路定是霞光滿天。往事已塵埃落定,未來必將煥發光彩。世間萬物變幻無常又何妨?終有一日會撥開云霧,乘著清風直上青云!
晚霞漫天,寄情紅塵。這份情意不知從何而起,亦不知歸向何處。但我相信,過往的深情會延續下去,如同美好的花影令人留戀,又如悠悠歲月般綿長。
汴梁舊夢錄
北宋天圣年間,東京汴梁城御街旁,孟氏一族的宅院雕梁畫棟,青磚黛瓦間藏著百年詩書底蘊。孟家世代以文墨傳家,祖父孟景仁曾是太宗朝翰林學士,父親孟昭文官至知制誥,滿墻御賜墨寶見證著家族榮耀。
孟家長子孟知墨年方弱冠,生得清瘦俊逸,眉間藏著書卷氣。他五歲能誦《詩經》,八歲作賦驚四座,是汴梁城公認的“神童”。知墨一心向往祖父當年起草詔書、指點江山的風采,每日在書房研讀經史,盼著通過科舉踏入仕途,續寫家族輝煌。然而,他性格執拗,不喜結交權貴,只愿以文章立身。
次女孟知婉生得溫婉靈秀,雖為女子,卻在父兄教導下熟讀詩詞。她最愛在后院海棠樹下撫琴吟詩,與知墨常以詩詞唱和。知婉與隔壁蘇家次子蘇明遠青梅竹馬,二人互贈詩詞,暗許終身。蘇明遠同樣醉心科舉,與知墨既是好友,也是相互砥礪的競爭對手。
天圣五年春闈,孟知墨與蘇明遠一同赴考。放榜之日,蘇明遠高中二甲,孟知墨卻名落孫山。原來主考官是當朝宰相呂夷簡門生,因孟昭文曾在朝堂上彈劾呂夷簡用人唯親,此番故意打壓孟知墨。孟家從此漸露頹勢,父親被貶為地方小官,家族門可羅雀。
三年后,蘇明遠步步高升,成為呂夷簡幕僚。當他衣錦還鄉時,孟知婉滿心歡喜前去相見,卻見蘇明遠眼神疏離,只以官禮相待。原來為了仕途順遂,蘇明遠已與呂夷簡侄女定下婚約。“昔日山盟皆作土,今朝陌路不相逢”,孟知婉含著淚撕碎往日情詩,從此將自己鎖在閨房,再不輕易展露笑顏。
孟知墨并未因一次落第氣餒,反而更加刻苦鉆研。他深入市井,將百姓疾苦寫入文章,其文風逐漸從華麗轉為質樸深沉。當他再次踏入貢院時,主考官換成了剛直不阿的范仲淹。范仲淹讀罷孟知墨的策論,拍案叫絕:“此乃社稷之才!”
放榜那日,孟知墨高中頭名。他站在汴梁城的朱雀門前,望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既懷念家族鼎盛時的榮光,也期待著以己之力改變朝政。他深知前方道路布滿荊棘,但筆桿就是他的武器,詩詞文章便是他的鎧甲。
而孟知婉在經歷情殤后,開始整理家族藏書,將歷代詩詞編撰成冊。她雖被困于深閨,卻在字里行間找到了新的天地,期待有朝一日,女子的才情也能如男子般在世間綻放光彩。孟家兄妹二人,帶著對過往的悵惘,懷揣著對未來的期盼,在這風云變幻的大宋王朝,各自踏上了新的人生征程。
后記:舊人不識
高臺榭立,故邑風清,玉蘭紛墜,香滿長庭。初逢舊友,只嘆相見恨晚;而今重遇,卻覺時移世易。四目交投,深情難訴,擦肩而過時,清淚已濕雙頰。情絲繾綣,終隨長風飄散。遙想他日,若能踏破層云,功成名就而歸,即便攜酒賞桂,恐也不復少年意趣。
歲暮霜寒,霧靄蔽空。朔風卷雪,愁緒驟起。憶昔與君相知,而今零落天涯,一面之緣竟成永訣,再難重逢。然冬盡春生,萬物復蘇,終有朝暉破曉、浮光躍金之時。
昔日陰霾終將散,來日霽月光華長。往事塵埃落定,明朝璀璨可期。天地蒼茫,變幻無常又何妨?待得霧盡云開,自當乘云直上,攬月九天!
晚霞漫天,寄情塵世。情起無端,一往而深,縱流年似水,亦難改眷戀之心。愿這如花美眷,永存心間,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