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安跟著瓦列里教授走下飛機時,柏林的氣溫比莫斯科高出許多。五月的風裹著菩提樹的花香,吹散了長途飛行的倦意。
“尼古拉,“瓦列里教授用俄語稱呼念安的俄文名,“漢斯說會在出口等我們。“
念安點點頭。這是他她第一次來德國,德語的發音在舌尖打轉,像含著一顆硬糖。機場廣播交替播放著德語和英語,人群如潮水般分流。他看見一個銀灰色頭發的男人高舉著寫有瓦列里教授名字的牌子。
“漢斯!“瓦列里教授快步上前,兩個年過半百的學者擁抱在一起,漢斯教授拍打安德烈后背的聲音在嘈雜的大廳里依然清晰可聞。
“這位就是你說的中國學生?“漢斯轉向念安,眼睛在圓框眼鏡后瞇成兩道弧線。
“尼古拉·伊萬諾夫,我的得意門生。“瓦列里教授的手搭在念安肩上,“不過他的中文名字叫周念安。“
“Guten Tag, Herr Professor.“念安用德語問候,發音流暢。漢斯教授驚喜地挑眉,隨即切換成帶著口音的英語:“你的德語比瓦列里的俄語好多了!“
三人乘出租車前往酒店。車窗外的柏林在暮色中展開,戰前建筑與現代玻璃大廈交替出現,像一本被撕碎又粘合的歷史書。漢斯教授指著遠處一座尖頂教堂:“明天我們先去博物館島,然后帶你們看看洪堡大學。“
瓦列里教授詢問著共同熟人的近況,念安望著窗外閃過的霓虹。一家中餐館的招牌上寫著“北京烤鴨“,紅燈籠在風中搖晃。她突然想起湖南的母親此刻應該在批改學生論文,河南的養父母或許正在藥膳坊查看新到的藥材。
酒店房間的暖氣發出輕微的嗡鳴。念安打開行李箱,最上層是臨行前養母塞進去的中藥茶包。“德國水硬,“她當時用河南口音說,“泡這個喝,不傷胃。“底下壓著生母林教授寄來的德文哲學詞典,扉頁上有她工整的鋼筆字:“求知若渴,虛心若愚。“
第二天清晨,勃蘭登堡門在陽光下泛著砂金般的光澤。漢斯教授像個真正的柏林人那樣,邊走邊講解:“這座門最初是關稅圍墻的一部分,現在卻成了統一的象征。“
念安伸手觸碰冰涼的柱石,指腹感受到細微的凹凸。兩百年的風雨在上面刻下肉眼難見的紋路,就像時間在他生命里留下的痕跡——湖南的童年,河南的少年,如今是俄羅斯的求學與德國的游歷。
“中國學生對歷史都有特殊感觸。“漢斯教授對瓦列里說,“他們的國家有五千年的沉淀。“
“尼古拉更特別,“瓦列里教授點燃煙斗,“他有兩個祖國的記憶。“
午后,博物館島的鵝卵石小路被曬得發燙。佩加蒙博物館里,古巴比倫的伊什塔爾城門在人工燈光下呈現出超現實的藍色。念安站在彩釉磚拼成的獅子浮雕前,聽見身后兩個德國學生在討論黑格爾。
“東方哲學缺乏辯證法體系。“戴眼鏡的男生說。
“那是因為你不懂中文。“念安轉過身,用德語接話,“《道德經》第二章就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兩個學生愣住了。漢斯教授大笑,拍著念安的肩膀對安德烈說:“這孩子該來洪堡大學讀博士!“
傍晚在查理檢查站附近的小酒館,木桌上的啤酒杯凝結著水珠。漢斯教授堅持要念安嘗嘗柏林白啤:“學術交流要從文化交流開始。“
瓦列里教授談起論壇上關于康德先驗哲學的爭論,漢斯則提到他正在研究的尼采手稿。念安小口啜飲啤酒,麥芽的苦澀在舌尖蔓延。他突然想起湖南家里,父親周團長偶爾會喝的白酒,那種灼燒喉嚨的感覺與此刻的溫和截然不同。
“尼古拉,“瓦列里教授注意到她的走神,“漢斯問你對中國哲學現代化的看法。“
念安放下酒杯:“就像這杯啤酒。德國工藝,但原料可能來自世界各地。思想也是流動的。“
回酒店的電車上,柏林墻遺址在窗外時隱時現。念安靠著車窗,玻璃傳來細微的震動。她想象此刻的湖南,自行車穿過種滿香樟的校園;而河南的趙家藥膳坊里,養父正在研磨茯苓,空氣中飄著黃芪的甘香。
第三天是洪堡大學參觀日。主樓長廊兩側掛著愛因斯坦、普朗克的肖像,皮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的回聲讓念安不自覺地放輕腳步。漢斯教授帶他們旁聽了一場哲學研討會,主題是海德格爾與道家思想。
討論環節,一位金發女生質疑:“東方哲學的神秘主義傾向缺乏理性基礎。“
念安舉手,用英語回應:“莊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不是神秘主義,而是對認知局限的清醒認識。“
會場安靜了幾秒。教授帶頭鼓掌,漢斯湊到瓦列里耳邊:“這孩子將來會比我們有出息。“
午餐在大學食堂解決。鋁制餐盤里盛著香腸、酸菜和土豆泥,念安學著教授們往紅茶里加糖。鄰桌的學生們在激烈討論著什么,漢斯告訴他那是學生社團在策劃抗議活動。
“德國大學生喜歡抗議,“安德烈教授切著香腸,“和我們年輕時一樣。“
“您參加過抗議?“念安問。
“1968年,巴黎。“瓦列里教授的刀叉停頓了一下,“那時候相信能改變世界。“
回俄羅斯的前夜,漢斯教授在家中設宴。他的妻子瑪格麗特準備了烤豬肘和蘋果派,書房里掛著中德兩國的水墨畫和版畫。念安幫忙擺餐具時,注意到書架上有一排中文書籍。
“八十年代我在BJ教過書。“漢斯順著他的目光解釋,“那時候中國人穿藍灰制服,自行車像潮水一樣。“
瑪格麗特端出甜點:“現在柏林街頭也到處都是中國游客了。“她轉向念安,“你想家嗎?“
念安用叉子戳著蘋果派:“我有三個家。湖南的生父母,河南的養父母,現在還有莫斯科的導師。“肉桂的香氣讓他想起養母做的山楂糕,“所以總是有一部分我在想另一部分。“
夜深了,瓦列里教授和漢斯在陽臺抽雪茄。念安幫瑪格麗特收拾餐具,水流沖刷著盤子上殘留的醬汁。
“安德烈說你很特別。“瑪格麗特遞給他擦碗布,“經歷過不同文化的人,看世界的角度會多一個維度。“
念安想起湖南母親書房里的地球儀,小時候她總喜歡用手指劃過那些彩色的區塊。現在她的足跡已經覆蓋了其中三塊,而靈魂的坐標卻越來越難以定位。
與此同時,湖南長沙的周家,林教授正在書房批改學生論文。臺燈的光暈染黃了稿紙上的紅筆痕跡。客廳里,周團長在看軍事雜志,電視里播報著國際新聞。
“德國這幾天降溫了。“林教授突然說。
周團長頭也不抬:“念安帶了厚外套。“
“他走前我忘了給她塞板藍根。“
周團長翻過一頁雜志,“趙太太肯定準備得更周全。“
林教授的鋼筆尖在紙上洇開一個墨點,書桌上有張明信片,德國來的。印有勃蘭登堡門的卡片,背面是念安工整的字跡。
在河南鄭州,趙家的四合院還亮著燈。趙太太撥著算盤核對賬本,趙老板在接國際長途。
“嗯,都挺好...對,見到漢斯教授了...不冷...“電話那頭念安的聲音帶著電流的雜音。
掛斷后,趙太太放下毛筆:“他說什么了?“
“說德國啤酒好喝。“趙老板卷起藥材鋪的簾子,“下個月該給她寄夏裝了。“
“我做了新的藥枕,安神的。“趙太太起身關窗,“她房間的被子曬過了嗎?“
“曬了三遍。“趙老板鎖上錢柜,“跟養個少爺似的。“
趙太太笑著搖頭:“當初是誰答應送她去俄羅斯念書的?“
夜深了,柏林公寓里,念安在臨時客房的床上輾轉反側。月光透過紗簾在地板上畫出菱形的光斑。她摸出手機,相冊里有去年三家人在BJ團聚的照片——穿軍裝的父親,旗袍的母親,唐裝的養父母,還有穿著格子襯衫的哥哥和自己。背景是天安門,紅旗在風中展開如一片燃燒的云。
隔壁傳來教授們低沉的談話聲和偶爾的笑聲。念安想起明天就要返回莫斯科,然后是期末考試,暑假可以選擇回中國或者留在俄羅斯做研究助理。三個國家的風景在腦海中交錯浮現,像一疊曝光過度的底片。
她翻身起來,從背包里取出三個信封——給湖南父母的信寫了洪堡大學的圖書館,給河南養父母的信提到德國人對藥膳的興趣,給哥哥的信則畫了被涂成粉紅色的校長雕像。墨水在紙上洇開時,她意識到自己正在用三種不同的語氣書寫,就像靈魂在不同的鏡子里投下不同的影子。
窗外,柏林的第一班電車正駛過黎明前的黑暗,鐵軌摩擦的聲音像一首永不完結的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