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朱允熥步步險棋,向姑姑求援
- 大明朱允熥:我才是嫡皇孫
- 藍瑪苔原
- 2093字
- 2025-07-20 00:02:00
馬三寶從王恭處取得重要情報后,先是去了一趟賭坊,然后才步履匆匆地回返郡王府。
九月的微風,掠過秦淮河平靜的水面,蕩起層層波浪,一如當下的時局,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涌動。
“殿下,王恭所言非虛,呂耀確實曾在賭坊欠下巨額債務。”
馬三寶單膝跪地,雙手呈上密報,“更蹊蹺的是,這些債務以呂耀的收入,根本無法還清,但在太子薨后的三日內,竟悉數還清。”
說這話時,馬三寶眉間的凝重,堆積成一個川字。
他跟在朱允熥身邊已有些時日,知道這位飽受非議的郡王面臨的壓力,呂耀這個人,或許就是撬動儲君之位的一個支點。
“三寶,你親自負責此事,不僅要拿到呂耀這些年賭博的鐵證,更要查清這筆銀子的來路。如果孤所料不差的話,這筆錢出自東宮。”
朱允熥接過密報,修長的手指在案幾上輕輕敲擊。
呂耀不可能有這么多銀子。
那只有一個可能,銀子是呂氏給的。
而呂氏的銀子從哪里來?
除了東宮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地方。
私自挪用東宮銀兩,這就是大罪,相當于是自貪,要是傳出去,呂氏的名聲就毀了。
馬三寶依言領了任務離開。
郡王府書房的窗外,秋蟬鳴聲陣陣,襯得府內愈發寂靜。
十天。
只有十天。
朱允熥望向窗外搖曳的梧桐,陷入沉思。
若不能在呂氏扶正大典前找到確鑿證據,朱允炆就將以嫡皇孫的身份名正言順成為朱標的嫡子。
屆時,朱允炆繼承皇位的禮法阻礙,將不復存在。
朱允熥面前的這一盤將死棋局,將再無轉圜余地。
“不,只要不放棄,就還有機會。”
朱允熥口中喃喃自語。
以朱元璋對貪腐的嚴懲力度,只要能找到呂氏貪墨的證據,朱元璋絕不敢冒大不違,堅持立呂氏為太子正妃。
要是在王望那里有突破,獲得呂氏謀害常氏的證據。
不僅是呂氏當不了太子正妃,就連病逝的朱標,都要背上寵妾滅妻的罵名。
到時候,除非朱元璋敢冒天下之大違,強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而要是那樣的話,老朱也會越發的不得人心,朱允炆即便當了皇帝,也難以服眾。
當然,這都是后話。
朱允熥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在皇族中,尋找同盟者支持自己。
“備馬,去長公主府。”朱允熥突然起身,向侍立在外面的副總旗劉榮喊道。
這段時間,朱允熥一有空隙,就借著各種名頭,到燕王府與朱高煦一起騎馬射箭。
朱高煦心思簡單,以為自己一番話說動了朱允熥,高興之余,向朱允熥傳授起了御馬的技巧。
一個月下來,朱允熥的騎術,雖不能說精湛,普通的騎行,已是不成問題,這也讓他心里對未來有了一點底氣。
原身的身體太差了。
用四肢不勤來形容,都是夸獎。
但朱允熥現在只能慢慢改變,要是一下子轉變太快,不僅老朱會懷疑,滿朝文武,包括藍玉、常升在內,都會懷疑,朱允熥被掉包了。
從這一點來看,朱高煦倒也不是一無用處。
有他做擋箭牌,在外宣揚朱允熥被他說動,練習騎馬射箭,更容易讓人相信。
清涼山上的公主府邸氣勢不凡,朱漆大門上的銅釘在陽光下泛著冷光,朱元璋不僅賜了朱鏡靜名字,而且還將臨安公主的封號賜下,可見寵愛程度。
守門儀衛聽聞“朱允熥”三字,連眼皮都未抬一下:“公主今日不見客。”
“放肆!”
劉榮氣得臉色鐵青。
朱允熥好歹是郡王,又是嫡皇孫,身份擺在那里,就算輕視,也是朝中那些文武官員,這公主府門口一個普通儀衛,有什么資格瞧不起朱允熥。
“麻煩將此物呈予姑姑,她自會明白。”
朱允熥沒有動怒,抬手制止劉榮。
然后從袖中取出李郡奴的親筆書信,儀衛接信過后,一見上面名字,臉色一下變了。
李郡奴雖然是賤籍官妓,但卻是長公主朱鏡靜關切的親人,就算名義上,朱鏡靜和李祺已經和離,雙方沒有了關系,但從小養到大的感情豈是說沒就沒的。
果不其然,儀衛將這封信一遞上去,朱鏡靜態度就變了,答應與朱允熥見上一面。
穿過九曲回廊,朱允熥在清涼山的一處亭子,見到了正在賞菊的臨安公主。
雖已三十有三,朱鏡靜保養得宜的面容仍如二八佳人,只是眉宇間凝著化不開的愁緒。
李家的事情,給她的打擊太大。
雖然保住了李祺這一房,但李家的其他幾房,一共七十余口,皆慘死于屠刀之下。
“侄兒拜見姑姑。”
朱允熥一見面,執禮甚恭,腰彎得比往日更低。
朱標與朱鏡靜相差了五歲,一個是長子,一個是長女,馬皇后在世的時候,他們兩個是弟弟妹妹的大哥大姐,關系很是要好。
有這一層父一輩的感情在,朱允熥在老朱家,最親近的人,就是朱鏡靜。
“允熥啊...。”
朱鏡靜長嘆一聲,輕撫著青瓷茶盞,盞中龍井碧綠如初春新葉:“你可知滿朝文武都說允炆'溫文爾雅,勤學不倦'?就連你皇爺爺也......。”
朱允炆也是朱標的兒子。
朱標監國,日理萬機,東宮諸事,多托付給了次妃呂氏。
在朱允熥、朱允炆的教育問題上,雖然東宮有翰林侍講,也有伴讀,但兩位皇孫的老師,很明顯有高下。
朱允熥的侍講方孝友,雖然也是宋濂的弟子,還有一個頗具才名的兄長,但方孝友本人,能力平平,而且對教導朱允熥也不盡心。
朱允炆那邊則不一樣。
除了伴讀黃子澄外,方孝孺、齊泰等人,皆是飽學之士,在翰林之中頗有名望,他們有意將朱允炆勤奮好學的名聲往外頌揚,兩位皇孫高下立判。
于朱鏡靜來說,兩個侄兒雖然一樣看待。
但在誰更適合當皇帝的問題上,朱鏡靜覺得,朱允炆似乎更合適一些。
“姑姑可曾想過.....。”
朱允熥突然抬眸,眼底似有星火燃燒。
“韓國公府七十余口,當真只是因胡惟庸案牽連?”
朱鏡靜手中的茶盞“當啷”落在案上,濺出的茶水在錦緞桌布上洇開暗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