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
全名:劉宏
別名:漢靈帝
謚號:孝靈皇帝
封號:解瀆亭侯
年號: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間饒陽解瀆亭
生卒年:157-189
逝世地:南宮嘉德殿
陵墓:文陵
在位時間:168-189
主要成就:刻印熹平石經(jīng)、設立鴻都門學、征服高句麗、引進凳子
主要作品:皇羲篇、追德賦、令儀頌、招商歌
重要事件:第二次黨錮之禍、黃巾起義
父母:父,劉萇;母,董氏
后妃:孝靈皇后宋氏、靈思皇后何氏
點評:靈帝并不甘于成為一個末世之君,他采取了諸多措施試圖挽救王朝。靈帝朝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包括設置“侍中寺”,實行“三互法”,鐫刻“熹平石經(jīng)”,創(chuàng)立“鴻都門學”,這些改革旨在整頓吏治,新辟取士途徑,但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買賣官爵并非始于靈帝,卻在這一時期達到空前規(guī)模,這與當時特定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分不開,并不能僅僅歸咎于靈帝或者宦官的個人品質。這樣大規(guī)模的賣官其后果是嚴重的,它大大加快了東漢王朝走向滅亡的步伐。
性格:貪圖享樂,荒淫無道
漢靈帝劉宏: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入繼大統(tǒng)
劉宏是漢章帝劉炟的玄孫、河間孝王劉開的曾孫,因父親、解瀆亭侯劉萇早逝,故劉宏世襲解瀆亭侯的爵位,母親為董氏(董太后)。
永康元年(167年)冬,漢桓帝劉志駕崩,皇后竇妙臨朝聽政。桓帝無嗣而崩,竇妙之父竇武召見出身河間國宗室的侍御史劉鯈,問河間國宗室中的誰比較賢明,劉鯈推薦了解瀆亭侯劉宏。竇武遂入宮稟告竇妙,竇妙派侍御史、守光祿大夫劉儵、奉車都尉曹節(jié)等人前往河間國迎接劉宏登基。
建寧元年(168年)正月,劉宏隨迎駕隊伍抵達雒陽城外夏門萬壽亭,由竇武率文武百官迎接。次日,劉宏繼位,改年號建寧,以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及司徒胡廣三人共參錄尚書事。追尊父親劉萇為“孝仁皇”,陵墓為“慎陵”,母親董氏封為“慎園貴人”。
二、太后攝政
劉宏即位之初,由太后竇妙攝政。竇妙采納陳蕃、竇武的建議,處死了在漢桓帝時期挑起第一次黨錮之禍的宦官蘇康、管霸,于是“天地清明,人鬼歡喜。”同時,由于竇太后當初能被立為皇后,陳蕃出力很多,于是竇妙委任陳蕃輔政,與父親竇武勠力同心,匡扶漢室,廣征天下名賢列于朝廷,其中不乏李膺、杜密、尹勛、劉瑜等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中遭到處罰的士人,于是天下之士,無不想望太平。然而竇妙設立女尚書、扶植親近自己的宦官,以培植自己的勢力,引起了陳蕃和竇武的不滿。于是,陳蕃在朝堂上要求太后竇妙誅殺所有宦官、罷黜女尚書,然而竇妙不同意。
三、政變掌權
大將軍竇武因定策劉宏繼位有功,被封為聞喜侯,其族人加官進爵,從此竇氏外戚權傾一時。竇武依賴太傅陳蕃主持朝政,而陳蕃大量啟用在第一次黨錮之禍時受處罰的士人,二人在不久后即達成一致意見,密謀鏟除宦官。
建寧元年(168年)八月,太白金星犯上將星,侍中劉瑜上書勸太后竇妙關閉宮門,又與竇武、陳蕃寫信,以“星辰錯繆,不利大臣”為由,讓他們速斷大計。于是竇武、陳蕃私自任命朱寓為司隸校尉,劉祐為河南尹、虞祁為洛陽令。竇武又上奏竇妙革除黃門令魏彪(宦官的總管)的官職,并用親近自己的小黃門山冰接任黃門令之職,繼而讓山冰上奏逮捕長樂尚書鄭颯(在竇妙所居長樂宮當差的宦官),押送到北寺獄。陳蕃對竇武說:“此曹(指鄭颯)就該直接殺掉,何須拷問!”竇武不聽,讓黃門令山冰與尹勛、侍御史祝瑨一同拷打盤問宦官鄭颯,鄭颯供出了曹節(jié)、王甫等宦官。黃門令山冰與尹勛當即上奏逮捕曹節(jié)、王甫等人,并讓劉瑜內(nèi)奏太后。
建寧元年(168年)九月辛亥,竇武離開皇宮,回到大將軍府。相關人員把竇武的奏疏送往竇妙所居的長樂宮,長樂五官史朱瑀看到竇武的奏疏后,大罵道:“不守規(guī)矩的宦官自然可以誅殺,但我們這些無辜的宦官有什么罪,竟然都要遭受滅族之災!”繼而高呼道:“陳蕃與竇武奏請?zhí)髲U帝,這是大逆!”于是朱瑀在夜里與王甫、曹節(jié)等十七個關系好的宦官結盟,投靠劉宏,請劉宏到德陽前殿。劉宏拔劍踴躍,在乳母趙嬈的保衛(wèi)下,取出棨信,關閉各個宮門,用刀劍威脅尚書臺的官屬制作詔板,拜王甫為黃門令,持節(jié)到北寺獄,逮捕竇武任命的黃門令山冰。山冰懷疑,不肯奉詔,王甫便格殺山冰,放出鄭颯,返回后與劉宏、趙嬈等人共同帶兵劫持太后竇妙,奪取玉璽,并讓鄭颯等人傳旨逮捕竇武。然而竇武抗旨,不肯奉詔,騎馬到步兵營,與侄子步兵校尉竇紹共同射殺了前來傳旨的宦官,繼而召集北軍五校數(shù)千人駐扎洛陽都亭,下令說:“黃門常侍造反,盡力者封侯重賞!”陳蕃得知后,率領屬官拔刀攻破承明門,來到尚書臺,高呼:“大將軍忠以衛(wèi)國,黃門叛逆,何云竇氏不道!”王甫從尚書臺出來與陳蕃相遇,說:“先帝新棄天下,山陵未成,竇武有何功勞,兄弟父子并封三侯!又設樂飲宴,多取掖廷宮人,數(shù)日之間,聚財巨萬,這樣的大臣難道不是不道嗎?您身為宰輔,與他結黨,又何必賊喊捉賊!”便讓劍士逮捕陳蕃,押送北寺獄誅殺。
當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被竇妙征回京師洛陽,不知內(nèi)情,聽信宦官曹節(jié)之言,以為竇武造反,便率兵協(xié)助王甫討伐竇武。在激戰(zhàn)一夜后,竇武兵敗自殺,竇太后則被遷往南宮,其家屬被流放到日南郡。
四、親理政事
建寧二年(169年),劉宏封擁衛(wèi)有功的乳母趙嬈為平氏君,從此趙嬈“貴重天下,貲藏侔于天府,兩子受封,兄弟典郡”,榮寵擅恣,驕奢淫逸。郎中謝弼認為“功臣久外,未蒙爵秩,阿母寵私,乃享大封”,于是上書勸劉宏“宜急斥黜”,結果被劉宏貶為廣陵府丞。
劉宏又升遷曹節(jié)為長樂衛(wèi)尉,封育陽侯;王甫升遷中常侍。朱瑀、共普、張亮等六人皆為列侯,十一人為關內(nèi)侯。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喪氣”。
同年三月,劉宏尊生母慎園貴人董氏為孝仁皇后。七月,破羌將軍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東羌全部被平定。
建寧四年(171年)正月初三,劉宏行元服,大赦天下。七月,立宋氏為皇后。
五、誅殺權宦
熹平元年(172年),有司檢舉宦官侯覽專權驕奢,漢靈帝便下詔收回他的印綬,逼迫侯覽自殺,罷免所有阿附他的人的官職。同年太傅胡廣逝世,朝議以楊賜、劉寬、張濟三人教授劉宏。同年,勃海王劉悝被中常侍王甫指使他人誣陷謀反,下獄自殺。
光和二年(179年)四月,漢靈帝誅殺中常侍王甫以及他的兩個養(yǎng)子長樂少府王萌、沛相王吉,三人皆死于獄中。宦官王甫父子被殺,路人士女無不稱善,若除父母之仇。太尉段颎也受王甫牽連而死。十月,司徒劉郃、永樂少府陳球、衛(wèi)尉陽球、步兵校尉劉納密謀誅殺宦官,事情泄露,都被下獄處死。
六、廢宋立何
劉宏的宋皇后不得寵,卻正位中宮,后宮得寵的姬妾們便共同譖害宋皇后,誣陷宋皇后行祝詛之事。漢靈帝聽信其言,于光和元年(178年)策收宋氏的皇后璽綬。宋皇后自行前往暴室獄,憂死,其父、兄弟皆伏誅。各個常侍、小黃門在宮中的,都憐憫宋氏無辜,一同籌錢安葬宋皇后及宋酆父子于皋門亭宋氏舊塋。
光和三年(180年)十二月,因生育了皇子劉辯,劉宏立出身南陽屠戶的貴人何氏為皇后。何皇后父親何真被追封為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母親被接入宮中居住,封為舞陽君;她的大哥何進和二哥何苗也被招入朝廷擔任要職,何氏家門榮極一時。
七、烽煙四起
光和七年(184年),太平道教主張角發(fā)動黃巾起義,天下八州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失守,朝廷震動。郎中張鈞上書指出黃巾之亂的根源在于十常侍多安插親朋賓客掌管州郡,應斬殺十常侍,寇亂就會自行消散。常侍張讓等人大恐,皆脫帽光腳磕頭,請求自行入獄,并拿出家財以助軍費。劉宏便對十常侍恢復如初。而張讓等人實際上多與張角交通來往,后來中常侍封谞、徐奉勾結黃巾軍事泄,被劉宏誅殺,劉宏追究張讓等人,而張讓等人將罪責推卸給已死的中常侍王甫、侯覽,劉宏便不再追究。隨后,劉宏在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及中常侍呂強的建議下,宣布解除黨錮,組織官軍平定叛亂。
至年底,由皇甫嵩、朱儁等人率領的政府軍剿滅各地黃巾軍,劉宏為表天下安寧,于是改元中平。但同時,涼州的北宮伯玉、李文侯、韓遂、邊章等人又起兵叛亂。
中平二年(185年),劉宏先后派皇甫嵩、張溫前往涼州平定叛亂,不但沒有平定,反而讓涼州叛軍越發(fā)壯大。
中平四年(187年),涼州淪陷,涼州刺史耿鄙、漢陽太守傅燮先后戰(zhàn)死。同年,漁陽郡人張純、張舉聯(lián)合烏桓在幽州發(fā)動叛亂,斬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
除了四方多難,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也是暗潮涌動,如王芬試圖擁立合肥侯、閻忠說服皇甫嵩自立等事件,但都無果而終。天下此起彼伏的叛亂,讓劉宏逐漸從西園享樂中走出來。
中平五年(188年)十月,劉宏在雒陽平樂觀舉行閱兵儀式,自稱“無上將軍”,騎馬持劍檢閱軍隊。
八、英年早逝
中平六年(189年)二月,皇甫嵩在陳倉大敗涼州叛軍王國等人。三月,幽州牧劉虞平定張純叛亂。四月丙辰日(5月13日),劉宏在南宮嘉德殿駕崩,年僅三十三歲(按劉宏繼位時年十二,則駕崩時應為三十三歲,《后漢書》誤作三十四歲),謚號孝靈皇帝。其長子劉辯繼位,是為漢少帝。六月辛酉日(7月17日),葬于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