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漢和帝劉肇

  • 古代君主全傳
  • 硯沉
  • 3113字
  • 2025-07-11 09:06:33

檔案:

全名:劉肇

別名:漢和帝

謚號:孝和皇帝

廟號:穆宗

年號:永元、元興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南郡雒陽縣

生卒年:79-106

逝世地:洛陽章德殿

陵墓:慎陵

在位時間:88-106

主要成就:開創永元之隆,使東漢國力達到頂峰、實現中國與歐洲有史可據的首次直接交往

父母:父,漢章帝劉炟;母,恭懷皇后梁氏

后妃:孝和陰皇后、和熹皇后鄧綏等

點評:誅竇憲掌權,吏治清明,民安其業,然晚年懈怠,外戚復萌,功過參半。

性格:少年果決,晚漸弛緩

漢和帝劉肇:中興之主的輝煌與隱憂

一、早年經歷

劉肇是漢章帝劉炟第四子。其母梁貴人是褒親愍侯梁竦之女,建初二年(77年)入宮,于建初四年(79年),生下劉肇。梁貴人后被竇皇后誣陷,憂郁而死。竇皇后親自撫養劉肇。

建初七年(82年)六月十八日,漢章帝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改立劉肇為皇太子。

二、登基為帝

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章帝去世,皇太子劉肇繼位,即為漢和帝,尊嫡母竇皇后為皇太后,因劉肇年幼,由竇太后臨朝稱制。

竇太后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布誥命;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弟弟竇景、竇瑰均任中常侍,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從而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

竇太后將政權統于自己一人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如在伐北匈奴之議中,尚書、侍御史、騎都尉、議郎等官員都極力上諫,魯恭甚至指責竇太后“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群臣也沒有擋住太后為袒護竇憲而出兵。漢軍在經過稽落山之戰、伊吾之戰、河云北之戰、金微山之戰四次戰役后,重創北匈奴,“北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于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單于不知所蹤,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北匈奴單于,在蒲類海“款塞乞降”。蒲類海毗鄰東漢的伊吾,竇憲利用這一時機“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并恩兩護”,群臣持有不同意見,但由于竇憲奏請設立,竇太后不顧大多數人反對,同意奏請。以耿夔、任尚二人為護匈奴中郎將,助於除鞬單于返回漠北匈奴故地,東漢都護南匈奴、西域的同時都護北匈奴。

竇太后還把大批竇氏家族子弟和親朋故友,任為朝官或地方官,從而上下勾結,專權放縱,報復打擊,為所欲為。其弟弟竇景放縱奴仆胡作非為,欺凌百姓,強奪財物,奪取罪人,奸污霸占婦女。商賈遇到他就閉塞,就像躲避盜寇一樣,而“有司莫敢舉奏”。

竇太后剛愎放縱,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滿。他們不斷上書進諫,有時甚至以死抗爭,僅據《資治通鑒》統計,短短的近五年時間,大臣就針對各種問題上書十五六次。

三、政變奪權

永元三年(91年)正月,劉肇采用曹褒所制定的新禮,加元服。

二月,竇憲派副將耿夔發動金微山之戰,大破北匈奴。此后,竇憲威名更盛,地方刺史、守、令等爭相向百姓征收賦稅,拿來賄賂竇憲。大司徒袁安、大司空任隗上書彈劾這些官員,于是劉肇罷免了袁安所奏的四十多名賄賂竇憲的地方官吏,竇氏外戚極為痛恨。尚書仆射樂恢上疏反對外戚干政,竇太后不聽,樂恢回到州郡后,竇憲以威力逼迫他服毒自盡。于是朝臣震恐,皆跟風逢迎竇憲,無人敢違抗,袁安常為此嗚咽流涕。而尚書仆射郅壽上書彈劾竇憲驕縱,并搬出王莽篡漢的故事讓國家引以為戒,結果亦被竇憲逼迫自殺。

同年十月,劉肇行幸長安,下詔尋求漢高帝功臣蕭何、曹參的近親,讓他們繼承封地,暗示群臣效仿二位功臣;同時詔令竇憲入長安伴駕,竇憲到達后,朝臣私下議論拜他時高呼“萬歲”,尚書韓棱憤怒指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才止住了這場鬧劇。十一月,劉肇祭祀漢高帝等西漢十一陵。十二月,班超制服西域的龜茲、姑墨、溫宿等國的消息傳來,劉肇下令復置西域都護,命班超擔任此職,同時冊封隨行的龜茲國侍子白霸為王,派人護送他回到龜茲國繼承王位。同月,劉肇從長安返回京師洛陽。

竇憲以鄧疊、郭璜為心腹,永元四年(92年)竇太后封鄧疊為穰侯,而鄧疊與弟弟鄧磊、母親鄧夫人、郭舉、郭璜相互勾結。其中鄧夫人是竇太后的好友,郭璜在竇太后所居的長樂宮中任職,其子郭舉時常入宮接受竇太后寵幸,他們便共同策劃殺害劉肇。劉肇暗中了解到他們的陰謀,便和兄長劉慶謀劃起事。劉慶從小便和劉肇十分親近,特別受到劉肇的恩遇,經常出入宮廷,留下住宿,與劉肇共議私事。劉肇即將采取行動,想得《漢書·外戚傳》一閱,欲行漢文帝誅殺舅父薄昭、漢武帝誅殺舅父竇嬰的故事。但他懼怕左右隨從,不敢讓他們去找,便讓劉慶私下向兄長千乘王劉伉借閱。夜里,劉肇將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密謀。劉肇還讓劉慶向宦官鄭眾傳話,讓他幫忙在書中尋找皇帝誅殺舅父的故事。鄭眾勸劉肇即刻誅殺竇憲心腹郭舉、郭璜等人,但劉肇認為竇憲領兵在外,恐生兵變,并未采納鄭眾的建議。

永元四年(92年)三月,袁安薨逝。當時群臣不敢與竇氏抗議,唯獨袁安堅定不移,在朝堂與竇氏頑固抗爭十次以上,竇太后不聽,群臣皆擔心他的安危,而他卻始終鎮定自若。劉肇和朝臣皆倚仗袁安。袁安薨逝后,丁鴻接任大司徒。

四月,竇憲回到京師洛陽。六月戊戌日,丁鴻借發生日食之機上書,暗示劉肇發動政變。十幾天后,劉肇以“到白虎觀講經”為理由,帶著劉慶移駕北宮章德殿,并讓丁鴻擔任三公之首的太尉,同時兼任衛尉,統領宮中禁軍,控制南宮、北宮,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關閉城門,逮捕鄧夫人、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下獄處死;并派謁者仆射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瑰一并前往各自的封國。劉肇顧及竇太后而沒有明確處決竇憲,卻選派嚴苛干練的封國宰相監督他。在確認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后,勒令他們自殺。

劉肇掌權后,立即清理竇氏殘黨余孽。凡是依仗竇家的關系而做官的,統統被罷免回家。

四、永元之隆

在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的勢力后,劉肇開始親理政事,每日上朝聽政,深夜批閱奏章,從不懈怠,史稱“勞謙有終”。當時各郡國前后進獻的祥瑞多達八十一處,劉肇卻自稱德行淺薄,又覺得祥瑞不切實際,于是都隱沒起來而不宣揚。

永元五年(93年),北匈奴於除鞬單于叛亂,劉肇派任尚將其討滅。同年,南匈奴單于安國叛亂,被骨都侯喜斬殺。

永元六年(94年)七月,班超大破焉耆國、尉犁國、危須國、山國,并斬殺了焉耆、尉黎兩國國王,將其首級傳至洛陽。從此西域降服,漢朝的威勢延及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五十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紛紛向東漢送納質子表示臣服,其中西亞國家條支、安息以及遠在洛陽四萬里外的海濱國家皆翻譯雙方語言,遣使納貢,《后漢書》概括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十一月,鮮卑大都護蘇拔廆在任尚的統領下大破北匈奴逢侯單于叛軍,斬首一萬七千余級。

永元七年(95年),劉肇為了表彰班超與蘇拔廆的功勛,下詔封班超為定遠侯,蘇拔廆為率眾王。

永元八年(96年)二月,劉肇冊立貴人陰氏為皇后(即孝和陰皇后)。到永元十四年(102年)六月,他下詔廢黜陰皇后,并于十月冊立貴人鄧綏為皇后。由于鄧綏“有丈夫之性”,劉肇便讓她參與并知曉外朝政事。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安定郡兵攻滅燒何羌部落,西海(青海湖)與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人進攻的可能,劉肇便在其地設立西海郡,發兵駐守,將青海湖及大小榆谷之地納入版圖。十一月,劉肇采納司空徐防改革太學策試的建議。

劉肇十分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要求他們反省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在他統治時期,東漢國力達到鼎盛,時人稱為“永元之隆”。

五、英年早逝

元興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6年2月13日),劉肇病死于洛陽章德前殿,時年二十七歲。劉肇駕崩后,他出生僅一百余日的兒子劉隆繼位,即漢殤帝。

延平元年(106年)三月初五日,劉肇被安葬于慎陵(位于今河南孟津),定謚號為孝和皇帝,廟號為穆宗。初平元年(190年),經有司奏請,漢獻帝廢除了劉肇在內的四帝的廟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化隆| 麟游县| 绥芬河市| 斗六市| 赤壁市| 宜兰市| 公主岭市| 乐山市| 镇雄县| 马山县| 安塞县| 措勤县| 双柏县| 宽城| 喀喇| 南宫市| 噶尔县| 大邑县| 安义县| 北宁市| 明水县| 深泽县| 新龙县| 克东县| 菏泽市| 嘉义县| 微山县| 花莲县| 贺州市| 鄢陵县| 寿宁县| 长治市| 大英县| 金平| 萍乡市| 青铜峡市| 札达县| 五台县| 营山县| 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