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針對大宋這個社會環境設計的貸款業務
- 超時空銀行古代綜合事業部
- 坐山老雕
- 4033字
- 2025-08-14 22:43:59
說起來,常平的名字,對于大宋朝廷來說,取的也太好了點。
就好像是中興手機,蘇學士看了以后,雖說功能不見得有其他版本的好,但是這個名字么。
對于宋朝人來說,就沒有BAN掉的理由。
連官家在開封府坐著,他從來沒有到達過現代,都已經知道了。
副行長的名字也是,“常平倉”的作用很大。
他也是要負責很多方面業務的,像是大宋開封府地段內,數的上的大商號,實際上都在副行長的業務范圍內。
倒是在營業部的黎風,他這邊搞企劃調研和各種產品,還有將來的“個人業務”,倒更像是“零售”部分的那個行長。
不過對個人的業務,此時還不可能放開。
他這邊要管理的,主要是各種小商戶,還有個人存取款業務。
另外,就是新產品的規劃,現在都要他來進行。
給副行長安排好了住所以后,黎風這邊回來,倒是見到了個比較意外的人物。
“公自何地而來?又是何人舉薦?”
“我宋喬年,乃安陸人士,祖父乃鄭國公宋伯庠是也。今得左丞書信,前來拜會推官,有所叨擾,還請見諒。”
雖說他來頭很大,祖父曾是當朝宰相。
但黎風之前調查過蔡京的家庭背景,不光是現有的,就是誰家和他結親,這也是在他觀察范圍內的。
宋喬年這人,就是大宋朝的一個蟊賊,行不法之事,和倡女有關系不說,還濫用職權,至于貪墨行為,因為他爺爺和父親,還有叔祖的蔭蔽,懲罰也不是那么嚴重,也就是二十年當不了官。
如今蔡京得勢,他兒子從宋家娶妻,自然也要提攜親家翁。
黎風多少還是有些防備的,高俅那種人,雖然是小人,但是他對蘇學士的恩情那是發自肺腑的,自己不得罪他,又和他因為足球成為朋友,也不用擔心以后他會給自己下絆子。
童公公雖然愛給自己攬功,但他作為宦官,居然不是尋常的那種小心眼,倒是他師父和養父教導的好,多少還有些度量。
哪怕是蔡京背后給他捅刀子,遞上壞話,童貫倒也能夠看到官家離不開蔡京,尤其是這行政和撈錢的手段,而且他們還是互相扶持,一起在徽宗朝發跡,因此也沒有背后給上一刀。
倒是蔡京,雖然現在新政這塊,大概這位未來太師,以及大宋數得上號的T1級別能臣和奸臣,還用得著銀行這塊。
但是他推薦來的人,自己也要好好招待。
“既然是蔡翁舉薦,晚生自當留心,先生請坐?!?
沒辦法,這位現在也就是剛剛被請回來,還沒有官職,只能先這么叫著了。
但是他府上茶葉卻不多。
“這是汽水,我這住所,又少來得客人,因此招待不周,還望見諒。”
在杯子里還往外冒泡,入口卻苦中還帶著甜味。
用可樂招待客人的,大宋大概也就這么一例。
“真是怪哉奇物,如今老夫得蔡公舉薦,要在開封府所屬中牟縣任職?!?
“不知提舉何職?”
“倒是推官急需要務,管理各處商號牙牌,濫充縣丞一職。更何況,如今中牟并無縣令.......”
黎風也頭疼,自己遇到的正面人物,都是蘇學士這樣的賣萌勢力,要么就是呂惠卿這樣亦正亦邪,沒準什么時候就突然自己陣營里斗起來的。
蔡卞倒是還好,不過他人也在江寧府。
能夠對自己工作有些幫助的,就是奸臣,和奸臣的親戚。
蔡卞還是奸臣的弟弟,這種感覺可不怎么樣。
大概也就范純禮和趙挺之將來大概有用,不過黎風自己也不能確定,誰知道哪天這幫人又開始黨爭了。
現在宋喬年前來,還是帶著拜帖和蔡京的介紹信來的,自己應對起來,也要小心謹慎。
以前他在銀行的時候,就有人過去從事走私,現在要來做些事情的,不免讓他有了對方要洗錢的警惕。
更何況,在大宋官場上,雖然有古代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可是實際運行的時候,那也是非常狂野的。
而宋喬年一邊是要來談開封府這邊業務的,一邊大概也有些話頭。
蔡京的介紹信上,寫的倒也很清楚,提到了宋喬年的能力倒還不錯,在中牟縣任上也能夠給銀行這邊提供幫助。
以后大概蔡京還想要把銀行,當成什么渠道。
那樣可就麻煩了,黎風也知道,蔡京在干壞事的時候,多少也是拿自己不當外人了。
他還在按照大宋官場的那一套來,可是自己是受多重監管約束的。
有些事情,那是真的不能做。
“既然如此,倒是請先生為我解惑?!?
黎風這邊,就把各行各業的牙牌,也就是大宋這會兒的“營業執照”,還有各個行業如今是什么光景,都要向宋喬年請教。
因為他和勾欄那邊不清不楚丟的官,因此他倒是很清楚這方面的情況。
也提到了開封府轄境內的一些勢力。
說起來,宋家后來算是開封府半個本地人,對于這方面可說是了如指掌。
黎風聽過了以后,也把自家的規則給宋喬年看。
宋喬年本以為自己講的不錯,但是也看到了,勾欄并不算是個優良的貸款客戶。
“這是為何?”
“在我們那邊,這種場所么......也總是有些如同今日的問題在里面的,要被管制的?!?
宋喬年吃過這個虧,他只是壞,現在還算不上蠢,撈錢這塊什么地方能夠去,他還是明白的。
“至于僧道呢?推官也該知道,國朝以來,推崇釋道,何況如大相國寺、興國寺等處寺院道觀,也是富有之所,要是貴號擔心還款能力,以老夫所見......”
黎風聽了以后,也直搖頭。
大宋的觀念,和現代是不一樣的。
他在銀行的時候,真的就見過很多離譜的事情。
像是普惠型貸款,就是那些加了信用保證的,這里面就大有門道了。
雖說利率更高,但是來的也是短平快,按照黎風這樣的銀行經理的想法,那就是快進快出的。
可是有人拿著這個,都能夠到農村去抬錢,把古代的東西在現代,借出的錢就給映射進來了。
他自己多少還顧及著這個,要是別人不一定。
現在出去的貸款,很多用途上都有問題。
在現代如此,古代那更是不敢想。
王安石和章惇搞青苗法,利息比寺廟的低出不少,這個錢還是出自官府。
而且章惇后來,還把利息給降了。
要是說起來“與民爭利”,大概宋代的這些寺廟道觀,除了在山上自己躲起來,少讓俗人阻礙他們飛升的一些道爺,和那些自給自足,輕易不出來弄些是非的高僧,他們掌管的寺院宮觀倒還好。
剩下的么,大相國寺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把錢借出去生出來利錢。
別處的寺院,也有不少是這樣的。
連生女真部落那邊,見識稍多一些的阿骨打,他都知道遼國的僧院有些禿驢在放貸。
沒什么文化的鐵牛,那也是知道利錢的。
要是這些貸款給宗教人士放開了,那樂子可就大了。
就一些寺院的手段,他們倒是能夠給銀行蹭蹭的漲業績。
這里面差價當中,要掙到多少錢,那就不知道了。
此處黎風知道,但是也不能點明了。
只能夠表示這是鐵律,銀行上級知道了,也不能允許更改的。
這倒是挖掉了大宋兩個比較來錢的項目,不過好在宋朝這個古代版本的商品經濟,能來錢的地方還有很多。
而且黎風這邊,現在他也非常謹慎。
如果“個人”業務這塊比較麻煩的話,那就要把業務轉向到給大宋官員,還有各路商號發放工資。
這些業務發展起來,倒是可以很明確的知道不少官員的進賬。
就是太師的生辰綱,將來走賬,只要大宋的各路御史,還有刑部大理寺,提點刑獄的司使,這些人不管的話,銀行這邊也只能留個檔案,具體的事管不到。
但要是趙官家但凡動點心思,那就好用了。
大概朱元璋和雍正會比較喜歡用這個,只要有官員敢用銀行卡入賬,他們就可以去抄家了。
老朱還能附帶個消消樂套餐......
但黎風在大宋,這邊的官場形勢呢,大宋的官員工資就是高,而且還有職田,有些人還有灰色收入。
他們要是敢來,那以后理清脈絡可就容易了。
只是宋朝沒有任何一個官家對于官員管的夠嚴格,或許神宗哲宗在的時候,能有些作用。
但徽宗這一朝,你指望這個,多少有點妄想。
而且現代這邊要盯著銀行人員的舉動,有違規操作的話,很快也會上報的。
到時候,那麻煩就大了。
黎風表示自己在業界希望能夠干的時間更長一些,可不想去提籃橋那類地方。
行業內的規矩,他也是很懂的。
而且要做業務,也不能干那些離譜的事情。
“既然推官那里也規矩森嚴,老夫便講各路牙牌,都要怎樣發放?!?
黎風聽著也知道,總是有發放年限的。
因此,他要設計業務的時候,此時也要確認,那些來貸款的商戶,最起碼也得有個賬本,能夠讓自己看到其營收。
不過在宋朝,難免也會有做假賬的。
到時候,還要派人去現場勘察。
事情也沒有那么簡單,黎風也有了些心理準備。
“先生所言,黎某受教了。只是在開封府地界內,經營有時的商號,多少年方可運轉如常?”
“若是此處,老夫倒也有些門路。推官來日可往潘樓去,和前頭掌柜的說好,他自然會幫你?!?
宋喬年發現,這個小子,雖然已經穿上了大宋官服,但也不是一般的自律。
但也不算是那種油鹽不進的,畢竟來到大宋,多少也要辦事。
要是仁宗朝的包大人那樣,那可就是碑文上見不到名字的待遇了。
名字沒了,是被往來的官民用手指撫摸,日積月累,消磨之下,形成了一個大坑。
黎風也知道,在銀行工作,難免會和各種人來打交道。
宋喬年這邊推薦他去潘樓,也是因為潘樓的賬本一向比較規矩,而且長年盈利。
往來賬目,又必須清楚,回頭來有些大主顧,就是潘樓這里也有些背景,那背后的勢力也不是明面上能夠應付起的。
“商民既然如此,不知先生,這農事又當如何應對?”
畢竟信用社沒有到這邊來,銀行的對農業務,宋喬年聽了以后,倒也聽著了。
“這不是如青苗法一般么?”
“確實有聯保之處,不過其中一家要是不還錢,也會出事?!?
都這么說了,宋喬年猜的是,在大宋地界上,這算是給變法加的一層外衣,也算是移除了部分朝堂上的阻力。
但是總也會有言官說事,他還要繼續聽黎風來說。
“......如此行事,也要各方周旋。若是單戶,日后災年壞賬也是極多的。因此,不妨在‘青苗法’中,加上一條由銀行承擔部分風險,到時候在官府簽字畫押?!?
黎風想的是農業保險也要跟上,一旦遇到了天災導致的損失,還能夠給農民賠償,讓他們能夠度過難關。
如果沒有災年的話,這筆錢就這么花出去了,扣在銀行借貸,或者青苗法借貸的本金當中。
按照大宋這個時候,自然災害爆發的頻率。
一旦出現了自然災害,最后導致了顆粒無收,那也能夠給農民一定的賠償。要么是用于青苗法的本金,還能夠給各戶留下些錢度過災年,要么就是全額賠付,相當于大宋七品官一月的俸祿。
這個年代,也算是惠民的善政了。
黎風也知道一個特性,就是農民得了賠償,倒是會口口相傳,之后農業保險這塊還是能夠推廣出去的。
“此事可與蔡公知曉?”
“蔡翁處,我已去信多日,卻一直無有回復?!?
“想必是他公事繁忙?!?
當然了,黎風和宋喬年在這里談論的時候,尚不知道蔡京把“新青苗法”的兩個借貸給農戶的途徑,以及在開封府和經常遭災的京東、京西四路試點的計劃時,還是有人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