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和內涵

(一)新質生產力的提出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年1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作出全面闡釋、系統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并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3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之首。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凝聚了我們黨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邃理論洞見和豐富實踐經驗。從2023年9月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再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全面闡釋、系統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為我們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贏得發展主動權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和行動指南。

(二)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框架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總是處于不斷新質化的運動之中。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作為社會制度變遷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及其要素的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新質生產力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內涵特征可以概括為“33131”框架,即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三大動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三大要素”,以創新為“一個主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三大特征”,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一個核心標志”,如圖1-1所示。

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圖1-1 新質生產力“33131”框架

技術革命性突破是新質生產力的內生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人類改造自然手段和方式的明顯進步,是先進生產力替代傳統生產力,質量效率更高、更可持續發展模式加速形成的過程。縱觀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新產業,進而形成的新生產力。技術的創新突破不但使包括生產工具在內的勞動資料發生了重大改變,還催生了新的勞動對象并使既有的勞動對象發生顯著變化,同時充分激發勞動者潛能,驅動生產力水平發生質的躍升。如動力電池技術的發展使金屬鋰的重要性提高,通過復雜的技術和生產過程將鋰礦石加工成動力電池中重要的電極材料。

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是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從宏觀來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推動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進入生產函數,并且與技術、資金、人才等傳統生產要素協同融合,大大提高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通過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持續優化、配置效率改善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由此推動經濟增長不斷從資源、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驅動的粗放型發展轉向由知識、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驅動的集約高效型發展,從更多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數量的外延式增長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從微觀來看,數據要素提升了企業在生產要素使用、資源配置和創新決策等方面的能力,實現了降本增效和價值倍增,形成數據驅動創新發展新模式。

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必然會引起產業的重大變革,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是代表創新發展方向、技術密集度更高、發展潛力更大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本盤是對當前經濟發展起到支柱性、支撐性作用的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只有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互促進,使產業鏈與創新鏈同頻共振,才能實現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賦能傳統產業,引領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實現生產力的躍遷。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以新質生產力塑造我國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內容,既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又有深刻的實踐意義。

從理論上看,新質生產力是傳統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歷史唯物主義揭示出生產力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就是生產力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是社會生產力經過量的不斷積累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質變的必然結果。所謂傳統生產力,是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機械化、電氣化、不可持續為主要特征。新質生產力則是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為主要特征。

從國內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當前,我國正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但制約因素還大量存在。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以5G為例,作為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5G“一業帶百業”和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不斷彰顯。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5G基站總數達337.7萬個,5G應用融入71個國民經濟大類,“5G+工業互聯網”項目數超過1萬個。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下文簡稱“中國信通院”)的測算,2023年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1.86萬億元。

從國際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贏得大國博弈戰略主動的關鍵競爭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發達國家的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積累形成了技術壁壘,我國在產業鏈上縮小差距、補上斷點短板需要克服重重障礙。而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各國基礎和起點相近,我國如果能夠通過前瞻布局和率先發力,實現產業化突破,就能取得領先優勢,為應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化提供有力支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措勤县| 乌鲁木齐县| 儋州市| 遵义县| 霍州市| 汕尾市| 松溪县| 响水县| 阳高县| 澎湖县| 南木林县| 镇原县| 舞阳县| 同心县| 阳城县| 眉山市| 赣州市| 贵德县| 伊川县| 金堂县| 无棣县| 专栏| 寿阳县| 永吉县| 三门峡市| 永和县| 邯郸市| 新余市| 东莞市| 宾阳县| 略阳县| 伊通| 凌海市| 灵璧县| 古田县| 清涧县| 广水市| 沙坪坝区| 五家渠市| 渝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