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部局大樓地窖的空氣中飄散著百年陳腐與潮濕石頭的氣味。林夏跟隨當地“鏡子守護者“——一位姓張的老檔案員,穿過迷宮般的通道。老人右手掌心的八卦紋身與陳河鑰匙上的圖案一模一樣。
“主鏡就在前面。“張老用上海話夾雜著英語說,“自1949年以來沒人啟動過它。“
地窖盡頭的圓形石室內,一面直徑近兩米的巨大銅鏡嵌在墻上,鏡面布滿奇特紋路,像是星圖與八卦的融合。周圍墻壁上排列著數十個凹槽,大小正好匹配子鏡。
“文繡的血脈帶來了嗎?“張老問道。
林夏點頭,取下玉墜。張老將其嵌入主鏡中央的凹槽,然后示意林夏將手掌按在鏡面上。接觸的瞬間,整個石室亮起幽藍光芒,主鏡表面浮現出無數細小的光點,如同星云旋轉。
“量子記憶網絡。“張老的聲音充滿敬畏,“每個光點代表一面子鏡記錄的歷史片段。“
林夏的視線被一個特別明亮的光點吸引——那是她的銅鏡,此刻正在倫敦博物館。通過主鏡,她能看到理查德仍被綁在地下室,但克萊爾已經離開,只剩一個保安看守。
更驚人的是,主鏡同時顯示出1863年同一地點的畫面:艾琳也被囚禁在那里,正用發夾在墻上刻字。兩個時空的畫面在主鏡中如疊影般共存。
“可以傳遞信息嗎?“林夏急切地問。
張老調整主鏡旁的幾個銅制轉盤:“理論上可以,但只能單向傳遞到現在。歷史無法改變,記得嗎?“
林夏將手指放在代表理查德的光點上,集中精神想著要傳遞的信息。主鏡表面泛起漣漪,她看到影像中的理查德突然抬頭,仿佛聽到了什么。
“有效!“張老興奮地說,“現在,找你要的證據。“
林夏搜索主鏡記憶庫,很快定位到1863年文繡藏證據的片段。放大后能清晰看到文繡將一卷微縮絲綢藏入銅鏡夾層的過程,以及她臨終前的話:“...賬簿記錄在第三根鳳凰羽毛的量子結構中...“
突然,主鏡發出警報般的嗡鳴。一個紅色光點閃爍——克萊爾回到了倫敦博物館地下室,手里拿著一份文件。
“那是什么?“林夏湊近主鏡。畫面放大后,她認出那是詹姆斯·霍頓領事的完整日記,上面清楚地寫著:
“今天我被迫簽署了處決威廉·威爾遜的命令。這個正直的英國人唯一罪行是愛上一個中國繡娘并公開反對鴉片貿易。我的良心永遠無法安寧。愿上帝寬恕我,也寬恕那些逼迫我做這事的人——包括我自己的家族。“
林夏倒吸一口氣:“克萊爾看到了真相...“
畫面中的克萊爾面色慘白,手指顫抖著撫過日記。她突然命令保安給理查德松綁,然后跌坐在椅子上,茫然地盯著墻壁——恰好是艾琳當年刻下《關雎》詩句的位置。
“現在!“張老催促,“證據就在你銅鏡的量子結構中,但提取需要同時激活主鏡和子鏡。“
林夏迅速將手掌按在主鏡上,同時通過量子連接向理查德傳遞指令。主鏡畫面顯示,理查德雖然虛弱,但正艱難地爬向保安掉落的對講機。
“再堅持一下...“林夏咬緊牙關,感到主鏡開始發燙。突然,一道光束從主鏡射出,在對面的石墻上投影出一份詳盡的賬簿——上面記錄著19世紀英國主要家族參與的鴉片貿易詳情,以及他們如何迫害反對者如威爾遜一家。
“快記錄!“張老遞給林夏一臺特制相機。拍攝完成后,主鏡的光漸漸暗淡,但最后一個畫面讓林夏心跳加速——1863年的艾琳成功撬開鎖逃出囚室,懷中緊抱著銅鏡。
“她活下來了...“林夏熱淚盈眶,“艾琳沒有死在那個地下室。“
張老微笑著取出玉墜還給她:“有些歷史需要修正。艾琳確實假死逃到上海,才有了后來的混血家族。官方記錄永遠是被權力修飾過的。“
離地窖前,林夏最后看了一眼主鏡。畫面中的理查德已成功聯系上警方,而克萊爾仍呆坐在那里,手中握著那本顛覆她認知的家族日記。
三個月后,大英博物館特別展廳。
林夏站在人群前,身后是大屏幕顯示的銅鏡量子記憶分析報告。臺下坐著學術界權威、媒體代表,以及——最令她意外的——已經辭職的克萊爾·霍頓。
“這面銅鏡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林夏用英語開場,然后自然地切換成中文重復,“它是一臺精密的量子記憶裝置,記錄了被官方歷史刻意掩蓋的真相。“
她展示從銅鏡提取的證據:鴉片貿易賬簿、迫害名單、威爾遜夫婦的真實婚姻證明。當播放文繡臨終藏證據的片段時,觀眾席傳來壓抑的抽泣聲。
“最令人驚訝的是量子糾纏現象。“理查德接替講解,他眼角的淤青還未完全消退,“這些鏡子構成的網絡能跨越時空保存記憶,而激活它們的關鍵...“
“是血脈與文化共鳴。“林夏微笑著接話,胸前的玉墜在聚光燈下閃閃發光。
記者提問環節,一位中國記者用中文問林夏如何看待自己的雙重文化身份。全場安靜下來,等待她的回答。
林夏沒有立即回應,而是走到銅鏡展柜前。通過精心設計的光線,鏡背的鳳凰與玫瑰紋飾被投影在整面墻上,兩種文化象征和諧交融。
“我曾長期困惑自己屬于哪里。“她用中英雙語交替說道,“但文繡和艾琳的故事告訴我,文化從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就像這面鏡子,鳳凰與玫瑰可以同棲,傳統與創新能夠共存。“
掌聲雷動。林夏注意到克萊爾悄悄起身離開,但在座位上留下了一個牛皮紙袋。
會后檢查,袋子里是詹姆斯·霍頓領事的完整日記和被撕掉的幾頁關鍵文件。最上面有克萊爾潦草的字條:“有些錯誤需要幾代人才能糾正。“
展覽閉幕那天,林夏和理查德站在修復后的威爾遜夫婦肖像前。畫中的威廉和文繡手牽手,背景是廣州十三行的混血街景。
“阿爾弗雷德會喜歡的。“理查德輕聲說。他祖父在書店事件后幸存,現在住在牛津由陳河照顧。
林夏點頭,目光落在展廳中央的銅鏡上。經過科學提取后,它不再具有量子記憶功能,但鳳凰與玫瑰的紋飾依然精美。陽光透過天窗灑在鏡面上,折射出溫暖的光斑。
“所以,'鏡子守護者'接下來做什么?“理查德問,“現在秘密已經公開了。“
林夏從包里拿出一份企劃書:《跨文化記憶基金會》.“我們尋找更多這樣的故事,用現代技術保存它們。畢竟...“她看向威爾遜夫婦的肖像,“歷史不只有一種版本。“
理查德接過企劃書翻看,突然笑了:“你把我列為聯合創始人。“
“不樂意?“
“相反。“理查德伸出手,“我很榮幸,搭檔。“
林夏握住他的手。在他們身后,銅鏡靜靜反射著陽光,仿佛在微笑。鳳凰與玫瑰,終于同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