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風不來,你便成為風
- 世間一切皆是體驗
- 木各物
- 1738字
- 2025-07-13 15:32:41
夏夜沉沉,悶熱如爐,我獨坐書桌前,對著攤開的白紙,執筆的手卻懸于半空,一動不動。窗外樹葉紋絲不動,仿佛被無形的膠水牢牢固定了位置。靈感竟似那風,來也匆匆,去也杳然,徒留我于桌前,如枯守于干涸河床之上的人。
風未至時,我常癡癡等待,以為靈感亦如風,只待風來,便可將它攥緊在手。
風來時,那感覺何其輕巧而美妙!筆下文字如行云流水,似乎毫不費力;思路如春水涌動,奔流向前不止。從前我寫一篇小文時,恰逢一陣靈感之風拂過心坎,思緒便如溪流匯入江海,一路奔流無阻,稿紙轉眼間被文字鋪滿,仿佛并非我寫下了文字,倒是文字駕馭了我,推著我一路前行。
此種順風之快意,誘人沉醉其間,竟漸漸習慣于依賴那“風”來推動自己。風來時,便如順水行舟,毫不費力;風不來,則似逆水而上,寸步難行。我逐漸習慣將自身命運交付于那陣難以捉摸的風,仿佛自己不過是一枚飄搖的葉子,任風擺布。久而久之,風不來時,我竟似失去了筋骨,只知在桌前枯坐、空等,如同僵臥在泥潭里的枯木。
然而風終究會停歇的。
風不來的時候,世界便如同被抽去了靈魂,只剩下一片死寂的荒蕪。筆尖懸空,腦海空白,仿佛一切生機都隨那陣風消散得無影無蹤了。我焦灼地盯著稿紙,仿佛要以目光燒穿那紙面。可紙上空無一物,只有我心中的焦慮如汗珠般掛在額頭,又似無數螞蟻,在心頭啃噬著每一寸耐心。這種空白令人窒息,像被囚禁于無聲的牢籠中,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筆下的才能是否只是僥幸的幻夢罷了。
我漸漸明白,那所謂的風,不過是借力而為的僥幸與依賴,風若不至,我竟如斷了線的風箏,徒然墜落——這世上,哪有永久不息的風?又哪有永遠只借他人之力的靈魂呢?
那一夜,我再也無法忍受窒息的寂靜,起身推開房門,邁步踏入沉沉的夜色里。我漫無目的地走著,恍惚間來到一盞昏黃的路燈下。一片落葉被風卷起,在我腳下旋轉,隨即又輕捷地飄走。這偶然的一幕竟如電光火石照亮了我混沌的腦?!L不來時,我為何不能自己成為風?
這一念之間,仿佛豁然洞開了一扇門。我停下腳步,開始用全部感官去感知周遭:不遠處有個年輕人正沿著昏黃的路燈慢跑,腳步堅定;一只流浪貓從墻頭輕盈躍下,如一道無聲的閃電;連那被風卷起的落葉,都帶著一種無拘的意志……我心中長久堆積的焦慮與煩悶竟漸漸消融,一種新的沖動開始悄然萌動。我趕緊回家,重新坐回書桌前,筆尖已迫不及待觸碰稿紙,這一次,文字并非來自虛無的風,而是來自我內心涌動不息的生命之流——風不來時,我竟自己成了風!
這“成為風”的覺醒,原來并非虛幻玄想,乃是生命深處一種主動力量的迸發。風停歇之際,便是自我生命力量蘇醒之時。
風不來時,我本可以不再枯坐等待,而要自己驅動雙腿,如那位夜跑者一樣,讓腳步成為自己內心的風;風不來時,我本可以俯身觀察生活細微之處,讓目光成為洞察萬物的風;風不來時,我本可以調動內在的意志,讓思維成為創造的風。風不來,人卻可成為風——這原來并非虛妄的囈語,而是生命自我振作、自我驅動最深刻的真相。風終究是外力,而成為風,則是生命從依賴到獨立、由被動到主動的蛻變與飛翔。
歸家之后,我再次坐定,仿佛從一場長夢中醒來。窗外的風依舊未曾吹拂,但心底卻已升起一股力量,如風一般,推動著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文字悄然流淌而出,雖無昔日風助時的激越,卻多了幾分源自心底的沉穩與真切。一杯咖啡在桌旁慢慢涼去,我竟渾然不覺,只沉浸于這自己掀起的風浪之中——原來自己成為風,竟比等待風更踏實,更自由。
風來之時,我們憑借其力,順勢而為,確是一種智慧;風不來時,我們鼓起內在的意志,自己成為風,則是一種覺醒。人生天地間,此兩種境界缺一不可:借風而行,讓我們懂得敬畏與順勢;化身為風,則教我們勇敢與承擔。如同四季流轉,風有起時,自有停息之時,但生命的風卻永不該停歇——它既能借外風而舒展,更要修煉出內心的風力,自己鼓蕩不息。
待我停筆起身,窗外依舊一片寂靜。風未曾來過,但稿紙上已落滿了文字。我輕輕推開窗,夜氣涌入,溫柔地拂過我的臉頰。我此刻明白:風并未將我遺棄于荒原,它只是悄然蟄伏入我心深處,教會我以另一種形態重新飛翔。
風來,你抓住它;風不來,你便成為風——這原是生命遼闊版圖上,自由的兩面:一面是乘勢的輕盈,一面是創生的莊嚴。當風停歇于外,而風起于內,方知生命最深的韌性,原不在追隨,而在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