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舊宦初辟,英賢共跡
- 玄孫萬歷,我,正統明君
- 呂小白
- 2576字
- 2025-07-29 23:00:57
一圈巡查下來,日頭已經偏西。
興安對整個馬場的運作已了然于胸,但他對李德最掛心的關于司禮監對自己的處置,卻始終只字未提。
回到觀瀾堂,兩人重新敘禮,分賓坐定。
這一回,興安沒有再拒絕李德的敬茶。
興安端起茶杯,用杯蓋不緊不慢的撇著水面的浮沫。
白瓷杯蓋與杯沿次第碰撞,發出的清脆“噠、噠”聲。
堂妹壓抑的沉默,讓李德強撐起來的鎮定,此時幾近崩潰。
良久,興安終于開口了。
“你是個聰明人,也是個能人。”他放下茶杯,目光平靜落在李德的臉上,“所以,陳公公也愿意給你一個繼續當聰明人,當能人的機會。”
李德聞言。
積攢了多日的恐懼,屈辱和絕望,在這一刻如同決堤般奔涌而出。
他渾身一軟,雙腿再也支撐不住,噗通一聲跪倒在地,泣不成聲。
“奴婢……奴婢……謝……謝陳公公天恩!謝興安公公……再造之恩!”
他賭贏了!
他活下來了!
冰涼的地磚緊貼著李德滾燙的額頭,他貪婪地大口呼吸,像一條被摘鉤重新仍回河里的魚。
“公公大恩,奴婢無以為報。從今往后,奴婢這條賤命,連同這西苑馬場,便是陳公公和您老的!但凡有半句虛言,叫奴婢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起來吧。”興安的語氣依舊沒什么起伏,“你的命,是萬歲爺的,這馬場,也是萬歲爺的。陳公公說過,你只要把差事辦好,讓萬歲爺的錢袋子鼓起來,比什么都強。”
“是!是!奴婢明白!奴婢一定盡心竭力!”李德慌忙爬起,心頭的巨石終于落地,此刻腦子也活絡起來。
他猛地想起一事,連忙趨步跑向堂內那架多寶閣,熟門熟路地打開一處隱蔽暗格,從中捧出一個不大的紫檀木錦盒來。
“興安公公,”他雙手捧著錦盒,“奴婢聽說,陳公公的親弟,前段時日,從通州衛調入京城,補了東廠百戶的缺。這京城米貴,居之不易。奴婢在城南燈市口有處三進的小宅子,地段清靜,家具也都是現成的。這點心意…是小的孝敬陳公公,給小爺落個腳用。萬望公公您…能在陳公公面前替奴婢轉呈。”
他說完,并未立刻將錦盒遞上,而是身子又往前湊了半步,聲音壓得更低:“還有這個…”
說話間,一個用素色綢布裹得嚴實的小硬包,已悄無聲息地塞進了興安袖筒里。
“這是大柵欄一間小當鋪的憑押,每年能有千把兩銀子的分潤。干凈利索。您如今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往后行走外朝,總得有些場面上的開銷,怎么著也不能墮了咱們天家的體面不是。”
興安的手指在袖筒里捏了捏那份硬實的憑押,又抬眼看了看李德,臉上終于化開了一絲兒真正的笑意。
他先不動聲色地把袖筒里的東西掖實了,這才又伸出雙手,接過了那個裝著宅子地契的紫檀木錦盒。
“你有心了,也不枉咱家在陳公公面前幫你美言。”
---
直到看著興安的青呢小轎徹底消失在了官道盡頭之后,李德才敢緩緩的直起身來。
他沒有立刻轉身回府,依舊靜靜地站在二門處,任由山風吹過。
他緩緩回望,目光掃過院門口那些重新將腰彎得更低的下屬。
良久,他胸腔里那股憋了整日的濁氣,才終于化作一聲悠長的嘆息,吐了出來。
在他吐出這口氣的瞬間,遠處京城的鐘樓,恰好傳來一聲悠長沉渾的嗡鳴。
是酉時了。
往日里,只要這鐘聲一響,城內各坊門便要拉柵,街上除了巡夜的兵丁外,便再無人跡。
但今天,坊門大開!
“開夜市嘍——!”
不知是誰在街頭興奮地喊了一嗓子,剎那間,整條正陽門大街,如同被點燃的引線,瞬間炸開了鍋!
炙羊肉的青煙混著香料味,猛地竄起。
賣元宵的小販將白嫩的湯圓下入滾水,吆喝聲清亮。
巷子口的餛飩攤前,白霧蒸騰,早已坐滿了結束一天勞作的匠人。
街邊的空地上,耍把式的藝人引來一片叫好。
說書先生的醒木一拍,連過路的行人都忍不住停下了腳步。
孩子們舉著剛買的糖畫,在掛著各色紗燈的店鋪前追逐打鬧。
而在這片生機最盛處,京城最有名的酒樓“泰豐樓”三樓,一扇臨窗的雅間里,正透出最豪邁的笑聲。
“各位同僚!”曹鼐舉起酒杯,俊朗的臉上帶著幾分酒意和前所未有的豪情,“為集賢館!為陛下!為我等‘致君堯舜’的今日,滿飲此杯!”
“滿飲此杯!”同科的鐘復與新晉編修李賢亦同時起身。
他們三人,連同劉球、高谷等人,名字已赫然出現在了昨日司禮監剛剛下發的“集賢館學士”名單之上。
這是天子親擢,是圣眷,更是他們這群銳意進取的青年翰林,得以繞開內閣,直達天聽的青云之路!
樓外,街上。
一頂樸素的四人抬官轎,正被這喧鬧的人潮擠得緩緩而行。
轎內,工部右侍郎周忱,正疲憊地靠在軟墊上,閉目揉著眉心。
他剛為了英國公整飭京營所需的軍械用料,與兵仗局和戶部的官吏們扯了整整一個下午的皮。
行至街口,轎外的喧鬧混著食物的香氣,開始絲絲縷縷地從轎簾縫隙里鉆了進來,攪得他有些心煩意亂。
他微微睜開眼,不耐煩地用指尖挑開轎簾一角。
外頭那股混著油煙和笑鬧的活氣,立刻撲面而來。
他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氣。
在衙門里勾心斗角了一下午,此刻,才算回了人間。
而與主街的熱鬧不同的是,街市口的一條胡同里,則顯得格外安寧。
剛從首輔楊士奇府邸告辭出來的年輕學子彭時,正與他的好友商輅,行走于此。
彭時似乎仍對剛才的拜訪心有余悸,他有些自嘲地對商輅笑道:“楊閣老府上,真是氣度森嚴。我不過是借著同鄉之誼,呈上一封家書,竟被唬得連大氣也不敢出。”
商輅聞言失笑,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呀,就是太老實。那楊府是什么地方?內閣首輔的府邸,半座朝堂。別說是你,就是新科的狀元,進去也得矮三分。你沒在那兒失了儀,已經算是有膽色了。”
“不過,那里的規矩再大,也管不著外面的天地。”
“走,”他拉了彭時一把,“萬歲爺解了宵禁,咱們不去親眼看看,豈不是辜負了這番圣恩?去銀錠橋,看看這真正的人間煙火!”
月光灑在什剎海的水面上,如同碎銀。
橫跨于水面的銀錠橋上,正游人如織,燈火如晝。
酒酣耳熱的曹鼐、鐘復和李賢三人,結伴從泰豐樓出來,曹鼐意猶未盡,指著遠處波光粼粼的什剎海,笑道:“走,咱們沿河散散酒氣!”。
當他仨剛剛踏上銀錠橋的橋頭時,再橋的另一頭,周忱的官轎也恰好也行至此處。
或許是厭倦了轎內的沉悶,周忱提前下了轎,獨自一人,迎著晚風,緩步走上石橋。
而在他身后不遠處,剛從楊府方向偕行而來的彭時與商輅,也信步走了上來。
橋中央,三方不期而遇。
周忱一身四品官袍,神情疲憊而肅然,當看到了曹鼐等人官服上的翰林補子,出于官場禮節,他微微頷首。
曹鼐、李賢、鐘復三人,也立馬認出了橋上這位以干練著稱的工部侍郎,連忙停步,長揖還禮。
彭時和商輅則被這幾位京城大員的氣度所折,敬畏地駐足路邊,躬身行禮。
沒有人說話,甚至沒有一句寒暄。
他們只是在這座小小的石橋上,完成了一次短暫而沉默的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