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散伙飯
- 穿到六零當團寵
- 修身齊家.QD
- 2050字
- 2025-07-16 19:26:56
宋向文腦子轉得飛快,卻不影響他手上的動作。
他下意識的給宋南星換了一個讓她睡得更舒服的姿勢,朝著宋大志打了個手勢,這才抱著他家“不簡單”的奶娃子回了家。
許是看出了宋向文對煮紅薯的嫌棄,下工以后,宋大志又拾起了撿青崗子、蕨根和葛根的舊業。
宋大志不是沒有考慮過打獵,只是年景不好,公社對下面各大隊和生產隊都盯得緊,搜查組三天兩頭的跑到村里晃悠。
偏偏結婚、上學……辦什么事都要開證明,都離不開大隊和公社。
擔驚受怕了小半個月,“掌勺”的宋老大受不了了,直接給做起了紅薯干面窩窩頭。
曬干的紅薯干磨成粉,蒸出窩窩頭又黑又粘。熱吃粘掉牙,涼透咬不動。
絕對是十里八村最討厭的一種紅薯吃法。
搜查組的自然也不例外,聽到宋家村就搖頭。
偏偏這年大家都在放衛星,原本
按照當年核定糧食產量的15%左右的比例交納的公糧,直接占到了收成的一半。
峰山大隊種的是紅薯還好,種水稻的桃源村簡直倒了血霉,聽說剛剛收了稻谷,公社就直接跑到村里強行來拉。
宋家村那群討不上媳婦的單身漢,就在這個冬天,全都娶上了媳婦。
畢竟,十里八村都討厭的紅薯干面窩窩頭,它是真的能活命。
到了年底,宋大邦讓宋大和在宋大山、宋大石和宋老七三個人頭上,分別扣了點工分,買了五斤肉和十斤米,交給宋老大做了一頓酒席,熱熱鬧鬧的吃了一頓。
宋家村里有一個算一個,都分到了三塊肉和一小碗白米飯,就連牙都沒有長齊的宋南星小朋友也不例外。
許久沒有吃肉,宋小滿連肉都認不得,看到白米飯那叫一個兩眼放光,直接把肉往桌上一扔,就刨起了米飯來。
宋苗看得一陣心酸,抹著淚喃喃道:“傻兒子,那可是肉啊!”
宋小滿一聽這話,忙不迭的把桌上的肉夾起來往嘴里塞。
這絕對能成為宋小滿人生路上最大的黑歷史,可在場的沒有一個人能笑得出來。
宋向文摸了摸宋小滿的腦袋,嘆息道:“如果有機會,能單獨開火,就單獨開火吧!
我們大人還能熬一熬,小孩子可怎么成?”
宋苗沒吭聲,只是扭過頭去,抹了一把眼淚。
宋大志重重的點了點頭。
“都聽師兄的!”
師兄能掐會算,金口玉言,他說能單獨開火,就一定能單獨開火。
對于宋向文盲目自信的,可不僅僅是宋大志和宋苗,還有硬要跟宋向文擠一張床的肖萬海。
“要不,我讓張臻幫忙打聽打聽?”
宋向文瞥了一眼埋頭吃飯的宋小滿,難得的利用了一把“特權”。
“麻煩了!”
肖萬海擺了擺手,道:“嗨!就咱倆這關系,說這個,可就外道了啊!”
不打聽不知道,一打聽嚇一跳。
由于糧食短缺和管理問題,11月的時候,中央就下發《關于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明確要求整頓公共食堂。
雖然最終的條例還沒有出來,但有了這個指示,單獨開火就不算違規。
宋向文著這個,找上了峰山大隊的大隊長張尚文。
張尚文拉著領導班子研究了半天后,無奈的用大喇叭念了一遍這個最新指示,并表示:“愿意離開的伙伴們,可以回家散伙。”
別的人怎么選,宋向文不知道,但宋家村的老老少少們卻很統一的選擇了解散大食堂。
宋大邦和宋大和拿著記分冊,算起來,最終把村集體的糧和錢,按照各家各戶各個勞動力、半勞動力全年工分分到了戶主手里。
于是,這一年的年夜飯,一不小心吃成了散伙飯。
也正是如此,宋老大既沒有做煮紅薯,也沒有做紅薯干面窩窩頭。
也不知道宋老大從哪里找來了一塊破鐵皮,用鐵釘在上面砸上密密麻麻的洞眼,釘在木條板上,制作成了一個長方形,變成了一個奇奇怪怪的擦紅薯粉渣工具。
先把鐵皮制作的工具放在大盆中,用洗干凈的紅薯放在上面來回擦。
紅薯就變成白色的粉渣和液體,匯聚到大盆中。
村里的大娘們把麻繩往房梁上一拋,再系上一個用兩根木條制成的濾架,四角系上一角濾布。
摻上兩瓢清水到盆里,把粉渣和液體稀釋一番,倒進濾布過濾一番。
清澈的液體就流到濾布下方的木盆里。
等兩小時后,白色的淀粉沉在水底。
把上面多余的水分倒去,把盆中三四公分厚的淀粉起出來,做成麻辣鮮香的酸辣粉,既滑溜又好吃。
當然,也可以把多余的淀粉起出來曬干,勾芡、做點心、粉絲、粉皮等,用處大著呢!
大家人手一碗酸辣粉,吃的那叫一個不亦樂乎,唯有宋南星小朋友能看不能吃,饞得直流口水。
小小的人,一個勁的吞口水,偏偏吞咽的速度趕不上往外分泌的速度,時不時的就有一絲銀絲從嘴角滑落。
要不是宋苗準備了足夠多的手絹給她擦口水,還不知道要打濕幾層衣服呢!
吃了散伙飯,拎著自家分到收到糧食和錢,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除了一表三千里的王寡婦娘倆,其他人的臉上,大都洋溢著笑容。
唯一的問題,大概就一個。
反正吃大鍋飯,大家幾乎不使用鍋、爐等金屬制品,這些物品悉數被捐獻,用于大煉鋼鐵了。
現如今大食堂散了伙,大家家里都沒了鍋,紛紛找上了先鋒村的張鐵匠。
可張鐵匠手里也沒有鐵,供銷社的鍋又要工業券,這可難住了不少人。
這個時候,宋向文終于想起了趙文忠塞給自己那一沓票據。
不多,不多,也就夠十幾口鍋。
宋向文一向遵紀守法,也不說買賣之類的話,只談以物換物。
宋向文不是那種黑心肝,不做中間商賺差價,直接五十斤紅薯換一口鐵鍋。
宋家村的村民們那叫一個趨之若鶩。
畢竟,一口鐵鍋一塊錢,還要工業券。
可他們的紅薯買到糧站,卻只給一斤紅薯兩分錢,還不給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