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空間教學與解剖的種子(求月票,求收藏!)
- 醫路平凡:從縣醫院急診開始加點
- 火雞味嘎嘣脆
- 2887字
- 2025-07-23 10:43:17
清河縣人民醫院急診科示教室,空氣里彌漫著新刷墻壁的淡淡氣味和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
十幾雙年輕的眼睛——新入職的醫生、輪轉的規培生、實習護士——齊刷刷聚焦在講臺前的張偉身上。
他胸前的淺藍色“主治醫師”胸牌在燈光下微微反光。
“急診,是戰場的前哨。傷員涌入時,沒有時間讓你慢慢翻書,慢慢思考。”
張偉的聲音不高,卻帶著省院淬煉出的沉穩穿透力,“活下來的關鍵,往往在最開始的幾分鐘。這幾分鐘里,什么最重要?”
他目光掃過臺下,右手拿起一支記號筆,轉身在白板上畫下一個極簡的腹部輪廓,寥寥幾筆,勾勒出肋弓、臍、髂前上棘等關鍵骨性標志。
“是解剖!”張偉的筆尖重重敲在板子上,“腦子里要有一張清晰的‘地圖’,知道哪里是雷區,哪里是要命的血管神經,哪里是脆弱的內臟!”
他放下筆,走到模擬人旁邊。今天的內容是腹部創傷的快速查體與風險評估。
這是他將省院經驗帶回清河、實踐“基層適宜技術推廣”的第一步——從最基礎的培訓抓起。
“假設傷員,車禍后腹痛。”張偉示意一個年輕男醫生上臺扮演傷員,“第一步,看!看意識、呼吸、面色、有無明顯出血。第二步,問!受傷機制?哪最痛?第三步,也是核心——摸!”
張偉伸出左手(強化后的穩定性和觸覺靈敏度此刻成了教學利器),動作沉穩而精準地落在“傷員”的腹部:“不是瞎摸!是分區、定點、感受!”
“這里,”他的指尖精準點在右上腹肋弓下,“肝區!手下壓,感受肌緊張、壓痛、反跳痛!注意膽囊點!”
“這里,”手指移向左上腹,“脾區!脾臟脆弱,方向盤傷、高處墜落傷要重點關照!手下壓的力度要穩,感受深部抵抗感!”
“這里,”滑向下腹,“膀胱、子宮區域!骨盆骨折要警惕!”
“還有這里,”手指最后停在兩側腹股溝區,“血管神經密集區!搏動性包塊?血腫?要命的地方!”
他的動作流暢,講解結合手勢,每個區域都對應著白板上簡明的解剖圖。
空間感知讓他能精準定位每一個體表投影點,指尖的靈敏觸感仿佛能隔著模擬人的皮膚,“感受”到其下模擬的臟器張力和異常。
“張老師,我…我感覺不到您說的那種‘深部抵抗感’啊?”一個女規培生嘗試著在模擬人身上按壓,一臉困惑。
“是啊,張老師,您說的‘脾區下墜感’怎么體會?”另一個實習醫生也撓頭。
張偉眉頭微蹙。
這正是他面臨的難題。
他的空間感知和解剖直覺如同本能,但如何將這種無形的“地圖”和“觸覺”,傳遞給沒有系統強化過的初學者?
【空間感知】在腦海中運轉,模擬著學員們的手眼協調和觸覺反饋。差距很大。光靠講解和示范,似乎不夠直觀。
他目光掃過臺下學員們迷茫又渴望的眼神,又看向白板上那靜態的解剖圖。突然,一個念頭閃過——可視化!動態化!
“這樣,”張偉走下講臺,站到那個扮演傷員的女規培生側面,“你,現在就是脾臟。”
他指著女規培生的左上腹位置,然后轉向另一個高大些的男實習醫生,“你,想象你是左側肋骨,保護著脾臟。”
他讓男實習醫生站在女規培生左前方,做出環抱保護的姿勢。
“現在,”張偉對扮演傷員的女規培生說,“你模擬受到撞擊(比如車禍方向盤頂撞),身體會怎樣?”
女規培生下意識地向右前方(模擬方向盤撞擊方向)弓身、屈曲。
“看!”張偉立刻指向她左上腹暴露出來的、失去“肋骨”保護的區域,“這時候,你(脾臟)是不是完全暴露在撞擊力下?這就是‘脾區’在特定傷情下風險驟增的解剖基礎!所謂的‘下墜感’或‘空虛感’,是撞擊導致腹腔壓力劇變、韌帶牽拉或臟器移位時,手下觸診可能感受到的一種異常‘松動’或深部觸感變化!需要結合傷情去體會!”
他讓幾個學員輪流扮演不同臟器、骨骼,模擬不同撞擊方向下的相對位置變化和解剖關系暴露。
簡陋的“人體模型”在示教室里笨拙地移動、碰撞,引來陣陣笑聲,但也讓抽象的解剖位置和受力關系變得無比生動、直觀!
“我好像有點懂了!”
“原來是這樣!撞擊方向不同,重點看的區域真的不一樣!”
學員們的眼睛亮了起來,七嘴八舌地討論著。
【教學能力:基礎解剖可視化:入門(0/1000)】!(創新教學觸發!)
張偉看著眼前略顯混亂卻充滿活力的場景,心頭涌起一絲欣慰。
把無形的空間感知和解剖關系,用這種最“土”卻最直觀的方式“演”出來,似乎是一條可行的路。雖然粗糙,但種子已經播下。
培訓結束,學員們意猶未盡地散去。
張偉收拾著教具,蘇晴不知何時倚在門邊,笑盈盈地看著他。
“張大教授,教得不錯嘛。”蘇晴打趣道,“看把孩子們忽悠得一愣一愣的,還演上人體模型了。”
張偉無奈地笑笑:“沒辦法,光講圖太抽象。得讓他們‘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結構和關系。”
“看見?”蘇晴走過來,幫他整理散落的記號筆,“我看你是想讓他們把你的‘空間感知’復制一份過去吧?”
張偉動作一頓,若有所思。
蘇晴的話點醒了他。
“復制”不可能,但“傳遞”那種基于解剖的空間思維,或許正是基層推廣的核心!他需要更系統的方法,把這些零散的“人體模型”演示,固化成一套可復制、易推廣的培訓工具——比如結合體表標志的站位圖、標準化的模擬傷情腳本……
“對了,”蘇晴遞給他一份打印的文件,“你要的省衛健委基層適宜技術推廣項目申報指南和模板,我托同學從市衛生局搞到了。喏,還熱乎著呢。”
張偉眼睛一亮,接過文件。封面印著醒目的標題和徽標。翻看內容,項目要求、考核指標、經費預算……條理清晰。
這正是他和孫教授、陳主任構想的那個項目的官方路徑!
“太好了!晴晴,你真是及時雨!”張偉忍不住抓住蘇晴的手,新生的左手傳遞著穩定而溫暖的力量。
蘇晴臉微紅,抽回手:“少來!趕緊干活!孫教授和陳主任那邊還等著你拿出初步方案呢。”
張偉用力點頭。
他回到值班室,將申報指南和模板仔細鋪開,又拿出筆記本,上面記錄著今天教學中的靈感和學員反饋。
白天的“人體模型”雖然簡陋,卻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反饋——基層醫生需要什么?什么樣的培訓方式最有效?
他打開電腦,新建文檔,標題:《基于核心解剖標志與簡易情景模擬的基層急診創傷快速評估能力提升項目》。
指尖在鍵盤上敲擊,思路泉涌:
項目目標:提升基層急診醫護人員對腹部、胸部核心創傷區域的快速解剖定位與風險評估能力。
核心內容:
解剖地圖可視化:開發簡易核心區域(肋膈角、肝脾區、腹股溝三角、骨盆區)體表投影圖及危險結構卡片(便攜版)。
情景模擬標準化:設計常見致傷機制(車禍撞擊方向、墜落姿勢、暴力打擊點)下的“人體站位模型”腳本,動態展示解剖關系暴露與風險點。
快速評估流程固化:提煉“看-問-摸(分區定點)”三步法,結合情景模擬演練。
簡易影像(FAST)靶向引導:將FAST探查與解剖風險區綁定,明確重點掃查區域及陽性征象解讀。
實施路徑:先在清河縣醫院急診科試點培訓、優化,形成成熟模塊,再向周邊縣鄉推廣……
文檔的字數在不斷增加。窗外,清河縣的夜幕降臨。張偉沉浸其中,左手偶爾無意識地活動著,仿佛在模擬著教學中的站位。
他感覺自己站在一個關鍵的節點上。省院的淬煉賦予了他鋒芒和視野;主治的身份給了他施展的平臺;而眼前這個項目的雛形,則是他將無形的“空間感知”化為可推廣的星火、真正反哺這片生養他土地的開始。
解剖的種子已在示教室播下,而點燃基層燎原之火的火把,正在他筆下緩緩成型。論文是學術的敲門磚,而這項目,則是他扎根基層、踐行醫者初心的第一步。
路還很長,但方向,前所未有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