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解剖之眼與模型實操
- 醫路平凡:從縣醫院急診開始加點
- 火雞味嘎嘣脆
- 2076字
- 2025-07-18 08:47:57
解剖室里福爾馬林的氣味似乎還縈繞在鼻尖,腹壁下血管的走向、死亡冠的兇險、腹橫筋膜的堅韌質感,在張偉的腦海空間地圖中清晰得如同烙印。
回到宿舍,那種親手觸摸真實結構的震撼感依舊激蕩。
他迫不及待地拿出平板和肌電貼片,運行“錨點1.0”,準備將今日的解剖所得融入意念訓練。
然而,就在他閉上眼,精神沉入思維空間,開始構建腹股溝區三維解剖模型的瞬間——
【叮!檢測到宿主對“局部解剖學(腹股溝區)”認知度突破臨界點!】
【解剖學技能樹激活!】
【局部解剖學(腹股溝區):精通(800/10000)->(850/10000)】!(系統認證!)
【解鎖特殊狀態(被動):解剖之眼(腹股溝區)Lv1】
【效果:在該區域進行空間感知建模時,結構清晰度+10%,危險結構(如腹壁下血管、死亡冠)識別敏銳度+15%,層次分離路徑預判準確率+5%。狀態激活需消耗微量精神力。】
系統冰冷的提示音在此刻如同天籟!解剖學技能樹的激活和“解剖之眼”的解鎖,意味著系統正式認可并開始量化他對解剖知識的掌握!
這不再僅僅是靠死記硬背和空間感知硬撐,而是有了明確的標準和額外的增益!
張偉精神大振!立刻嘗試激活【解剖之眼】!
一股微弱的清涼感仿佛注入雙眼(盡管他閉著眼),腦海中的腹股溝區空間地圖瞬間變得更加“高清”!腹直肌鞘的纖維走向、腹股溝韌帶的厚實質感、腹壁下血管那深藏的路徑、尤其是死亡冠可能存在的幾個高危區域,都像被加粗描紅般異常醒目!
甚至腹橫筋膜與腹膜之間那層疏松的潛在間隙,在空間地圖中也呈現出更清晰的“剝離引導線”!
【空間感知:大師(37/30000)->(38/30000)】!(解剖之眼輔助強化!)
他立刻開始意念模擬TAPP手術操作!意念驅動的“分離鉗”在空間地圖和“解剖之眼”的雙重加持下,軌跡更加精準、果斷!
避開腹壁下血管的“紅線”,繞開死亡冠的高危區,沿著腹橫筋膜表面那清晰的“剝離引導線”輕柔推進……意念中感受到的組織阻力和層次感,比之前模擬時真實了數倍!
【思維縫合訓練(關聯):入門(160/10000)->(180/10000)】!(高精度模擬反饋!)
【普外基礎操作: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TAPP):入門(100/5000)->(150/5000)】!(意念操作熟練度提升!)
意念模擬酣暢淋漓。但張偉知道,思維終究要落到手上。他收拾好東西,再次來到技能訓練中心地下室。冰冷的疝修補仿真模型在燈光下泛著硅膠的光澤。
戴上支具,啟動腹腔鏡模擬系統。視野打開。這一次,他的感覺完全不同了!
【解剖之眼(腹股溝區)Lv1】被動開啟!眼前的仿真模型,在二維屏幕的顯示下,其內部結構卻在張偉的腦海中自動疊加了清晰無比的三維解剖地圖!腹壁下血管的位置、死亡冠的可能區域、精索的走向……如同透視般了然于胸!
右手持分離鉗,探入操作孔。
動作沉穩。目標明確——建立腹膜前間隙!在“解剖之眼”和空間感知的雙重引導下,鉗尖精準地落在腹橫筋膜表面預設的“剝離引導線”起點!
分離!動作輕柔卻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層次感通過器械清晰地反饋回來,與腦海中的地圖完美印證!
左手雖然依舊僵硬,只能用手掌外側輔助推擋暴露,但因為空間地圖的精準和“解剖之眼”對危險區域的預警,暴露的角度和力度控制得恰到好處,最大限度地彌補了左手的缺陷。
【普外基礎操作: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TAPP):入門(150/5000)->(250/5000)】!(模型操作熟練度大幅提升!)
【空間感知:大師(38/30000)->(40/30000)】!(實戰應用驅動!)
腹膜被成功分離出一個漂亮的“口袋”!接下來是放置補片。
張偉右手持抓鉗夾起模擬補片,在空間地圖的精準定位和“解剖之眼”對恥骨結節、聯合腱等固定點的高亮標記下,穩穩地將補片鋪展在腹膜前間隙,覆蓋疝環。固定釘(模擬)的位置選擇合理,避開血管神經,符合力學要求。
整個過程,雖然左手貢獻有限,動作速度也因謹慎而偏慢,但精準度和層次感,卻遠超之前任何一次練習!那種對解剖結構了然于胸、操作路徑胸有成竹的感覺,讓張偉沉浸其中。
【普外基礎操作: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TAPP):入門(250/5000)->(350/5000)】!(核心步驟突破!)
訓練結束。張偉摘下器械,靠在模擬臺邊喘息。
精神有些疲憊,那是開啟“解剖之眼”的微小消耗。
但內心卻充滿了一種扎實的成就感。
系統對解剖學的量化支持和特殊狀態的增益,如同為他插上了一雙透視結構的“眼睛”,讓空間感知這把利器,真正插在了“解剖”這塊堅不可摧的基石之上!
他拿出手機,翻到陳主任的號碼。想起陳主任課后的邀請。他編輯了一條簡短的信息:
“陳主任您好,我是急診科進修醫生張偉。
今日解剖課受益匪淺,對腹股溝區解剖有了更深理解。
您提到的關于腹腔鏡下腹股溝區解剖變異與操作安全性的課題,我非常感興趣,希望能有機會參與學習,貢獻一份微薄之力。不知您何時方便?張偉敬上。”
信息發出。張偉看著屏幕,又低頭看看自己戴著支具的左手。
學歷是硬門檻,但扎實的解剖功底、精湛的空間操作能力、以及潛在的科研參與,或許能成為他撬動這門檻的杠桿。
手機很快震動。
陳主任的回復簡潔有力:“明天下午三點,普外三病區醫生辦公室。帶上你對今天解剖課和TAPP操作的思考筆記。”
成了!張偉握緊了手機。解剖臺上的敬畏,空間感知的鋒芒,系統的量化支持,再加上這條通往科研的縫隙……所有的一切,都在為即將到來的那臺真正的TAPP手術,積蓄著破繭的力量。
他最后看了一眼冰冷的疝修補模型,轉身離開。步伐比來時,多了幾分沉穩的底氣。
求收藏,求推薦票!!!
拜托啦,各位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