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路遙
- 1979:這個文豪會預言
- 大明李公子
- 2272字
- 2025-07-19 14:12:03
“我最近發布了幾篇文章,大家伙的反響怎么樣。”
“不好說。”
“或許是因為我現在比較偏向你這邊,大家不會在我這邊直接說觀點。”
“但是我感覺各有優勢,而且巴金同志發文以后偏向你這邊的還會更多一點。”
周明:“我知道。”
“現在的局勢很復雜,就看《棋王》那本小說發布大家伙會不會有新的改觀?是英雄是狗熊就看《棋王》怎么發揮。”
“如果《棋王》出名傷痕文學破,在1976之后引領一個時代的傷痕文學在我的手中被打破。”
“但是如果《棋王》末路也許世界上只會找一個當圖書管理員作家罷了。”
查海生:“周明同志別這么說,我相信知青文學贏的可能更高!我能看一眼《棋王》嗎?”
周明拿出《棋王》的稿子。
片刻后查海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什么狗屁傷痕文學,什么狗屁班主任,不如《棋王》一根毛,再怎么看《棋王》的獲勝概率都更高。
第二天,路遙也就是王衛國,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理由從秦省那邊大老遠出發來到北平,很大勁說服《延河》諸多編輯以及主編。
千字七的稿費再加上單行本的特權,版面級別的宣發力度同時還會在當代上面轉載。
最主要的是《延河》的咖位還不算太低,在國內文學界也能算是頂級雜志,人民文學不出別的雜志《延河》都能夠比一比。
在這個節骨眼王衛國來北平約稿是頂著去打壓力的。
但王衛國相信周明絕對不是個傻子,他寫出來的知青文學能夠引領一個時代成為一篇宏偉級別的巨作。
傷痕文學終將沒落,接下來會是知青文學的時代,所以他必須爭取到一篇知青文學的稿子!
這兩個月的時間他一直都在為此努力,現在他來到北平。
從火車站下來,來到北大,走進圖書館,找到周明的辦公室,王衛國帶著復雜的心情敲響了門。
“周明同志你那篇知青文學寫的怎么樣。”
“非常可惜。”
“那篇小說名字叫做《棋王》,一個月以后他將發布在《北平文藝》上,如果你對他感興趣的話,可以閱讀。”
王衛國說出了自己的來意證明,周明感嘆,他當初也考慮過投《延河》。
《延河》太地方性不像《北平文藝》一樣,雖然是地方雜志,但是具有全國影響力。
“你的下一本小說呢。”
“我的下一本小說《筆鐘情》,他現在在《北平文藝》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過稿,這么多天過去了,今天應該給消息。”
王衛國的心情很是復雜,他一開始就是奔著《棋王》過來的,因為他在《贍養人類》當中看到這個年輕小伙子的巨大潛力。
更是看到了希望能夠在管理文學界攪動分壇的能力,能夠給《延河》雜志帶來巨大的利益。
沖著這層想法才過來的,沒想到好稿子已經捷足先登,看來他還是來晚了一步。
就連接下來的續作也沒有。
這個時候桌上的紅色電話響起。
周明拿起放下。
“《筆中情》這篇稿子通過。”
“現在只需要改稿,我接下來的規劃是朝電影路線發展的,現在有兩個方案,要是有興趣的王衛國同志可以看一下。”
王衛國對接下來的稿子不抱有太大希望,一個作家能夠寫出一篇優秀的文學,還有一篇代表作已經是非常驚艷。
周明不可能能夠把每篇稿子都寫好多的是寫出一篇稿子江南才盡的。
比如是《高山下的花環》的作者,寫出一篇《高山下的花環》。
就再也沒有在文學圈內傳出名聲,再比如很多知名的作家。
就像是魯迅那樣子的也沒法知道他的所有作品你可能只知道駱駝祥子,但是不知道魯迅還寫過歷史相關的文章。
《中國小說史略》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還有更加冷門的《近代木刻選集》。
這樣下注的成本大了很多。
“你能不能按照《延河》的想法來寫稿。”
“我已經把稿子寫好了,相信我這兩篇稿子值得你期待。”
王衛國沒有說話,只是點了一根香煙而來表達現在的情緒,再怎么說先看看稿子,就要是稿子質量還可以呢。
“這兩篇的稿子內容是喜劇?”
“是的。”
“準確來說一本是動作喜劇,另一本是正常的喜劇題材,我寫這兩本小說是有想把這兩部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想法來弄的。”
王衛國不知道該怎么說,只能用一種委婉的說法講。
“你的想法跨度有點大,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在現在的國際大形勢下,文學并非是一條路子,按照電影的方式來發展也能走得通,順便還能夠賺一點外匯。”
過了一會兒,王衛國看到了兩篇稿子當中有趣的地方,不由的臉上出現一點笑意。
這年代能夠引起別人搞笑的段子不多,無非也就是每年的春晚,也沒有短視頻看到一部這么有趣的小說。
王衛國看的入迷,這一種感覺讓他找回了曾經看《贍養人類》的感覺,甚至這篇稿子要比《贍養人類》要好很多。
這周明同志有喜寫喜劇的天賦啊,他倒是個全方面人才能夠把詩歌寫好,又能把科幻小說寫好,關鍵還能夠開創新的文學流派。
這樣的稿子要是收到《延河》《延河》肯定能夠跟著喝到一杯湯,雜志社的銷量說不定能夠上個幾萬。
“這個《摩登偵探》質量不錯,但是我需要帶回去跟《延河》雜志的各位談一談,大過年的總得回來一趟,你也是秦省人吧,到時候可以再聯合大家聊一聊。”
“還早,現在才12月份初,我現在還有一本單行本的稿費沒有到,我是打算等除夕前幾天回去了,這樣也能過一個好年。”
“那到時候電話聯系,我先看看另一篇稿子。”
王衛國在看完最佳拍檔的時候陷入了跟周明一樣的糾結的境地兩本小說都是好小說,都值得寫出來,但是明顯人的經歷不足夠就只能寫一篇。
那到底選哪篇合適呢。
“周明同志這不太好決定啊,我能不能把這篇稿子帶回秦省那邊,讓《延河》的其他編輯看一看。放心這篇稿子不會外傳。”
“你帶回去吧,這反正是復印件,有消息了隨時通知我,我晚點還要跟《文匯報》的編輯聊一聊關于最近其他作家對我的評價。”
“等等周明同志,你有沒有興趣看看我的稿子?”
“我最近寫了一篇小說。”
“名字叫做《人生》,我感覺你對很多題材都有涉及,本身也是一位文學評論家,應該能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查海生同志的詩歌,你不是也給他改的挺好。”
周明愣住了。
他是真不擅長文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