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邊陲華章
——序《邊陲情思》
張承源
緩緩地默讀,聆聽心底最真的自我;以舒緩的語調朗讀,感受作者詩文中所帶給我的感動。甚至能夠看到“你看那杯中的顏色/如血、似愛,還有燃燒的悸動/正如冬夜的薄霧,裊裊彌散/不絕如縷”。柔美細膩、溫情婉約,是我品讀《邊陲情思》,映入腦海的最初字眼。
春天是:
小草穿起綠衣
花兒搽上胭紅
翠柳欣賞著清脆的鳥鳴
倦意隨風盡
慵懶影無蹤
田間,犁鏵,黃牛,吆喝聲
一同走進了畫面
夏天是:
夏天多雨
父親流的汗水比雨還多
父親在土地上寫的詩歌也很長很長
我沒來得及打一支火把去看山頭
被雨淋濕的烤煙地
母親微笑地告訴我
這是一個適宜寫詩的季節
只要你穩穩地站在大地上
泥土就是你不盡的靈感
秋天是:
我看見
秋天走進了一棵樹
風中的黃葉
是它飄落的行蹤
我看見谷子
把身上的翠綠
脫下來留給晚輩后生
用成熟的清香
謝過一路相送的微風
冬天是:
雪披上了
冬的圣衣
潔白的大地
充滿著希冀
山楂花開了
晶瑩靚麗
雀舞枝頭
抖落了一地的
相思
還有那消融的
淚滴
在《邊陲情思》中,“每一個季節/都有自己的花開/晨鐘響起/蓬勃的聲音次第而來”,我讀到的是厚重,是振奮,更確切地說,是吶喊,是一種不屈,也是一種深思。“今夜的月光/可會如約走進/你不眠的廊窗/一如我遙遙的凝望/幽遠而綿長”,詩歌中的意象是詩人情感、意緒、心志與外在物象之間電光石火般的撞擊。詩歌的世界是一種感覺的物化世界,意象則是詩人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走進楊佳富的詩歌中,必須對意象進行一番整體而深刻的理解,你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領會詩歌中的審美旨趣。
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詩人們在一片狼藉的心靈廢墟里,極力在勾畫夢幻中的烏托邦。也許有些美好的事物,再也找不到來過的痕跡,若能靜下心來,你可以試圖走進楊佳富的詩歌《邊陲情思》中,他眼中的都市女人“是一道亮麗風景/飄動的裙裾在車流中穿行/凌亂了城市的秩序/透明絲襪緊裹的纖腿/揭露了多少/艷羨與猥褻”,你會發現有些故事曾經發生過,并且從未消失。這種感情,即使沒有過多地表白,也會一直記掛在心懷,時刻提醒你我永不寂寞!
《邊陲情思》中值得關注之處在于,它幾乎所有的意象都是具象的,在現實世界可以找到對應的美好事物,然而被詩人連綴在一起,總體上卻給人一種非現實化的虛幻感,具體的意象最終指向的是虛中帶實,實中有虛,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縹緲感。然而,細細品味,卻能夠發現真實的東西存于心間。
面對當今詩壇,不少詩充斥著“四氣”——貴族氣、脂粉氣、劣紳氣、痞子氣。面對詩壇一些人刮起的“四背離”——背離現實、背離傳統、背離讀者、背離詩歌自身的陰風,人們在責問和思索。一方面,大多數讀者對那些裝神弄鬼、莫名其妙的詩驚呼“讀不懂”棄詩而去;另一方面,那些自詡“先鋒”“前衛”的野狐禪們儼然霸主,卻指責讀者“沒水平”,從而敗壞了詩歌本身,豈不令人可悲可嘆!
詩歌是凝聚了詩人全部性靈和心血的產物,不僅有其浪漫和詩意的一面,更有其對純潔與美好生活的代言及頌揚,和對丑惡現象與靈魂骯臟的鞭撻及痛斥的一面。所以我認為,對于詩人的嘔心瀝血之作應該予以尊重和珍惜。
佳富的詩的魅力就在于讓讀者在閱讀欣賞中,能夠調動自己對文字的感知力去發現、開掘、思考和領悟。在不斷閱讀中,你才會發現《邊陲情思》這朵滴血的玫瑰靜靜躺在雪地上的那種冷艷和刻骨的美,是如此地牽動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