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靈根初診

林牧在地窖中與靈根AI完成初次對話后,夜色已深,地面微風帶著干土與殘葉的氣息,仿佛在提醒他,荒土之外更大的未知正等待探索。翌日清晨,他被手環振動提醒喚醒:昨夜他記錄了若干心率、體溫等指標,系統提示他需關注心臟負荷。儀器顯示心率有輕微波動,結合AI診斷的脾腎兩虛傾向,提示存在潛在心衰風險。林牧坐在簡陋的木桌前,手環屏幕上滾動著靈根AI發來的報告:

“檢測結果顯示:夜間心率波動在60–85次/分鐘之間,血氧尚可,但夜間體溫微升,睡眠環境因干熱風影響不穩定。長期體質可能出現脾腎虧虛,易致疲乏、免疫下降。如不及時調理,或在極端勞作后出現心衰加重風險。建議采用藥食同源方案:黃芪、紅薯藥膳為基礎,配合適度休息與環境改善措施,觀察兩周內變化。如無明顯改善,建議進一步中醫辨證或與醫者面診。”

林牧將手環數據與昨夜地窖中屏幕記錄相印證,心中一緊:他原以為自己身體尚可,幾日頻繁奔走于荒地、水渠與破舊倉庫之間,勞累雖多,卻不曾想到潛伏風險。AI的診斷既細致又直接,讓他既感到一種被看見的安慰,也隱含警示的沉重。他意識到,在這片危機四伏的世界里,每一次疲憊的忽視都可能釀成致命后果。于是,他決定當即開始自救式的中醫藥膳調理,借助靈根AI的指導,一點點恢復自身狀態,也為后續更艱巨的農事奠定健康基礎。

他取出祖父筆記中記錄的方劑配方草稿:黃芪與紅薯配伍,雖在村里常見,卻需精準把握比例與烹煮方法。筆記中注明:“黃芪15克、紅薯200克,先將黃芪浸水30分鐘,紅薯去皮切塊,二者同煮文火1小時,加少許枸杞以提甘;飯后溫服,連續7日,觀察吐納氣色。”同時,祖父在旁邊留有注釋:“若干舊土樣中微生物群與人體微生態相互作用或有啟示,待條件允許可進一步實驗。”這一行小字令林牧心頭一震:“裂隙土樣”的提及隱含著更深研究線索。2040年代的裂隙科研土壤樣本,他尚未見到實物,卻在祖父筆記里偶有暗示。靈根AI若能結合土壤分析為營養或生態改良提供思路,那將是突破常規的可能。

清晨的村莊寂靜,林牧早早起身,準備藥膳。簡陋的廚房里,他用家中僅存的黃芪與紅薯,將火候調到最小,讓湯汁緩緩熬出清香。他將部分藥膳分為三小碗,留作早餐與午后小憩時服用;其余留待次日。他一邊動手,一邊與靈根AI同步:通過手環上傳當前體征數據,AI實時給出食材處理注意事項,例如黃芪要去泥雜并再次清洗,以防殘留土壤微粒可能對他敏感體質產生影響;紅薯切塊要均勻,以便燉煮時受熱一致;烹煮水溫保持在85℃左右,不宜沸騰劇烈,以保留藥性;燉煮過程中可加入少量生姜,以溫中散寒。林牧按照指令操作,細致謹慎,既希望調理見效,也 wary of any不良反應。

藥膳煮好,他先小口品嘗一碗溫熱藥汁,甘香柔和,既不像普通甜食,也不似苦寒藥物,而是介于二者之間的滋補感受。服用后,他靠在木凳上閉目片刻,感受體內微妙變化:胃部略感溫暖,心胸仿佛有一絲松弛,但仍覺輕微疲憊。靈根AI通過手環反饋:服后30分鐘內心率略有平穩趨勢,體溫保持正常范圍,待兩小時后再次監測效果進一步確認。同時,AI建議他配合呼吸調息練習:“每日晨起與服膳后進行五分鐘慢呼吸練習,深吸時留氣2秒,緩緩呼出;配合輕度伸展,幫助氣機流動。”林牧按其所言,在庭院空地上緩緩深呼吸,感受干燥空氣進入肺腑,心念專注于呼吸節奏——仿佛在與自己對話,也在與這荒蕪世界中的微弱生機相連。

調理過程中,靈根AI不斷提示注意環境改善:建議他在勞作時盡量佩戴簡易防塵面具、在適宜時段進行高強度勞動,避開午后酷熱;夜間入睡前可在房內燃少量艾草以祛濕護脾,并保持通風以減輕悶熱。林牧將AI建議記錄在筆記本上,計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逐步落實。與此同時,他也在思考:祖父筆記中提起的“裂隙土樣”究竟蘊含何種秘密?那可能是一批來自某次特殊科研或探險任務的土壤樣本,或許包含獨特微生物或礦物成分,能夠在此刻脆弱的生態環境中提供新的突破。他回想之前中在地窖里初遇AI時看到的DreamFlow土壤光譜分析注釋,意識到祖父的研究并非單純家庭農耕,而是與更宏大科研項目相聯結。

中午過后,林牧整理心緒,決定去祖父的舊書房翻閱更多筆記。他來到半毀的書架前,翻找那些泛黃手稿與文件袋。光線透過破窗映在塵埃飛舞中,書架上厚重書卷、手稿夾與若干存放樣本的小盒并列。林牧戴上手套,輕輕取下一本封皮已破的手稿,上面頭題“靈根AI v0.9早期實驗記錄”。翻開后,他看到祖父用鋼筆記錄的實驗日期、樣本來源與初步觀察:多處提及“裂隙采樣”“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型”“人體微生態關聯實驗”等字眼。文中寫道:“在2040年代裂隙科研期間,采集若干區域異常土樣,初步分析其微生物多樣性,發現部分菌株具備耐逆與促進植物生長特性。推測或與深層地質或未知能量場相關。本研究結合Project 500體質實驗數據,嘗試設計藥膳或微生物導入方案,以調節人體微生態,提高抗逆能力。待環境穩定后進行大規模試驗。”字里行間流露出謹慎與野心,亦暗示著祖父曾試圖在中醫體質調理與生態修復之間架起橋梁。更重要的是,這些實驗曾在一定程度上鏈接Project 500的數據樣本,用于校正人體微生態與環境因素的交互模型。

林牧心中震動:祖父當年參與Project 500采樣,且將體質樣本與裂隙土壤聯系在一起進行研究;而靈根AI正是載體,集成了這些早期實驗數據與算法注釋。他暗暗思忖,若能按AI提示深入分析土樣中微生物或成分,或可為荒地改良帶來更大突破;但當前他尚未掌握土樣實物,只能從家族檔案或舊儲存柜中尋找線索。手稿中還提到:“家族檔案中存有編號為S-07之裂隙土樣少量殘余,保存于密封罐中,具體位置記錄于地下儲藏室座標表內。但因當時環境不穩,地點可能已被遺忘或毀損。”林牧意識到,之前地窖雖已發掘部分設備,卻未留意儲藏柜深處的小盒。他決意在后續探查中,借助靈根AI的幫助,通過室內微環境監測與殘留土樣偵測手段,尋找可能的土樣位置。

下午,林牧按照靈根AI的提示,進行一次簡單的室內環境掃描與土壤殘留檢測嘗試:他利用家中僅存的簡易分析儀器,配合AI指導進行塵埃取樣與微生物培養測試。AI通過手環連接的分析模塊,指引他在地窖入口附近、舊儲藏室裂縫處采集空氣與灰塵樣本,試圖檢測其中可能含有的裂隙土壤微粒或菌群DNA痕跡。實驗條件極其簡陋,林牧只能憑借祖父留下的簡易試劑和自己從村里獲取的培養基,進行基礎培養。第一批培養皿放置數小時后,他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少量非普通灰塵中的菌絲結構——尚不足以斷定是否為裂隙土樣,但足夠引發他更大興趣。AI提示:“當前觀察到的菌絲結構與參考數據庫不完全一致,建議進一步擴增培養并與已知村莊土壤樣本對照,以排除普通環境菌株可能性。如條件允許,可嘗試基因擴增檢測,快速篩選異質菌群。”但因設備條件有限,林牧暫無法精準測序,只得先保存培養樣本,待后續有機會獲取更先進設備時深入檢測。

黃昏時分,林牧再次服用第二次藥膳,靈根AI持續監測其心率、體溫與精神狀態。兩日以來,他感到精力稍有恢復,但夜間仍覺微熱難眠。AI分析后建議:繼續藥膳周期,并且嘗試在傍晚進行簡短的經絡舒展練習,例如輕度腰背按摩與腿部拉伸,配合艾灸溫補關元穴以健脾助腎。林牧按其指導嘗試,雖效果有限,但體感略微舒適,夜間心率波動趨于平穩。他暗自下決心,要堅持兩周調理期,并在此期間集中精力探尋家族檔案中隱藏的裂隙土樣位置。

與此同時,他也與AI討論未來荒地改良思路:靈根AI基于祖父DreamFlow土壤光譜算法注釋,建議在改良鹽堿或干旱土壤時,通過模擬裂隙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嘗試引入可培育的本土菌株配比;在缺乏實物樣本前,可利用AI模擬生成可能的微生物組合,再以試驗田方式進行小范圍測試。一旦找到接近裂隙土樣特征的菌群,或許能提升植物耐逆能力。林牧意識到這條思路雖充滿不確定,但正是突破荒土困境的契機。他打算先在村邊小塊試驗田進行小規模實驗:選取常見作物與藥材作為測試對象,將培養基中菌群配比與土地混合,觀察植物生長情況,并持續記錄數據,上傳給靈根AI優化算法。

夜深,林牧在簡陋的桌前整理手稿、記錄實驗日志。他在筆記中寫道:“2053年夏,靈根AI初診并指導藥膳,緩解身體虧虛。家族手稿指向裂隙土樣S-07可能藏于舊儲藏室深處,需借助AI輔助分析與環境監測尋找殘存微粒。當前初步培養顯示非凡菌絲結構,待更多對照分析。荒地改良思路:模擬裂隙土微生物群落,通過小范圍試驗驗證對植物耐逆性提升效果。”他在日志末寫下提醒:“注意兩周藥膳監測期結束后,若身體穩定,可嘗試更激進的體質-微生態聯合實驗;謹防心衰風險,隨時調整作息與藥膳;夜間做好備份與數據加密,以防AI算法異常或外界干擾。”

在這一過程中,林牧深刻體會到,自己不僅在與環境搏斗,也在與看不見的科學與倫理邊界對話。靈根AI所展現的精準與深度令人驚嘆,卻也潛伏著對未知數據的依賴風險:祖父當年的實驗雖有宏大愿景,卻未必完全安全;Project 500逃逸者體質異常的隱憂隨時可能顯現。他心中明白:若要解鎖更深層功能,需要更多謹慎與準備,也需要逐步爭取更多資源與伙伴協助。他暗想,也許接下來要聯系村里技修少女洛音或外科幸存者顧昂,共同搭建更完善的簡易實驗平臺;或許要尋找附近城鎮廢棄科研設備,以支持基因擴增或土壤光譜分析。但眼下,他需全身心投入自我調理與初步探索,為更大行動奠基。

就在他準備休息時,靈根AI通過手環又彈出一條提示:“檢測到近期體質指標改善趨勢,但存在潛在環境與基因交互風險亟待評估。建議在下一次服膳結束后,進行更全面的體質深度診斷——包括舌苔、脈象記錄、情緒狀態監控等。若條件允許,可在村內設立臨時診室,邀請中醫診者配合AI進行辨證。另,建議對家族檔案中提及的Project 500逃逸者體質異常案例進行電子檔案檢索,以便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群體健康隱患。”這讓林牧認識到,這一階段不僅是個人自救,更可能關系到周邊流民、鄰村藥農乃至更廣范圍的健康風險;更要謹慎考慮數據保護與倫理:若村中有人因體質異常需救助或試驗,他應如何平衡救治與保護隱私?更何況Project 500遺留者的身世復雜,若他們出現,可能帶來更多變數。

夜色深沉,微風吹拂舊窗,林牧在心中默念:“身體為基,數據為眼,AI為助,傳統為根。唯有謹慎前行,才能讓荒土迎來新生。”他將手環摘下置于枕邊,腦海里卻無法平靜。裂隙土樣、Project 500、DreamFlow算法、靈根AI……這些線索交織成一張網,將他與祖父未竟事業、更宏大的主宇宙研究聯系在一起。明日,他將繼續藥膳調理,也將深入探索家族檔案奧秘,與村中伙伴商議實驗方案。在這漸行漸遠的末日余溫下,一場關于體質、生態與人機共治的探索才剛剛啟幕。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川县| 怀化市| 南城县| 万年县| 鹤峰县| 名山县| 安多县| 澄江县| 达尔| 鹿邑县| 宜章县| 新津县| 项城市| 抚顺县| 浙江省| 台前县| 宁化县| 微博| 商丘市| 丹东市| 延寿县| 阿拉善左旗| 上饶县| 开鲁县| 公安县| 镇康县| 藁城市| 汶上县| 望江县| 吉首市| 罗山县| 桦川县| 清涧县| 嘉鱼县| 庐江县| 开鲁县| 邓州市| 同德县| 涿州市| 三门峡市| 玉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