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老謀深算的陛下
- 大明:朕躺平了,你們自己看著辦
- 這恒河貍
- 2004字
- 2025-07-11 19:10:36
要知道劉健三人在朝堂上的地位之高,往前上百年都無人可比,因為劉健三人不僅僅是閣老,更是實掌吏部、戶部、兵部三部,擁有內閣票擬、官員任免、錢糧調動、兵馬調度四大權力。
要不是內閣票擬需要司禮監批紅,內閣無法一言而決,現在大明都該換主人了,可以說,如果不是劉健三人剛剛掌握這股權力沒多久,根基還不穩,三人想要架空皇帝的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從內閣成立到現在,還沒有哪個內閣的權力大到如此地步,要知道內閣剛剛成立的時候,為了防止內閣權力過大,對內閣的限制極大。
當時的內閣不僅沒有屬于自己的印信,內閣官員更是沒有其它虛銜兼任,完全是依靠皇帝的寵信才能以“位卑”制約“權重”,是皇帝單純的朝政顧問。
哪怕是后來為了讓內閣處理更多政務,特意給閣老們加了六部侍郎的虛銜,但也不會讓內閣直接接觸六部事務,更別說讓內閣掌控吏部、戶部、兵部的實權了。
而如今劉健三人手中的權力之大,縱使是明初的丞相都無法比擬,如果非要形容的話,那就是明初的丞相和五軍都督府結合在一起,才有現在劉健三人手中這么大的權力。
只能說先帝確實夠坑,在遺詔中寫了“凡事先白內閣”,賦予劉健他們顧命大臣的特權,這才導致了整個朝堂唯劉健三人是從,要不然之前劉健他們也無法組織那么多官員同時彈劾他們了。
不過現在朱厚照明明什么都沒做,卻讓劉健三人的地位岌岌可危,只能說朱厚照的手段比他想象得要厲害太多了。
對于劉瑾的想法,朱厚照完全不知道,如果知道劉瑾想了這么多,他只能說,劉瑾確實想多了,因為他只是想給劉健他們找一點麻煩,讓他們沒時間找他的麻煩罷了。
至于什么老謀深算,那真的和他沒有關系,就他那點在網上吹牛吹出來的政治智慧,真的想不到那么深的地步。
…
隨著東廠的番子在京師中不斷傳播,僅僅半天的時間,劉健他們和太后達成協議,準備釋放張鶴齡兄弟的消息便傳遍整個京師的大街小巷,整個朝堂上大大小小的官員頓時聞風而動,開始奔走相告了起來。
………
焦宅。
“焦兄,現在市井上都在傳劉健他們和太后達成了協議,準備釋放張鶴齡兄弟,你看這事是真是假?”
兵部左侍郎陸完端著茶杯,一邊輕輕地吹著,一邊幽幽道。
“是真是假很重要嗎?”
聽到陸完的話,焦芳淡淡道:“劉健他們的權勢太過,已經有很多人看不慣了。”
內閣成立至今百年,唯獨劉健他們權勢滔天,憑什么?
歷朝歷代那么多內閣閣老,縱使是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的于少保也不過是掌兵部之權,論權力不足劉健他們的手指頭,劉健他們資歷平平,憑什么威壓六部。
要知道以往六部尚書和內閣是平起平坐的,可現在他這個吏部尚書在劉健面前就是手下,平時做個決定都要劉健批準,這算怎么個事啊。
“那我們該怎么辦?”
聞言,陸完平靜道:“現在司禮監的批紅恢復,我們想要找借口彈劾劉健他們都沒機會了。”
“那也要太后那邊肯真的放手啊。”
焦芳眼睛微瞇,幽幽道:“太后的要求是釋放張鶴齡兄弟,如果張鶴齡兄弟沒有被放出來呢?”
“焦兄的意思是?”
聽到焦芳的話,陸完頓時眼前一亮,雖然焦芳沒有明說,但他也聽出了焦芳話里的意思,劉健他們是靠釋放張鶴齡兄弟才讓司禮監恢復批紅的。
那只要張鶴齡兄弟放不出來,劉健他們自然不會這么容易就過關的,而想要做到這點,只需要將張鶴齡兄弟以前的其它罪證找出來,再找幾個御史再彈劾一下張鶴齡兄弟,那劉健他們再頭鐵也不敢擅自釋放張鶴齡兄弟了。
“我這邊已經收集了一些張鶴齡兄弟的罪證,等明日早朝的時候,我們再找幾個御史上奏彈劾,在這風口浪尖上,我就不信劉健他們還敢倒行逆施。”
焦芳聲音平靜道:“況且對劉健他們不滿的也不止我們,我相信明天早朝的時候,朝堂上會很熱鬧的。”
聞言,陸完也跟著點了點頭,這次給劉健他們添亂的可不只有他們,還有吏部右侍郎張澯、左侍郎王華、戶部尚書韓文、兵部尚書許進、刑部尚書屠勛、刑部侍郎何鑒、工部尚書李鐩、都御史張敷華……
可以說,整個朝堂上,只有劉健他們的門生故吏沒有給他們添亂,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參與了其中,這倒不是說有這么多人敵視劉健他們。
只不過大部分人都看不慣劉健他們擁有這么大的權力,原本大家都平起平坐,可是先帝駕崩的時候讓劉健他們當顧命大臣,這就讓劉健他們的地位遠遠凌駕他們這些六部尚書之上。
現在有機會打壓一下劉健他們的威信,其他人自然不介意給劉健他們添一下堵,正所謂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劉健他們掌握了這么大的權力,自然要給其他文官撐腰,要不然誰會服他們。
這也是這次張鶴齡兄弟的事情會鬧這么大的原因,以前張鶴齡兄弟也沒少干這種殺官的事情,只不過當時大家的地位都一樣,他們不愿意得罪張氏,劉健他們自然也可以不出頭。
可現在不一樣,劉健他們是朝堂上的百官之首,他們不出頭的話,那還要誰出頭,如果劉健他們可以將張鶴齡兄弟繩之于法,那么他們的地位將徹底穩固,如果做不到的話,那就乖乖回到自己應該待的位置去。
…
焦宅里發生的一幕也發生在其他六部尚書的家中,沒人愿意看到劉健他們這么容易就過關,而且現在天下文人都看著滿朝百官,這件事肯定需要有人出來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