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媒體關注與成名
書名: 重回2001,我為東國造CPU作者名: 卡否扒拉本章字數: 3219字更新時間: 2025-06-21 14:02:26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京華賽區一等獎,南華大學‘未來之路’隊!”
當主持人宣布這個結果時,整個會場都安靜了幾秒鐘,然后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林墨軒、顧清韻和江云帆三人站在臺上,手中捧著金光閃閃的獎杯,臉上洋溢著激動和不敢置信的神情。
“我們……我們真的贏了?”江云帆的聲音都在顫抖。作為一個來自工人家庭的孩子,他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能站在這樣的舞臺上,接受全國專家的認可。
“當然贏了,而且是完勝。”顧清韻難得露出了笑容,平時冷靜的她此刻也難掩興奮。
林墨軒看著臺下那些瞪大眼睛的觀眾,心中涌起一陣成就感。雖然他早就預料到了這個結果,但真正實現的時候,那種喜悅還是讓他感到熱血沸騰。
更重要的是,臺下已經有幾個拿著攝像機和錄音筆的人在向他們走來。媒體的關注,這才是真正價值的開始。
……
比賽結束后的第二天,南華大學校園里比往常更加熱鬧。
“聽說了嗎?咱們學校在全國大賽上拿了一等獎!”
“就是那個林墨軒他們的團隊吧?太厲害了!”
“我昨天看新聞了,說他們的作品連清華北大的專家都稱贊不已!”
學生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討論著,每個人臉上都帶著與有榮焉的神情。對于一所并非頂尖的理工大學來說,能在全國大賽中擊敗清華、北理工等名校,這簡直就是奇跡。
校長辦公室里,電話鈴聲此起彼伏。
“王校長,恭喜啊!這次南華大學可是出了大風頭!”
“我們學校也想和你們交流一下經驗……”
“有沒有興趣合作一個項目?”
王校長笑得合不攏嘴,這種被全國同行主動聯系的感覺,他已經很多年沒有體驗過了。
而在微電子系的會議室里,一個穿著白色襯衫、戴著黑框眼鏡的中年男子正在整理錄音設備。他就是《科技日報》的資深記者秦明,專門負責報道高校科技創新的新聞。
“秦記者,真是麻煩您跑這一趟。”莫千山教授親自陪同,“這幾個孩子確實很優秀,特別是林墨軒,我教了四十年書,很少見到這樣有天賦的學生。”
“莫教授客氣了。”秦明笑道,“現在國家正在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這種優秀的學生團隊,正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和報道的。”
他翻開筆記本:“而且,我看了他們的作品介紹,那個分布式智能控制的理念很超前,如果能推廣應用,對整個行業都有意義。”
門被輕輕推開,林墨軒三人走了進來。
……
“你們好,我是《科技日報》的記者秦明。”秦明站起身,主動伸出手,“首先恭喜你們獲得一等獎,能占用一點時間接受個采訪嗎?”
“當然可以。”林墨軒回握著秦明的手,心中暗暗觀察著這個記者。作為重生者,他深知媒體報道的重要性,這次采訪很可能會成為他們團隊走向更大舞臺的起點。
四人圍坐在會議桌前,秦明打開錄音筆,拿出了專業的采訪本。
“先從最基礎的問題開始吧。”秦明微笑道,“林墨軒同學,作為團隊的核心,能介紹一下你們這次獲獎作品的創新點嗎?”
“創新點……”林墨軒想了想,“我覺得最大的創新就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怎么說?”
“傳統的交通控制系統就像一個獨裁的皇帝,所有決策都由中央控制,各個路口只能被動執行。”林墨軒用手比劃著,“而我們的系統更像一個民主的議會,每個路口都有發言權,大家協商討論,共同制定最優方案。”
秦明眼睛一亮,這種比喻既生動又深刻,讀者很容易理解。
“那在技術實現上呢?”
“技術實現其實是為理念服務的。”顧清韻接話道,“我們用了分布式算法、智能學習、容錯機制等多種技術,但核心思想就是讓系統具備‘思考’能力。”
“江云帆同學負責硬件,能談談硬件設計的挑戰嗎?”秦明轉向江云帆。
江云帆有些緊張,但還是認真回答:“最大的挑戰是在成本控制和性能之間找平衡。我們用的都是市面上能買到的普通元件,但通過巧妙的設計,實現了接近專業設備的效果。”
“就像用家用電器搭建實驗室一樣?”秦明笑道。
“對!”江云帆的緊張感瞬間消失,“就是這個意思。好的工程師不是用最貴的材料,而是用最合適的材料。”
秦明滿意地點頭,這些回答都很有新聞價值。但他更關心的是下一個問題。
“林墨軒同學,據我了解,你們這個方案不僅適用于交通控制,在其他領域也有應用前景。你們有沒有考慮過產業化?”
這是個關鍵問題。林墨軒知道,他的回答會影響外界對他們團隊的定位。
“當然考慮過。”林墨軒坦然回答,“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打好基礎。”
“打基礎?”
“對。”林墨軒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筆畫了一個房子的簡圖,“我一直覺得,做技術就像蓋房子。”
這個比喻讓在場的所有人都來了興趣。
“你看,蓋房子首先要打地基,地基不牢,房子再漂亮也會倒塌。”林墨軒在房子下面畫了幾條線表示地基,“對我們來說,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團結的團隊協作,這些都是地基。”
“然后是框架結構。”他在房子里畫了幾條支撐線,“這就像我們的技術架構,要合理、要穩固、要有擴展性。今天是交通控制,明天可能是工業自動化,后天可能是智慧城市,但核心的技術框架是通用的。”
秦明聽得入神,這種用蓋房子比喻技術發展的角度,他還是第一次聽到。
“最后是裝修和細節。”林墨軒在房子上添了窗戶和門,“這就是具體的應用場景,要根據用戶需求來定制。住宅和辦公樓的裝修肯定不一樣,但都建在同樣牢固的基礎上。”
他放下筆,轉身面對秦明:“我們的目標不是蓋一棟房子,而是掌握蓋房子的技能。將來無論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房子’,我們都能建得又快又好。”
“那么,在你的規劃中,東國的芯片產業應該建什么樣的‘房子’呢?”秦明追問道。
這個問題讓林墨軒眼中閃過一絲深邃的光芒。作為重生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東國芯片產業的未來走向。
“我希望東國的芯片能住進全世界的電腦。”林墨軒的聲音很堅定,“不是作為便宜的替代品,而是作為最優秀的選擇。”
……
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整個會議室都安靜了。
莫千山教授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這正是他四十年來一直在追求的夢想。
顧清韻看著林墨軒,美眸中流露出深深的認同。她從未見過一個同齡人能有如此宏大的視野和堅定的信念。
江云帆更是激動得臉紅,這句話說出了他心中最樸素卻最偉大的愿望。
“這個目標會不會太遠大了?”秦明問道,“畢竟現在東國的芯片技術和國外還有很大差距。”
“差距確實存在,但這不是放棄努力的理由。”林墨軒平靜地回答,“就像蓋房子一樣,你不能因為別人已經蓋了摩天大樓,就放棄蓋自己的房子。關鍵是要蓋出自己的特色。”
“什么特色?”
“適合東國人住的房子。”林墨軒笑道,“西方的芯片設計追求極致性能,就像豪華別墅,漂亮但昂貴。我們可以設計適合普通用戶的芯片,性能夠用、價格合理、功能豐富,就像設計良好的公寓樓一樣。”
“當市場上大部分用戶都住進了‘東國公寓’,那些豪華別墅的價值自然就會重新定位。”
秦明被這個比喻徹底征服了。這不僅僅是技術創新的思路,更是產業發展的戰略眼光。
“最后一個問題。”秦明合上筆記本,“對于同齡的大學生,你們有什么建議?”
林墨軒看了看身邊的隊友,想了想說道:“技術改變世界,但改變技術的是人。每一個掌握技術的人,都有責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而且,”顧清韻補充道,“團隊合作比個人英雄主義更重要。再聰明的人也需要伙伴。”
“最重要的是不要怕犯錯。”江云帆也鼓起勇氣說道,“我們這次比賽就出過故障,但正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更好的方案。”
……
采訪結束后,秦明收拾好設備,滿意地笑道:“這次采訪的內容非常豐富,我相信讀者會很感興趣的。”
“什么時候能見報?”莫教授問道。
“預計下周一的頭版。”秦明說道,“標題我都想好了:《芯片也要“蓋房子”——南華大學學生團隊的創新之路》。”
送走記者后,三人走在校園里,夕陽西下,金色的光芒灑在梧桐葉上。
“你剛才那些話……”顧清韻看著林墨軒,“感覺不像是大學生能說出來的。”
“可能是讀書多了吧。”林墨軒笑著搪塞過去。
“不管怎樣,我覺得跟著你,能做出一番事業。”江云帆認真地說道。
林墨軒拍了拍兩人的肩膀:“那我們就一起努力,真的讓東國芯片住進全世界的電腦。”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次采訪將會在科技界引起巨大反響,更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開始關注這個名叫林墨軒的年輕人。
改變,即將從一篇報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