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雪后熱議,神童之名】
初雪雖只下了小半時辰,卻像一場及時雨,滋潤了石牛村干涸的土地,也滋潤了村民們焦慮的心。麥苗重新挺直了腰桿,老井的水位也回升了些許,整個村子都籠罩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中。
土地廟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地方。求雨成功的消息傳開后,原本破敗的小廟突然變得香火鼎盛,不少外村人也慕名而來,對著那尊缺胳膊少腿的土地公神像磕頭許愿。村民們自發湊錢,打算開春后就修繕土地廟。
而這一切的“引子”——江十七,也成了村里的“小名人”。
“十七啊,你可真是咱們村的福星!”
“就是就是,上次求雨要不是你指點,土地公哪能這么快顯靈?”
走在村里,不時有人跟江詩遠打招呼,眼神里充滿了感激和敬畏。就連以前總欺負他的王狗剩,見了他也變得規規矩矩,甚至還偷偷塞給他一個烤紅薯。
王老實更是樂得合不攏嘴,逢人就夸:“我就說嘛,我家十七不是凡人!你看這腦子,多靈!”
面對這些贊譽,江詩遠心中卻很平靜。他知道,那場雪并非土地公顯靈,而是他用混沌仙韻引動了天地間本就存在的水汽。但他沒有解釋,只是微笑著回應村民們的熱情。
【謫仙令·信仰之光收集進度】:76點(76/100)。
?提示:當前信仰中混雜著“對江十七的個人崇拜”,請注意信仰主體偏移風險。
江詩遠看著面板提示,眉頭微蹙。他發現,村民們對土地公的信仰,正在不知不覺中向他轉移。這并非他的初衷。在混沌中,他見多了因信仰而產生的狂熱與偏執,深知過度的個人崇拜并非好事。
“必須引導他們回到‘信仰土地公’本身,而不是我這個‘碰巧’指點了一句的凡人少年。”他暗自思忖。
【第二節:修繕神廟,以工代“悟”】
幾天后,江詩遠找到老村長,提出了修繕土地廟的建議:“村長,土地公顯靈,咱們得把廟修得像樣點,才顯得有誠心。”
老村長連連點頭:“是啊是啊,我正打算召集大家商量呢。只是這修廟得花錢,還得請工匠……”
“錢的話,大家可以湊一湊,各家出點糧食或者銅錢。工匠嘛,”江詩遠看了看村里的青壯年,“咱們村自己人也能動手,我可以教大家怎么修,能省不少錢。”
他在混沌中見過無數精妙的建筑,雖不能照搬仙宮的規制,但修繕一座凡人的土地廟,對他來說易如反掌。
村民們聽說要修繕土地廟,紛紛響應,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江詩遠成了“技術指導”,帶著大家清理廟內的雜物,修補漏風的墻壁,更換腐朽的梁木。
“柱子要埋深一點,下面墊上大石塊,這樣才結實。”
“屋頂的瓦片要交錯著鋪,雨水才不會漏進來。”
“神像前面的空地要整平,以后祭拜的時候才寬敞。”
江詩遠站在腳手架上,指揮著大家干活。他的聲音不大,卻條理清晰,每一個步驟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村民們發現,這少年不僅能“請”來土地公顯靈,還懂這么多修房子的“學問”,對他越發佩服。
王老實扛著一根椽子,喘著氣說:“十七,你咋啥都懂呢?”
江詩遠笑了笑:“以前……跟一個走南闖北的師傅學過一點。”他不能說這些知識來自混沌中對“結構力學”“材料特性”的理解,只能含糊其辭。
在修繕土地廟的過程中,江詩遠還做了一件事——他讓村民們在土地廟周圍種上了一圈“艾草”。
“村長,這艾草有驅邪避災的作用,種在土地廟周圍,能讓土地公的‘靈氣’更純凈。”他解釋道。
實際上,艾草散發的特殊氣味可以驅蟲,凈化空氣,還能在冬天為土地廟增添一抹綠意。更重要的是,他在種植艾草時,暗中引導混沌仙韻融入土壤,進一步強化了土地廟與大地精元的聯系。
【謫仙令·提示】:
?土地廟信仰強度提升至:1.5點/日(持續提升中)。
?獲得“凡俗建設”感悟:一磚一瓦,皆是心血;眾人拾柴,火焰更高。
?信仰之光收集進度:89點(89/100)。
看著忙碌的村民們,聽著他們一邊干活一邊談論著“土地公保佑”的話題,江詩遠欣慰地發現,他們的信仰主體終于從“江十七”回歸到了“土地公”身上。
【第三節:打井課堂,混沌知識凡間化】
土地廟修繕得差不多時,江詩遠又把注意力轉向了村里的水源問題。初雪雖然緩解了旱情,但冬天還沒過去,誰也不知道后面會不會更旱。
“王大爺,村里的井夠深嗎?”他問王老實。
“深?”王老實撓頭,“就挖到見水為止唄,再深也挖不動了。”
江詩遠知道,這是凡人打井的通病——只挖到淺層地下水,一旦干旱,很容易枯竭。在混沌中,他見過修士開鑿的靈井,深入地下千丈,連接靈脈水源。但在凡間,沒有仙力,只能依靠凡人的智慧和勞力。
他決定給村民們上一堂“打井課”。
第二天,他在村口的老井旁召集了村里的青壯年,手里拿著一根削尖的木棍和一張畫在樹皮上的“井結構圖”。
“大家看,”江詩遠指著老井,“這口井之所以水位下降快,是因為挖得不夠深,只打到了‘淺層水’。下面還有更深的‘承壓水’,水量更穩定,也更干凈。”
他用木棍在地上畫出地層結構:“地表土、黏土、沙層、巖石層……承壓水就在巖石層下面。只要我們想辦法穿透巖石層,就能找到更充足的水源。”
村民們聽得云里霧里,有人問:“十七,你說的‘承壓水’是啥?巖石層那么硬,咋穿透?”
“承壓水就是……藏在深處的水,就像咱們缸里的水,上面有蓋子壓著。”江詩遠努力用凡人能理解的語言解釋,“穿透巖石層,需要‘巧勁’。”
他拿出一塊小石頭和一塊大青石,演示道:“直接砸,很難砸開。但如果在巖石上打幾個洞,放上楔子,再一起用力敲,就能把巖石劈開。”這是混沌中開采礦石的基礎方法,利用“力的傳導”原理。
“還有,”他指著樹皮上的圖,“井壁要用石頭砌起來,或者用木頭加固,不然挖深了會塌方。井底要鋪上細沙和鵝卵石,過濾雜質。”
這些知識在江詩遠看來是常識,卻讓石牛村的村民們大開眼界。他們從未想過,打井還有這么多“講究”。
老村長激動地說:“十七,你說的這法子能行嗎?”
“可以試試。”江詩遠點頭,“如果成了,咱們村就再也不怕旱了。”
于是,在江詩遠的指導下,石牛村開始了一場“深水井工程”。村民們按照他說的方法,先在老井旁邊選了個位置,然后輪流開挖。遇到巖石層時,就用他教的“打楔子”法,一點點劈開巖石。
江詩遠則在一旁隨時指點,糾正他們的錯誤。比如楔子的角度、敲擊的順序、井壁的加固方法等。
【謫仙令·觸發新任務】:【凡人智慧·深水井】
?任務目標:指導村民成功開鑿一口深度超過15丈的深水井,解決石牛村冬季水源問題。
?任務獎勵:【混沌知識凡間化】技能(初級),解鎖【基礎水利·水渠】,信仰之光×20點。
?提示:將混沌知識轉化為凡人能理解的技術,亦是“道在人間”的體現。
江詩遠看著任務提示,心中微動。“混沌知識凡間化”?這或許是他在凡間立足的關鍵。
【第四節:水井初成,道心漸明】
開鑿深水井的工程比想象中更艱難。巖石層堅硬無比,村民們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沒有人抱怨,因為他們相信江十七的“學問”,更因為這口井關系到全村的生存。
江詩遠也沒有閑著。他雖然不能使用仙力,但憑借強化后的體質和混沌中鍛煉出的意志力,始終和村民們一起干活。搬石頭、打楔子、加固井壁……他樣樣都干,手上也磨出了血泡。
王老實心疼地說:“十七,你歇會兒吧,指揮就行,咋還親自動手?”
江詩遠擦掉額頭的汗,笑了笑:“大家都在干,我怎么能閑著?這井是大家的,也是我的。”
他的話讓村民們心中一暖,干活更賣力了。他們發現,這個“神童”少年不僅聰明,還一點架子都沒有,跟大家一樣是個肯吃苦的“莊稼漢”。
【謫仙令·信仰之光收集進度】:98點(98/100)。
?提示:信仰性質發生變化,“感激”“信任”取代“敬畏”成為主流,純度大幅提升。
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深水井終于開鑿成功!當清澈的地下水從15丈深的井底涌出來時,村民們發出了震天的歡呼!
這水比老井的水更清澈、更甘甜,而且水量穩定,即使遇到大旱也不用擔心枯竭。
老村長舀了一碗水,激動得手都在抖:“好水!真是好水!十七,你……你真是咱們石牛村的大恩人啊!”
村民們紛紛圍上來,看著那口源源不斷涌出清水的深水井,看向江詩遠的眼神里充滿了感激和信任,再無半分敬畏。
江詩遠看著歡呼的村民們,又看了看謫仙令面板——
【信仰之光收集進度】:100點(100/100)!
?【第一劫·信仰之光】任務完成!
?獎勵發放:
?混沌仙力本源封印解除5%(可微量調用仙力,用于催化、感知等非攻擊用途);
?獲得“凡俗信仰”感悟:信仰非神明賜予,而是凡人自救時心中燃起的光;
?解鎖謫仙令新功能:【道心鑒】(可檢視自身道心是否偏離)。
同時,他感覺到體內那股被封印的混沌仙力本源松動了一絲,一股微弱卻精純的仙力緩緩流入經脈,比之前的“凡人精元”強大了數倍!雖然依舊無法施展仙術,但他能清晰地感覺到,自己與這凡間天地的“聯系”變得更緊密了。
【道心鑒】自動開啟,顯示:
【道心狀態】:穩定(凡塵歷練初有成效,未因信仰產生傲慢或偏執)。
江詩遠松了一口氣。他沒有成為村民們崇拜的“神明”,而是成了他們信任的“伙伴”。這正是他想要的。
“大家不用謝我,”他對著村民們大聲說,“這口井是大家一起挖出來的,是大家的汗水換來的。以后遇到困難,只要咱們齊心協力,就沒有解決不了的!”
“對!齊心協力!”
“十七說得對!”
村民們齊聲呼應,聲音里充滿了力量。
江詩遠站在深水井旁,看著村民們興奮的臉龐,感受著體內那絲松動的仙力,以及心中對“道”的新感悟。
他從混沌而來,本以為凡間是法則殘缺之地,卻沒想到,在這里,他學到了混沌中沒有的東西——關于“團結”,關于“信任”,關于“凡人自救”的力量。
這或許就是師尊所說的“順勢而為”——不是順應混沌的秩序,而是順應人間的“人心”。
【謫仙令·主線任務更新】:
?【第二劫·執念之光】:即將觸發“劉郎中的心病”事件,需化解凡人心中執念,收集100點“生靈執念之光”。
?提示:執念如雙刃劍,可傷人,亦可動人。混沌仙尊,亦需懂凡人之“情”。
江詩遠看著新的任務提示,又看了看村里歡天喜地的景象。
下一個“劫”,是關于“執念”。
他不禁想起了混沌中那些因執念而走火入魔的修士。看來,這人間的“情”與“執”,比他想象的更復雜。
但他不再像剛來時那樣迷茫。經過“信仰之光”的歷練,他對這人間的“道”有了更多的信心。
道在人間。
他會繼續走下去,在這凡間的煙火中,尋找屬于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