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的春水漫過第三道石灘時,濮人阿爺拄著茶藤拐杖站在山坳里,渾濁的眼睛望著向陽的坡地。江風掀起他花白的胡須,手里攥著片剛摘的茶芽,芽尖的露珠落在青石上,洇出一小片濕痕。“就這兒了。”老人用拐杖在地上畫了個圈,“背山面江聚靈氣,暖風吹得茶芽旺,佛住進來也舒心。”
滇王彎腰拾起那塊沾了露的青石,石面上天然帶著層淡綠苔痕,像極了經卷上暈開的墨跡。“各族頭領都應了,”他指尖摩挲著石面的紋路,“濮人伐竹架梁,滇人采石奠基,楚地木工雕花,昆彌人運雪山藥材鋪地防潮。”遠處傳來叮叮當當的聲響,昆彌青年正用茶鋤平整地基,鋤刃碰著卵石的脆響,倒像是在敲佛前的引磬。
僧人空贊臨走前托馬隊帶來封信,桑皮紙信箋上寫著“佛寺當隨俗,佛心應入鄉”。滇王將信箋貼在議事樓的木柱上,四族人路過時都要駐足細看。濮人阿爺說:“佛不住金殿,住暖棚也歡喜,咱們的佛寺要用竹篾編墻,桑皮紙糊窗,讓江風帶著茶香能進殿。”楚地木工點頭應和:“梁上不雕飛天,雕茶芽稻穗,佛看了也知咱們靠土地吃飯,懂咱們的苦樂。”
開工那日,瀾滄壩的十二塊田壩都歇了活。濮人少年們扛著剛伐的楠竹來,竹梢還沾著晨露;滇人石匠推著鑿好的青石板,石板邊緣磨得光滑,像被江水潤過;楚地繡娘帶著新錦來,要給佛龕做帷幔,錦面上繡著四族共生紋;昆彌頭領牽著馱藥材的馬,鞍上捆著雪山上的柏木,說“用這木燒佛香,煙是暖的”。阿吉魯的銀坊提前半月就熄了爐火,他帶著徒弟在山坳里支起臨時鍛爐,要親手打寺門的銅環,環上刻“共生”二字,碰在一起能響出梵音。
濮人阿爺領著孩童們在地基周圍種茶苗,每株茶苗旁插根桑枝。“佛要護著咱們,咱們也得給佛添些綠。”他教最小的滇人女童扶正歪了的茶苗,“你看這茶苗要向陽,就像讀經要用心,偏了就長不好。”女童似懂非懂地點頭,小手輕輕按住茶苗根部的泥土,指縫里漏下的陽光,在土面上灑出細碎的金斑,像佛前的燈花。
滇人石匠在鋪殿門臺階時犯了難,青石尺寸總差半寸。易欣彌蹲在旁邊看江水流,忽然拍手道:“瀾滄江的水繞彎才順,臺階也該錯著鋪,高低差半寸,雨天不打滑。”石匠試著將青石錯開半寸,果然嚴絲合縫。智安僧人留下的小徒弟在旁抄經,見了便笑著說:“這臺階就像佛理,不非得橫平豎直,順了人心才穩當。”昆彌青年們扛著木料路過,聽見這話都放慢腳步,說“原來鋪臺階也藏著佛經里的道理”。
楚地木工在雕寺門時停了刻刀。門楣原想刻單族圖騰,可看著往來幫忙的四族人,忽然改了主意。他讓濮人阿爺畫茶枝,滇人農匠描稻穗,昆彌婦人剪獸毛紋樣,自己則補了江浪紋。三日后寺門落成,茶枝纏著稻穗,獸毛繞著江浪,最中間嵌著阿吉魯打的銀蓮花,陽光照在門上,紋路投在地上,像幅流動的共生圖。阿楚帶著繡娘們來掛帷幔,桑錦帷幔垂下來,恰好遮住門楣的縫隙,她說:“佛殿要暖,就像咱們的干欄樓,漏風可不行。”
三個月后,佛寺的竹頂終于蓋好。濮人用三層竹篾壓著滇錦鋪頂,上面再用桐油反復浸泡刷勻,工匠“這樣不漏雨,佛聽經時不受潮”;楚地工匠在梁上懸了十二盞燈,燈架是桑枝彎的,燈罩糊著桑皮紙,紙上畫著四族勞作的圖景;阿吉魯打的銅鐘被吊在鐘樓,鐘身刻滿梵文與茶諺,試敲時聲響漫過十二塊田壩,連瀾滄江的魚都躍出水面,像在聽這新生的佛音。
佛寺定名“共生寺”那日,滇王在山門前立了塊石碑,碑上刻著各族頭領共同擬的字:“佛無族界,學無長幼,暖壩共育,春滿人間”。濮人阿爺摸著石碑上的刻痕,忽然想起智安僧人說的“眾生平等”,如今看著往來的四族人,有的在掃佛堂,有的在曬經卷,有的在給殿前的茶苗澆水,竟分不清誰是濮人誰是昆彌,只覺得都是瀾滄壩的家人。
收七歲孩童入寺的消息傳開時,江灘的柳樹剛抽出新芽。濮人阿爺的曾孫捧著茶籽來報名,說“要學佛理種好茶”;滇人農匠的小女兒攥著桑棉來,說“想把佛經繡在錦緞上”;楚地繡娘的兒子背著竹制書篋,里面裝著桑枝削的筆;最膽小的昆彌女童躲在母親身后,手里緊緊捏著顆獸骨磨的佛珠,那是智安僧人臨走前送她的禮物。
選師父的事讓滇王費了番心思。最終定下三位:濮人阿爺的徒弟明心,懂茶林萬物;楚地來的繡娘慧安,通桑錦文字;智安僧人推薦的徒弟空塵,從遠方趕來,帶著貝葉經的傳承。滇王對三位師父說:“教經要像搭暖棚,得順著孩童的心性來,別用硬規矩凍著了嫩芽。”空塵師父合十行禮:“佛說‘應機說法’,就像瀾滄江的水,遇淺灘就緩流,遇深潭就沉淀,自然能潤萬物。”
開學那日,十六個孩童穿著新做的青布僧衣,衣料是阿楚帶著繡娘們用桑棉摻茶絨織的,軟和得像瀾滄江的晨霧。空塵師父領著他們在佛前跪拜,檀香混著孩童身上的奶香漫開來,連供桌上的茶餅都似有若無地散著熱氣。明心師父教他們認貝葉經,用茶籽計數經文的字數;慧安師父教他們用桑枝寫字,在沙盤上畫梵文與茶芽;空塵師父則帶他們在殿前的茶林里打坐,說“聽著茶苗生長的聲音,心就靜了”。
最膽小的昆彌女童初來時總躲在角落,念經文時聲音比蚊蚋還輕。明心師父便帶她去暖棚看茶苗:“你看這茶苗剛來時也怯生生的,多曬曬太陽,多澆點水,就長得歡實了。”慧安師父給她做了個桑錦小坐墊,上面繡著只銀鈴,說“坐著念經開小差,銀鈴就會提醒你”。三個月后,女童敢在佛前領讀經文了,聲音脆得像寺里的銅鈴,連滇王路過佛堂都要停下聽幾句。
寺里的日子總伴著茶香與桑聲。孩童們清晨跟著明心師父摘晨露茶,說“佛前供的茶要帶露水才凈”;白日在經堂學習,用桑枝筆抄經,寫錯了就用瀾滄江的水洗沙盤,慧安師父說“錯了不怕,就像茶苗歪了能扶正,心誠就好”;傍晚跟著空塵師父在鐘樓敲鐘,鐘聲里混著他們的讀書聲,漫過田壩時,正在割稻的農人會直起身笑,說“聽這聲音,就知道壩里的日子有奔頭”。
初夏的一場雨里,孩童們在佛堂學“慈悲”二字。空塵師父問:“你們說慈悲是什么?”濮人少年指著窗外:“是暖棚護著茶苗不被雨淋壞。”滇人女童想了想說:“是阿楚姐姐教昆彌姑娘紡線,不急不躁。”楚地男孩舉手道:“是修渠時四族人手拉手擋洪水。”昆彌女童輕聲說:“是佛看著咱們,就像瀾滄江看著田壩,不偏不向。”師父們聽著都笑了,雨絲從桑皮紙窗縫里滲進來,打濕了沙盤上的“慈悲”二字,倒像是佛在點頭應和。
阿吉魯的小徒弟常來寺里,給孩童們送新做的銀制書簽,簽上刻著經文短句與茶芽圖案。有次他撞見昆彌女童在臨摹寺門的共生紋,便教她用銀屑在沙盤上拼圖案,銀屑反光時,女童忽然說:“原來佛理就像這銀紋,各族的紋路纏在一起才好看。”小徒弟回去把這話告訴阿吉魯,銀匠聽了紅了眼眶,連夜打了串銀手鏈,每節銀環都刻著不同族的紋樣,送給女童做禮物。
秋收時,共生寺的茶林第一次結了茶果。孩童們摘了茶果送給壩里的人家,濮人阿爺咬開茶果,見果仁飽滿,笑著說“這是佛經滋養的好果子”;昆彌頭領收到茶果時,正帶著族人修引水渠,便讓孩子們把茶果殼撒在渠邊,說“讓佛理跟著渠水流遍田壩”。滇王看著往來送茶果的孩童,有的穿著青布僧衣,有的穿著各族服飾,卻手拉手走在一起,忽然明白佛寺不只是學經的地方,更是讓四族血脈相融的暖棚。
寺里的藏經閣漸漸滿了。慧安師父帶著女童們用桑錦抄經,經文旁繡著茶林、稻穗、桑蠶與獸紋,說是“讓佛經帶著暖壩的煙火氣”;明心師父把濮人祖輩的茶諺刻在竹簡上,與貝葉經并排存放,說“老道理和佛理一樣金貴”;空塵師父記錄下孩童們對佛經的理解,說“這些童言才是最鮮活的注解”。閣門用阿吉魯打的銅鎖,鎖芯刻著“共生”二字,只有四族孩童的手印合在一起,才能打開這知識的寶庫。
冬祭那日,共生寺的孩童們排著隊參加佛事。他們捧著親手炒的茶餅供佛,茶餅上印著稚嫩的共生紋;他們用桑枝在地上畫曼陀羅,圖案里茶芽繞著梵文;他們合唱新學的偈語,歌聲里混著瀾滄江的水聲。昆彌頭領看著自家女兒站在隊列里,聲音清亮,再不是那個躲在身后的膽小娃娃,眼眶忽然濕了——原來佛音不僅能暖人心,更能讓嫩芽長成直木。
開春第一場茶會后,滇王在議事樓里聽孩童們講經。濮人少年用茶苗比喻“因果”,說“種善因就像施好肥,茶苗自然長得旺”;滇人女童用紡線解釋“修行”,道“絲線要慢慢抽才不斷,佛理要慢慢學才入心”;楚地男孩指著窗外的江浪說“佛的慈悲就像瀾滄江,能容千舟,也能潤寸土”;昆彌女童最后發言,聲音不大卻字字清晰:“共生就是佛心,就像寺門前的茶苗,濮人澆的水,滇人施的肥,楚地的陽光,昆彌的風,少了誰都長不好。”
話音剛落,議事樓的銅鈴忽然響了,與共生寺的鐘聲遙遙相應。滇王望向窗外,瀾滄壩的茶林綠得發亮,佛寺的竹頂在陽光下泛著暖光,四族人在田埂上往來勞作,孩童們的讀書聲漫過十二塊田壩,與茶香、桑香、谷香融在一起。他拿起案上的竹簡,在“共生寺”條目下添了行字:“佛音入壩,新芽初長,四族共育,暖春無疆。”
江風穿過共生寺的竹窗,吹動了藏經閣的桑錦經幡,也吹動了孩童們鬢邊的茶絨。最小的滇人男童正蹲在殿前種茶苗,他把智安僧人留下的茶籽埋進土里,用小手指壓實,嘴里念著剛學的經文。陽光落在他認真的臉上,落在茶苗的嫩芽上,落在瀾滄壩每一寸蘇醒的土地上,像佛的手掌,輕輕托著這滿壩的希望,托著這用共生與佛心滋養的,永遠不敗的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