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債務清零后的日子,并未迎來想象中的喘息。生活像一臺精密的齒輪組,在低沉的嗡鳴中嚴絲合縫地運轉,每一個環節都緊繃著求生的本能。
王海生和陳靈帶著襁褓中的王明陽,蝸居在寶安邊緣那套老舊的兩居室里。墻壁的霉斑在雨季無聲蔓延,窗外是城中村永不停歇的市井喧囂。
王海生的“工作臺”是客廳角落一張搖搖晃晃的舊書桌,上面堆滿了打印的資料、各種型號的充電器和一臺散熱風扇轟鳴的二手筆記本電腦。他像個永不疲倦的精密儀器,被切割成無數碎片的時間填滿。
白天,他依舊是那個穿梭于鵬城CBD邊緣和小型創業公司之間的“高級臨時工”。西裝是舊的,但漿洗得筆挺,領帶打得一絲不茍。他出入那些規模不大、甚至有些寒酸的辦公室,為初創團隊梳理混亂的股權架構,為掙扎在盈虧線上的小廠優化成本模型,為試圖擠進某個細分賽道的產品做粗糙的市場定位分析。報酬按小時計算,價格壓得很低,有時甚至需要接受對方以產品抵賬——家里因此堆放過智能水杯、藍牙音箱,甚至幾箱滯銷的有機麥片。他不再談論“戰略”、“風口”,只聚焦于客戶眼前最具體、最迫切的痛點:活下去,活好一點。
傍晚,他匆匆趕回家,從陳靈手中接過咿呀學語、精力旺盛的小明陽。短暫的親子時光是灰暗日子里唯一的亮色。他會笨拙地給兒子換尿布,陪他在爬行墊上翻滾,用低沉的聲音念著繪本上簡單的圖畫。
小家伙明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著世界,咯咯的笑聲像清泉,短暫地滌蕩著他滿身的疲憊。然而,這樣的溫馨時刻總是短暫。當小明陽被陳靈哄睡,小小的房間里歸于寂靜,王海生便會立刻回到那張舊書桌前,打開電腦,屏幕的幽藍光芒再次籠罩他。
鍵盤敲擊聲成了深夜的主旋律。處理白天兼職遺留的分析報告,回復海外客戶的英文郵件(時差使得對方的工作時間往往是鵬城的深夜),研究某個細分行業的最新動態,或者為某個長期客戶準備下周的會議材料……
陳靈常常在深夜起來給小明陽喂奶時,看到丈夫依舊伏案的背影。臺燈的光暈勾勒出他微弓的脊背和鬢角新添的白發,屏幕的光映著他專注而疲憊的側臉,眼鏡片上反射著密密麻麻的代碼或圖表。
她輕手輕腳地走過去,將一杯溫熱的牛奶放在桌角。王海生有時會從沉浸的狀態中驚醒,抬起頭,對上妻子擔憂而心疼的目光。他扯出一個歉意的笑容,聲音沙啞:“吵醒你了?快好了,還有一點……”
陳靈搖搖頭,目光落在他屏幕上那些復雜的圖表和文檔標題上。一個文檔的名字引起了她的注意:《關于鵬城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配套企業切入二線品牌市場的可行性分析及風險提示》。這不是他白天接的零散活兒。
“這是……”陳靈輕聲問。
王海生揉了揉發澀的眼睛,沒有隱瞞:“給老趙做的。他那個小廠,以前做傳統燃油車塑料件的,現在快撐不下去了。我……想幫他找個出路。也當是……給自己探探路。”他頓了頓,聲音低沉下去,“總給人打零工,不是長久之計。明陽……會長大。”
陳靈的心像被什么東西輕輕撞了一下。她看著丈夫眼中那份深埋于疲憊之下的、未曾熄滅的微小火光,那份即使在最卑微的“打零工”里也不忘觀察、思考、試圖重新連接更大版圖的野心。她伸出手,輕輕覆在他握著鼠標、指節微微發白的手背上。
“會好的,海生。”她的聲音溫柔而堅定,“我們都在。”
王海生反手握住她的手,冰涼的指尖汲取著來自她的暖意,點了點頭。
這種蟄伏中的思考與探索,在2022年的春天,終于迎來了一個微小的突破口。契機來自他服務了大半年的一家小型鋰電池模組廠——鑫能科技。鑫能的老板老吳是個技術出身、不善言辭的工程師,廠子規模不大,但技術底子扎實,尤其擅長高倍率放電電池模組的開發,在無人機、電動工具等細分領域有穩定的小訂單。然而,隨著新能源車市場的爆發性增長,老吳看著那些動輒數十億融資涌入的“明星”電池廠,既眼熱又迷茫。
王海生在為鑫能做成本優化方案時,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他花了大量時間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車的供應鏈格局,尤其是二線品牌和特種車輛(如物流車、環衛車)的電池需求。他發現了一個夾縫市場:一線品牌和頭部電池廠專注于能量密度和續航里程的軍備競賽,對成本極其敏感的二線品牌和特種車輛廠,反而在尋求性價比更高、定制化響應更快的中小供應商。而鑫能的技術積累,恰好能滿足這類市場對特定性能(如快充、耐低溫、高循環壽命)的需求。
一份詳盡的報告放在了老吳面前。沒有華麗的PPT,只有扎實的數據、清晰的路徑分析和可控的風險提示。王海生用最樸實的語言告訴老吳:“一線戰場我們擠不進去,也沒必要擠。旁邊這條小路,雖然窄,但競爭少,走下去,能活,還能活得不錯。”
老吳翻著厚厚的報告,布滿老繭的手指微微顫抖。報告里沒有空泛的概念,全是具體的客戶名單(哪些二線品牌在尋求新供應商)、技術參數對標(鑫能產品如何匹配需求)、成本控制關鍵點、以及如何利用鵬城本地供應鏈優勢提升響應速度。他抬起頭,看著眼前這個眼神沉靜、鬢角染霜的年輕人,渾濁的眼睛里第一次燃起了希望的光。
“王……王老弟,”老吳的聲音有些哽咽,“你說怎么干,我信你!”
王海生沒有立刻答應。他利用自己兼職積累的微薄信譽和人脈,穿針引線,促成了鑫能與一家急于尋找穩定本地供應商的二線新能源物流車品牌的技術對接會。會議在鑫能簡陋的會議室舉行,王海生親自擔任“翻譯”和“橋梁”,將老吳的技術語言轉化為客戶聽得懂的價值點,又將客戶苛刻的性能和成本要求,拆解成鑫能可執行的技術路徑和供應鏈優化方案。
幾輪艱難的溝通、樣品測試、成本拉鋸后,鑫能終于拿到了第一份來自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訂單——雖然不大,但意義非凡。老吳激動得像個孩子,非要塞給王海生一個厚厚的紅包。
王海生拒絕了紅包,只收下了合同約定的顧問費。他看著老吳眼中重燃的光彩,看著鑫能車間里工人忙碌的身影,一種久違的、創造價值的滿足感悄然滋生。更重要的是,通過鑫能這個案例,他清晰地驗證了自己的判斷:在巨頭林立的夾縫中,存在著未被充分滿足的、需要深度專業服務和本地化快速響應的細分市場。這,就是他重生的土壤!
2022年夏末,當鵬城的鳳凰木再次綻放出火焰般的紅花時,王海生做出了一個醞釀已久的決定。他用這兩年近乎自虐般節省下來的、加上陳靈默默支持的積蓄,湊夠了啟動資金,在南山科技園邊緣一個共享辦公空間里,租下了一個小小的隔間。
沒有盛大的開業儀式,沒有媒體宣傳,甚至沒有招牌。只是在共享空間的入駐名單上,多了一個低調的名字:“明陽咨詢”。
“明陽咨詢”的核心業務極其聚焦:**深耕鵬城本土制造業,尤其是新能源、智能硬件產業鏈的中小企業,提供“深度陪跑式”的供應鏈優化與戰略落地服務。**王海生不再追求大而全,不再觸碰高風險的國際資本游戲。他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懂技術、懂制造、更懂小老板們生存邏輯的“超級工頭”和“規則向導”。
團隊?最初只有他一個人。客戶?鑫能科技的老吳是他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樣板客戶”。他幾乎把家安在了鑫能的廠子里。白天,他穿著工裝,和老吳一起泡在車間,了解每一道工序的瓶頸,和采購一起跑供應商砍價,和銷售一起拜訪潛在客戶,理解他們的真實痛點。晚上,他回到那個小小的共享隔間,將白天的觀察、數據、對話整理成清晰的優化方案、成本分析模型、風險預警報告。
他把在磐石時期打磨出的專業框架和工具,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輸出給鑫能:
*??建立動態的原材料價格監控模型,指導采購在波動中踩準點。
*??梳理核心工序,引入簡單的精益生產工具,減少浪費,提升良率。
*??搭建客戶需求反饋的快速通道,將銷售端的信息直接轉化為生產端的微調指令。
*??針對物流車客戶的具體要求,定制化開發電池管理系統的軟件策略。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鑫能的成本降下來了,交貨速度提上去了,對客戶需求的響應更快了。那個小小的訂單,很快變成了穩定的長期合作。老吳成了王海生最忠實的“推銷員”,在鵬城制造業的小圈子里,逢人便說:“找明陽咨詢的王海生!不玩虛的,真能幫你解決問題!”
口碑,如同頑強的藤蔓,在細分市場的夾縫中悄然生長。2022年底,“明陽咨詢”迎來了第二個客戶——一家為智能家居品牌代工傳感器的小廠。接著是第三家、第四家……客戶規模都不大,但需求真實而迫切。王海生像個經驗豐富的老中醫,望聞問切,對癥下藥,開的都是“小方子”,力求“速效”。
2023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來得更溫暖一些。共享空間里那個小小的“明陽咨詢”隔間,已經顯得有些擁擠。王海生終于招了第一個正式員工——一個剛從深大畢業、學工業工程、踏實肯干的女生,叫方曉雯。他不再需要親自跑所有客戶的車間,方曉雯能幫他處理大量的數據收集和基礎分析工作,讓他能更專注于核心策略和客戶關系。
辦公室的窗臺上,陳靈放了一小盆綠蘿,生機勃勃地舒展著翠綠的藤蔓。王海生站在窗前,望著樓下漸漸復蘇的街道和遠處依稀可見的南山輪廓。手機震動,是一條銀行到賬短信,是鑫能科技這個季度的顧問費。他點開公司簡易的財務軟件,屏幕上代表著營收的曲線,正以一種緩慢但無比堅實的姿態,向上爬升。雖然離當年磐石的規模還遙不可及,但賬面上的現金流,終于不再是令人心驚肉跳的赤紅,而是呈現出一種健康的淡綠色。更重要的是,負債欄,一片空白。
他拿起手機,拍下屏幕上那條代表著“元氣”正在恢復的曲線,發給了陳靈。很快,陳靈回復了一個燦爛的笑臉表情,后面跟著一張照片——剛剛學會走路的小明陽,在小區花園的陽光下,搖搖晃晃地撲向鏡頭,笑得像個小太陽,照片一角,是陳靈含笑伸出的、保護著他的手。
王海生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彎起。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暖暖地照在他身上,鬢角的白發在光線下愈發明顯,但那雙眼睛里的光芒,卻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沉靜、更加溫暖、也更加充滿力量。微光雖弱,卻已刺破漫長的寒夜,堅定地照亮了前行的路。他知道,重生之路依舊漫長,但懷抱希望,腳踏實地,每一步,都算數。明陽的光,正在驅散陰霾,照亮這個小小的、重新出發的家和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