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笫20章 巍山路上的山貨與險情
- 黑惠江水向南流
- 烏蠻滋佳臘羅巴
- 4325字
- 2025-06-21 16:55:10
一、供銷社的紅紙帖與馬廄的月光
1974年深秋,昌寧縣珠街公社的核桃樹落盡了葉子,月光把曬谷場照得發白。烏蠻國程蹲在馬廄前,用棕刷給頭騾“踏雪“梳理鬃毛,騾頸下的銅鈴發出細碎的響,驚飛了梁上的燕子。十四歲的烏蠻滋佳躲在門后,看見爹手里捏著張紅紙帖,那是供銷社主任李建國親自送來的,上面用毛筆寫著:“茲派烏蠻國程帶馬幫運送山貨到巍山,換回日用品,務必安全往返。“
“國程哥,“李建國的聲音從堂屋傳來,“這次送的是香菇、木耳和獸皮,都是緊俏貨,到了巍山供銷社,能換回鹽巴、布匹和煤油。路上千萬小心,聽說近期雨多,黑惠江那邊的路不好走。“
“知道了,李主任,“烏蠻國程的聲音帶著趕馬人特有的沙啞,“我跟老皮子、王三麻子、張中搭伙,都是走慣山路的。“他轉身看見滋佳,招了招手,“滋佳,過來給大乖喂把蠶豆。“
滋佳蹭到爹身邊,聞到他身上有馬鞍油和旱煙的味道。大乖親昵地用腦袋蹭他的手,銅鈴“叮當“作響。“爹,巍山遠嗎?“烏蠻滋佳望著爹飽經風霜的臉,“聽說那邊有大集市,能看到汽車嗎?“
“遠,“烏蠻國程笑了,胡茬扎著兒子的額頭,“翻過大山,過了黑惠江,還要走兩天。汽車?等路修好了,爹帶你去看。“他從懷里掏出個油紙包,里面是幾塊硬糖,“供銷社給的,路上吃。“
阿媽端著一碗玉米杷粑走來,眼圈發紅:“國程,過了黑惠江渡口,記得住店時檢查馱子。這是我給你縫的藥囊,里面有防感冒的草藥。“藥囊用藍布縫的,上面繡著朵山茶花。
雞叫頭遍時,馬幫的銅鈴聲在村口響起。烏蠻國程翻身上了大乖,回頭望了一眼家門口的核桃樹,妻子的身影在月光下縮成小點。滋佳跟著馬幫走了半里地,看見爹從馬鞍上摘下一串小銅鈴,塞到他手里:“拿著,想爹了就搖一搖。“
銅鈴在滋佳掌心冰涼,他看著馬幫消失在霧里,鈴聲漸漸淡成遠山的回聲。阿媽牽著他往回走,眼淚掉在他手背上:“你爹是為了讓咱村有鹽吃,才冒這險的。“
二、黑惠江的濁浪與塌方的驚魂
馬幫從岔河出發,沿著茶馬古道往巍山走。烏蠻國程帶馬隊,馱著用竹筐裝的山貨,上面蓋著防雨的油布。老皮子抽著旱煙,王三麻子哼著山歌,張中也抽著旱煙和山路在霧中若隱若現。走到黑惠江邊時,江水比平時渾濁,浪頭拍打著河岸,發出沉悶的響。
“國程哥,這雨下了三天,怕是要漲水。“老駝子望著江面,眉頭緊鎖,“渡口的竹排不知道能不能撐住。“
還好,他們艱難過了江。
在山頂虎街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就要到了鼠街河邊了。
烏蠻國程勒住大乖,仔細聽著水聲:“王三麻子,你去前頭探路,注意有沒有塌方。“
王三麻子應了一聲,牽著騾子往前跑。半個時辰后,他氣喘吁吁地回來:“國程哥,不好了!前頭的木橋被沖垮了,旁邊的山路也塌方了!“
馬幫趕到河邊,只見木橋斷成幾截,在江水里浮沉。旁邊的山路塌了一大塊,紅土混著石頭滾到江邊,路只剩窄窄一條。烏蠻國程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手指捻了捻:“土是松的,騾子不好過。“
“那咋辦?“老皮子急得直跺腳,“貨要是送不到巍山,供銷社那邊沒法交代啊!“
烏蠻國程站起來,望著對岸的山路,又看了看馱著山貨的騾子。“從旁邊的山脊繞過去,“他指著遠處的峭壁,“雖然險,但能省一天路。“
老皮子和王三麻子面面相覷,那山脊路窄不說,還全是碎石,稍有不慎就會滾下山崖。“國程哥,太險了吧?“王三麻子咽了口唾沫。
“險也要走,“烏蠻國程語氣堅定,“供銷社等著貨,鄉親們等著鹽巴。大乖認路,跟著它走。“
他們牽著騾子,沿著山脊慢慢往上爬。大乖果然穩健,蹄子牢牢摳住巖石。烏蠻國程走在最前面,用砍刀砍掉擋路的荊棘。走到半山腰時,突然下起雨來,山路變得濕滑。王三麻子的騾子腳下一滑,眼看就要往山崖邊倒去。
“拉住韁繩!“烏蠻國程大喊,扔了砍刀沖過去,用肩膀頂住騾子的肚子。老發子也趕緊過來幫忙,三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騾子拉回來。山貨筐子擦著崖邊,差點掉下去。
“嚇死我了,“王三麻子抹了把汗,“國程哥,你這肩膀......“
烏蠻國程這才發現,肩膀被騾子踩出個血印,雨水混著血往下流。“沒事,“他撕下衣襟包扎,“快趕路,天黑前要翻過這山脊。“
直到月上中天,馬幫才翻過山脊,在一個山坳里歇腳。烏蠻國程生了堆火,烤著濕透的衣服。老皮子拿出草藥給他敷傷口,王三麻子、張中則檢查著山貨筐子。大乖低頭吃著草料,銅鈴在火光中閃著微光。
“國程哥,“老皮子嘆口氣,“你說咱這趕馬的,啥時候能走平坦路?“
烏蠻國程望著跳動的火苗,想起滋佳問的汽車,笑了笑:“等咱這山貨能換回機器,路就平了。“
三、巍山集市的喧囂與夜宿的疑云
三天后,馬幫終于抵達巍山縣城。集市上人頭攢動,賣菜的、打鐵的、吆喝著賣小吃的,聲音吵得人耳朵疼。烏蠻國程帶著馬隊,看著路邊駛過的自行車,想起滋佳渴望的眼神。
“國程哥,那是供銷社!“王三麻子指著一棟青磚房,門上掛著“巍山供銷社“的木牌。
他們把馬幫停在供銷社后院,卸下山貨。巍山供銷社的張主任驗過貨,連連點頭:“好貨!香菇干透了,木耳也干凈。“他讓人抬出幾個木箱,里面是鹽巴、布匹、煤油和一些針頭線腦。
“國程兄弟,“張主任遞過煙袋,“這次辛苦你們了。聽說路上不好走?“
“還行,“烏蠻國程接過煙袋,“就是過黑惠江這邊塌方了,繞了點路。“他沒說山脊上的驚險,怕對方擔心。
傍晚,他們在縣城找了家騾馬店住下。店里已經住了幾個趕馬人,烏蠻國程注意到其中一個臉上有疤的漢子,總是盯著他們的貨箱看。他悄悄對老皮子說:“夜里警醒點,看住貨。“
夜深了,烏蠻國程睡不著,聽見院子里有動靜。他悄悄爬起來,透過窗戶縫看見那個疤臉漢子正在撬貨箱的鎖。“住手!“烏蠻國程大喊一聲,抄起門后的扁擔沖出去。
疤臉漢子嚇了一跳,轉身就跑。烏蠻國程追了幾步沒追上,回來檢查貨箱,幸好鎖只被撬開一點,東西沒少。老皮子和王三麻子、張中也起來了,嚇得夠嗆。
“國程哥,這地方不安全,“王三麻子搓著手,“要不咱連夜走吧?“
烏蠻國程搖搖頭:“夜里走更危險。把貨箱搬到屋里,輪流守著。“
他們把貨箱搬進房間,輪流睡覺。烏蠻國程靠在貨箱上,聽著窗外的狗叫,想起滋佳手里的銅鈴。他摸了摸肩膀上的傷口,已經結痂了。
第二天一早,他們趕緊裝貨離開巍山。烏蠻國程回頭望了眼縣城,心里想著下次來,一定要給滋佳帶個洋鐵皮做的玩具。
四、暴雨中的護貨與父子的重逢
回去的路走得更急。烏蠻國程心里惦記著家里的滋佳,還有供銷社等著的日用品。走到鼠街河邊時,又下起了暴雨。江水比來時漲了不少,河上的木橋還沒修好,他們只能再次繞山脊。
雨越下越大,山路泥濘不堪。大乖突然停住腳步,打著響鼻不肯往前走。烏蠻國程仔細一看,前方的山路又塌了一塊,比上次更嚴重,只剩下巴掌寬的一條縫。
“這下完了,“老皮子蹲在地上,“貨肯定過不去了。“
烏蠻國程沒說話,走到崖邊觀察。雨幕中,他看見下方幾十米處有塊突出的巖石,或許可以從那里繞過去。“把貨箱解下來,“他對王三麻子說,“我們先把貨遞過去,再牽騾子。“
他們解下貨箱,用繩子拴住,烏蠻國程先爬下去,站在巖石上接應。老皮子和王三麻子、張中在上面遞貨。雨太大,繩子被泡得打滑,一個裝鹽巴的木箱差點掉下去,幸好烏蠻國程眼疾手快,一把抓住。
等把所有貨箱都運到巖石上,他們又小心翼翼地牽騾子。大乖很懂事,跟著烏蠻國程的腳步,一步一挪。王三麻子的騾子又差點滑倒,這次烏蠻國程早有準備,用繩子牢牢拴住,才沒出事。
等他們終于繞過塌方處,天已經黑了。四人累得癱在地上,渾身是泥。烏蠻國程檢查貨箱,鹽巴箱子有點滲水,他趕緊用油布重新包好。“還好,鹽巴沒濕多少。“
他們在一個巖洞里過夜,烤著火,吃著干糧。老皮子看著烏蠻國程,感慨道:“國程哥,要不是你,這貨肯定交代在這兒了。“
烏蠻國程笑了笑,往火里添柴:“咱是趕馬的,貨在人在。“
五天后,馬幫終于回到岔河。遠遠看見村口的核桃樹,烏蠻國程眼睛有點濕潤。滋佳早就等在村口,看見爹回來,撒腿跑過來:“阿爹!“
烏蠻國程跳下馬,把滋佳抱起來,胡子扎得兒子直笑。阿也來了,看見丈夫平安回來,眼淚掉了下來。
“爹,你的肩膀......“滋佳看見爹衣服上的血痂。
“沒事,“烏蠻國程摸了摸兒子的頭,“摔了一跤。“他不想讓兒子擔心。
供銷社主任李建國也來了,看見馬幫和貨箱,激動地說:“國程兄弟,辛苦你們了!鄉親們可有鹽吃了!“
烏蠻國程把貨交給供銷社,李建國非要留他們吃飯。飯桌上,老皮子和王三麻子、張中搶著說路上的驚險,滋佳聽得入了迷,眼睛里閃著光。
“爹,“烏蠻滋佳扒拉著飯,“以后我也跟你趕馬幫,好不好?“
烏蠻國程夾了塊肉給兒子,笑了:“等你長大了,路就好走了,不用趕馬幫了。“他望著窗外的青山,心里想著,等滋佳長大了,或許真能坐上汽車,不用再走這險路了。
五、銅鈴與希望:山貨路上的傳承
從巍山回來后,烏蠻國程肩膀上留下了一道疤,寫蠻滋佳常常摸著那道疤,聽爹講路上的故事。供銷社的日用品分到了各家各戶,烏蠻家也分到了鹽巴和新布,阿媽用新布給滋佳做了件褂子。
烏蠻滋佳把爹給的銅鈴掛在床頭,每天睡覺前都要搖一搖。他問爹:“爹,巍山的集市真的那么熱鬧嗎?“
“真的,“烏蠻國程坐在門檻上抽煙,“等你長大了,爹帶你去看。“
后來,烏蠻國程又幫供銷社跑了幾趟巍山,每次回來都會給滋佳帶點小玩意兒:一顆糖,一個洋鐵皮做的哨子,或者一本小人書。烏蠻滋佳把這些東西都收在一個木盒里,當成寶貝。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烏蠻滋佳。供銷社的山貨不再統一運送,開始有人自己去巍山賣貨。烏蠻國程年紀大了,不再趕馬幫,而是在家種茶。滋佳也長大了,跟著爹學種茶,偶爾會想起小時候爹趕馬幫的日子。
有一天,滋佳在整理舊物時,翻出了那個裝著銅鈴和小玩意兒的木盒。他拿起銅鈴搖了搖,清脆的響聲在屋里回蕩。爹聽見了,從茶園回來,坐在他身邊。
“爹,“滋佳看著爹鬢角的白發,“你說現在去巍山,還需要趕馬幫嗎?“
烏蠻國程笑了,臉上的皺紋擠在一起:“傻小子,現在有汽車了,誰還趕馬幫啊。“他指著遠處的公路,“你看,那不是汽車在跑嗎?“
滋佳順著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見一輛卡車駛過,揚起一陣塵土。他想起小時候爹說的話,心里一陣激動。
“爹,“滋佳站起來,“我想去巍山看看,坐汽車去。“
烏蠻國程看著兒子年輕的臉龐,想起自己年輕時趕馬幫的艱辛,點了點頭:“去吧,路上小心。“
滋佳走后,烏蠻國程回到茶園,看著滿山的茶樹,想起那些年趕馬幫的日子。肩膀上的疤隱隱作癢,他抬手摸了摸,仿佛又聽見了踏雪的銅鈴聲,還有黑惠江的浪濤聲。
如今,烏蠻滋佳的后代們很少有人記得趕馬幫的辛苦,只有烏蠻國程留下的那個銅鈴,還掛在滋佳家的墻上,偶爾被風吹響,發出清脆的響聲,像是在訴說著當年山貨路上的險情與希望,也像是在提醒著后人,今天的好日子,是前人一腳一印走出來的。
而烏蠻國程幫供銷社趕馬幫去巍山的故事,也成了烏蠻滋佳老人口中常講的往事,伴隨著銅鈴的回響,在紅土地上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