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煜沒有拿出什么奇珍異寶,只是以史料相謝,史承均微微頷首,沒有拒絕,稍作停頓,目光落在趙煜懷中,指點道:
“小王爺欲尋《龍紋鳳章》全本,雖如今早已失傳,或許可去大命朝之前的古墓中探尋。”
見趙煜露出疑惑之色,史承均輕笑一聲,解釋道:
“古墓通幽,許多風水絕佳的古墓,建成后會在幽冥投影出陰宅。
不少古人在肉身消亡后,其神魂便在幽冥的陰宅中存活至今。
大命朝之前,權貴下葬時常常會攜帶大量古籍陪葬。
若能找到那些存活至今的老鬼,與之溝通,或許能得到《龍紋鳳章》全本。”
趙煜恍然大悟,卻又對老人的說法感到新奇。
他這才想起,輪回之說雖在天下間流傳已久,但至今未形成定論,各方爭論不休。
“史先生,如今天下間的輪回之爭,究竟是何情況?”
他忍不住問道。
史承均的臉色瞬間凝重起來,原本平和的目光變得銳利如刀:
“輪回之爭,乃是當今修道界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
六道輪回之說來源于佛法,自有高僧在世間傳播開來后,吸引了大批有道之人的注意。
有人認可六道輪回概念,認為演化輪回可以促進生死循環,給世人最后一抹希望,無量量劫后未必不能達成人人如龍的大同之世;
也有人認為六道輪回反而干擾了天地自然大輪回,不過是某些人謀取私利的手段,只會積累無量因果,導致無量量劫的提前到來。
兩派相爭,互不相讓,時常爆發論道之爭,甚至大打出手。小王爺若是卷入其中,百害而無一利,還是避之為妙。”
趙煜心中一凜,連忙躬身致謝:
“先生教誨,小子銘記于心。日后定會多加關注,避免王府卷入這場風波。”
史承均點點頭,兩人又圍繞著歷史與修道,展開了漫長的探討。
從上古神話到當代秘聞,從修行功法到門派紛爭,史承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趙煜如饑似渴地聆聽著,時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
素柳、趙雷、趙電等人,也在一旁默默傾聽,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字。
直到夕陽西下,余暉灑在墨淵居的庭院中,將眾人的身影拉得很長。
趙煜這才意識到,時間已經悄然流逝。他不舍地起身告辭,史承均親自將眾人送到門口,臨別時,老人意味深長地看了趙煜一眼:
“小王爺,修道之路,充滿荊棘。望你能堅守本心,走出屬于自己的道。”
······
暮色沉沉,趙煜踏著王府回廊的青磚回到書房。
檐角銅鈴在晚風里輕晃,撞出細碎聲響。
案上史承均相贈的《古史拾遺錄》還保持著翻開的模樣,在燭火搖曳下泛著暗黃的光暈,不斷牽引著他的思緒。
趙煜將史料輕輕放在案上,骨節分明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桌面,發出有節奏的“噠噠”聲。
窗外月光如水,透過窗欞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影子,他揉了揉眉心,腦海中不斷回想著史承均的話語。
有史承均的指點,《古史拾遺錄》上記載的線索倒是沒了作用,不過里面記載了不少上古時期的秘聞,細細研讀一番也頗有價值。
尋找《龍紋鳳章》全本一事可急不可緩,不過他之前對幽冥方面之事了解不多,一時間倒不知道該怎么下手。。
思忖片刻,他開口問道,聲音在寂靜的書房中格外清晰:
“素柳,王府之中可有人對古墓探秘、陰宅風水頗有研究?此番尋《龍紋鳳章》全本,須得找個行家相助。”
隨著話音落下,素柳如同一縷青煙般出現在書房門口。
她身著一襲素色勁裝,腰間懸著的軟劍隨著步伐輕輕晃動,眉眼間透著沉穩與干練,自在墨淵居聽了史承均對趙煜指點后,她便一直思考這方面的事情,所以此時倒也早有盤算,不慌不忙地開口道:
“回公子,有兩個方向。其一,公子莫不是忘了,王府新陵修建之事正是由老師主持的。”
說到此處,她微微一頓,趙煜一拍腦袋,恍然道:
“瞧我這記性,倒忘了玄老是這方面行家了。”
當今之世厚葬之風盛行,無論是世家權貴,還是術士修士皆視死如生,生前便廣修陵寢,力求死后仍能享盡榮華。
原本他對此還不置可否,如今從史承均處了解到一些幽冥之事,才發現這倒不是世人鋪張浪費,而是一條輕而易舉的長生之路,死后陵墓在幽冥化為陰宅,恍若再活一世,難怪受到無數人追捧了。
而王府的王府的陵墓自然也早就開始修建,正是由玄真子主持,素柳說道:
“老師在為異術頂級宗師,無論是風水堪輿、陵墓布局,還是機關設計,無一不精。”
素柳款步走到輿圖前,指尖輕點上面新陵的位置,繼續說道:
“公子你看,新陵選址于蟠龍山南麓,此處正應了‘山環水抱必有氣’的風水要訣。
蟠龍山乃是北境龍脈分支,自昆侖蜿蜒而來,氣勢磅礴,如游龍入海。
而新陵所在之處,恰是龍脈結穴之地,四周群山環抱,左有青龍蜿蜒,右有白虎馴俯,前有朱雀翔舞,后有玄武垂頭,形成‘四象俱全’的絕佳格局。”
趙煜聽聞聞言點點頭,他對于玄真子的實力沒有絲毫懷疑,原本想立即去找玄真子,又想到素柳只說了其一,便有些好奇的問道:
“玄老不愧是我王府高人,我們稍后就去找他,素柳你說的其二又是誰?”
素柳聞言接著說道:
“其二卻不是王府之人,怕污了公子之眼,王府暗衛掌握著盜墓世家吳家的情報。”
“盜墓世家?”
趙煜聞言有了些興趣,他前世可沒少看盜墓探險的故事,素柳見此說道:
“不錯,吳家是倒斗一界的頂級傳承之一,平日行事極為低調,大本營設在貧苦的小縣城石山縣中,平日里不顯山不露水。
可是王府暗探卻查到,楚州古董一行首屈一指的‘集古齋’是他們的產業。
憑借盜墓得來的珍貴古董,吳家在古董界站穩腳跟,知曉諸多古墓秘辛,甚至掌握著一些連朝廷都不知道的古墓地圖。
只是盜墓終究名聲不佳,為保王府清譽,一直未曾招攬,只是保持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