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大棚擴大計劃
- 1992:從養豬開始
- 最愛吃苕皮
- 2017字
- 2025-07-17 18:05:19
深夜,王建安在本子上寫著。
“保守點,黃瓜畝產按5000斤算……”
“番茄只有1個月能賣上價,差不多3000斤……”
“去掉所有成本和分成……”
“擴建大棚需要材料……”
“需要貸款……”
天光大亮,王建安頂著兩個黑眼圈把本子往王太平面前一推。
“爸,您看看。”
王太平瞇著眼,看到最后的數字,手哆嗦了一下:“要貸20000塊?!”
“嗯,我要把那片油菜地全承包下來,另外豬場那邊換瓦的錢,合作社出一半,我私人出一半。”
“你出一半?”王太平手里的煙差點掉地上,“那得多少錢?建安兒,這不是小數,你掙的是不少,可是……”
“爸,你聽我說,我這么做有幾個原因。
第一,石棉瓦危害非常大,必須得盡快更換,他們可能舍不得花錢,如果我幫他們承擔一半,他們就沒那么多顧慮了。
第二,這是個很好的機會拉攏人心,我們要想把大棚搞起來,必須得把本小隊所有人都團結起來,單靠我們一家人,搞不到多大的規模。
第三,可以趁機把我們自己的大棚規模擴大,后面我會帶大家一起搞大棚,但這9畝大棚,我要一直承包著,他們也不好意思說再要回去。”
王太平思考著兒子的話,確實是這么個道理。
自家賺了這么多錢,就怕別人得紅眼病,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但如果把整個小隊搞成利益共同體,被別人算計時,也有人共同出頭。
想著想著,王太平突然想到了合作社,看來兒子早就在這么做了。
張澤安蹲在院壩里,聽王建安詳細說著他的租地計劃。
“建安兒,你這……”張澤安一時間不知道說什么才好,“8畝多地,一年光租金就10000多。換瓦就我們自己出錢換就是了,不需要你出錢。”
“澤安舅舅,大家修豬圈的錢都還沒賺回來,再讓他們出錢,他們也沒錢。
而且搞大棚能賺到錢,全靠大家幫忙,這也是我應該做的。”
看著王建安的決心,張澤安感激的說道:“好,我替大家感謝你了,我這就去喊人開會。”
不多時社員們都來到了王建安家的院壩。
王太平搬出幾條長板凳,張玉清和馮彬蓉提著大鐵壺挨個倒熱水。
張澤安站到街沿上:“都靜一靜,今天喊大家來,就一件事,建安要租地。
就大河灣挨著他大棚那一片地,總共八畝七分。
你們都在那里有地的,他今天想和你們商量一下。”
說完張澤安示意王建安開始。
王建安走到張澤安旁邊:“各位長輩,租地干啥子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我也就不拐彎抹角的。
租金每畝每年1200百塊,合同兩年一簽,租金一年一付。”
“一千二?!”
“我種油菜,累死累活一年,一畝刨去成本也沒得兩百塊。”
“一千二……兩年就是兩千四。”
大部分人的眼睛都亮了起來,心里飛快地盤算著自家在那片地里有幾分幾厘。
但也有心眼活的,比如在那里有塊好地的張德才:“建安兒,1200是不低,可你那大棚賺得更多啊。
我那塊地位置最好,挨著河邊,澆水都方便,是不是……”
說著搓了搓手指頭。
“張德才,你少在這兒發批瘋。”張澤安還沒開口,旁邊的張春城先開罵了,
“建安兒帶著大家養豬賺錢,現在又要租地搞大棚,這是帶大家賺錢,你那點地,一年能賺幾分兒錢你沒點哈數嗎?
還澆水方便,漲大水第一個淹的就是你那兒,還好意思加錢?”
“就是,德才哥,你這就太不地道了。”另一個社員也幫腔。
“建安,別理他,我們那片地租給你。”
張德才被眾人罵的面紅耳赤,就連老婆都恨恨的看著他。
最后訕訕地縮了縮脖子,不敢再吱聲。
等大家議論了一會兒,王建安繼續說道:“二天大棚建起來,忙的時候肯定還要請人幫忙,我優先請你們,工錢還是老規矩,半天2塊5。”
“要的,要的,全都租給你。”
“我也租!”
“建安兒,我有點搞忘在那兒有好多地了,等哈要去地里再量一下……”
“張德才,你的菜籽都種到我那邊來了,等哈說清楚……”
王建安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工具:“走,我們現在就去把地量了。”
張澤安也帶上以前分地時的記錄本,一一和眾人核對面積。
量地的時候又是一番吵鬧。
“你移動了界石,我的地不止這么點……”
“放屁,本來就在這兒的……”
王建安記得聽爸媽說過,幾年后第二輪承包地測量的時候,也是這么吵過。
一直忙碌下午,終于把這土地面積問題都清理完了。
回到院子里,王建安拿出準備好的空白合同紙和印泥:“一家一家來,登記地塊位置和面積大小,然后按手印。”
合同簽得差不多了,約定這一季油菜收完之后,動工建大棚之前付第一年的租金。
隨后王建安招呼著在集體豬場養豬的社員留了下來。
“各位,地的事,謝謝大家支持。還有件事,昨天李技術員的話,大家都聽到了。
這石棉瓦是必須要換的,我曉得大家現在養豬都還沒賺到錢,所以,我決定換瓦的費用,我私人出一半。”
“建安,這咋能讓你出,你的養豬場都沒在上面。”
“是啊,建安,養豬場的事,該大家一起出。”
張春城幾人反駁道。
也有部分人說道:“建安兒,夠意思。”
王建安提高了音量:“都別爭了,這事就這么定了。豬場是我極力推廣的,這錢也是我該出的。
另一半,就你們賣了豬自己出了。”
見狀張春城幾人也不好再多說什么。
倒是張玉清垮著臉,她一直都不明白兒子為什么這么做,那是他們的養豬場,又不關他的事,不換瓦得癌癥的是他們。
弄好承包合同,隔天又請張澤安寫了證明文件,王建安拿著所有材料來到信用社談增加貸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