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春江水暖鴨先知
- 年代:1987從種蘋果樹開始
- 番茄西梅湯
- 2091字
- 2025-07-21 17:00:10
八十年代的南方城市小攤販生意已經非常活躍,溫州的紐扣商,皮鞋,打火機等,廣州的服裝攤,電子手表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萬元戶。
“春江水暖鴨先知,人家南方那邊的人寧肯自己擺地攤,也不愿意進單位上班。”吳教授喋喋不休的說著自己這次下南方出差所見所聞所感受。
老李驚訝道:
“南方人天生就有做頭腦的生意,給咱北方人,寧愿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不愿意去擺攤。”
擺攤在老李看來那就不是個正當職業,哪有在國企單位上班穩當,月月都有錢發,旱澇保收。
吳教授笑著搖搖頭,
“穩定的工作是穩定,但也窮的穩定,就像我,一個月工資還抵不上人家做生意一天的收入。”
老李聽了更是驚訝,
“吳教授,你可千萬不敢這么說,你這樣的大教授在我們農村人眼里是可望不可及的好工作。”
吳教授笑著擺擺手,
“我建議李平你有機會上南方走一走,多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這樣對你的眼界和以后種地的思路都有幫助。
對了,你地里的西瓜現在已經將近尾聲了,接下來你還打算套種嗎?如果套種的話,你打算套種什么?”
李平道:
“接下來我打算套種藥材。”
吳教授笑道:
“哦?說說你的想法?”
李平道:
“現在后西坡的果樹尚未封行,陽光較為充足。
所以在蘋果樹行間套種地黃、黃芩、菊花、黃芪、牛膝、板藍根、草決明、白術、柴胡等中藥材。
這些藥材喜歡光照充足的環境,1-3年就可以有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旁邊老李聽得一愣一愣的,他沒想到李平對于吳教授的問話張口就來,這些藥材他也僅僅只是聽說過卻沒種過,老李擔心李平在吳教授面前班門弄斧,趕緊道:
“老三,你還是聽聽人家吳教授怎么說,你說的這些未必見得就對。”
吳教授笑著擺手,徐徐道:
“李平說的沒錯,蘋果幼樹期陽光充足,種植一些喜光的中藥材非常合適。
如果蘋果樹冠長大,樹底下陽光比較少的時候,就適合種植一些喜陰的中藥材,像丹參、百合、天門冬這些中藥材都比較耐陰濕。
這些藥材在光照不足的環境下也能良好生長,與成齡蘋果樹形成互補,有利于果園生態系統的穩定。
此外,套種藥材的選擇還需考慮果園的土壤類型、灌溉條件以及當地的氣候特點。
例如,如果蘋果園位于旱地,可選擇耐旱的中藥材如柴胡、黃芩等;
如果果園灌溉條件良好,可選擇較喜濕的中藥材如元胡(需注意不耐寒)等。
同時,還要考慮當地市場需求和藥材價格波動,合理選擇套種藥材品種,以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見吳教授肯定了老三的話,老李心里早已經樂開了花,面上卻是不顯,一邊聽吳教授的話一邊認真的點頭,
“吳教授你說的對,我們家老三也是有了你的指點他才能夠比我這個當老子的還厲害的。
雖然我種莊稼的時間要比老三長,但是論經驗和頭腦卻遠遠沒法和老三比,更是和你這個大教授沒法比。”
吳教授笑道:
“但是你有一樣可以和我比,你什么時候想吃油潑面就能隨時吃到,我卻不行,出差在外頭一個多月,簡直快要把我饞瘋了。
在南方那邊找了多少家面館,吃起來味道卻壓根都不如一碗簡簡單單的油潑面。”
老李聽了簡直要開心壞了,麻溜的從小板凳上起身,
“我去廚房看看油潑面好了嗎?”
吳教授起身從墻上掛著的大蒜辮子上扯下來一頭蒜,坐回桌前,一邊剝著蒜一邊道:
“這次上南方那邊,人家農民自己種的菜,天天早上都拿到市場賣,還有自己養的雞下的雞蛋都舍不得吃,也拿到市場里賣,經濟效益很是可觀。”
李平道:
“咱們這邊現在雖然也開始慢慢有人擺攤了,但是人們整體的觀念還在以前,都生怕這個計劃自有經濟政策又有什么變動。”
吳教授點頭嘆道:
“前些年的日子把老百姓們整怕了啊,誰也不敢保證將來會是怎么樣的。”
就連吳教授自己現在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把不準南方城市現在這種自有開放的經濟能走多遠。
“油潑面來嘍,吳教授你這次來得巧,我正好發了一些黃豆芽,今天油潑面里加了黃豆芽吃起來更美。”老李端著一大碗面出來放在吳教授面前。
楊秀琴跟在后頭拿著飯勺子,飯勺子里已經燒熱的油冒著滾滾白眼,楊秀琴到了跟前就手將熱油往蒜末上一澆。
滋啦~
“嘿~絕了,就是這個味。”吳教授忍不住吸著鼻子豎起大拇指。
白色的面,紅色的辣椒油,黃色的豆芽,翠綠的菜葉組合在一起,讓吳教授的眼睛再也不肯挪開,喉頭跟著一起滾動。
“這咥面還是蹲地上過癮。”吳教授將面拌勻,拿著剛才剝好的蒜粒,就手蹲在李家的石榴樹底下,突擼禿嚕迫不及待的大口嗦著面。
老李開心道:
“老三說家里糧食不太夠吃,剩下的十幾畝西瓜特意在周邊村子換成了糧食,家里麥囤的糧食現在幾乎都滿了,吳教授你以后想吃油潑面過來就是。”
吳教授連連點頭,
“李平,你這個主意好,用瓜換糧,糧食存放得當很久都不會壞,手里有糧,心里不慌,你生下來的時候那三年自然災害已經過去了。
我和你爸媽他們都經歷過那三年,那可真是青黃不接,地里的草,樹上的皮,都被餓肚子的人們吃的一干二凈,那會能有一袋二合面,能換回一個媳婦來。”
老李嘆了口氣,
“那三年過得到現在我都忘不了,家里是一點糧食都沒了,生產隊的糧食還要留著當種子,餓極了的人們趁著半夜起來跑去生產隊偷糧食吃,要不是看在同村人的份上,早被把槍守著的民兵們突突了。”
楊秀琴道:
“我娘家本家有一個侄兒媳婦就是那三年靠著半袋子小米換回來的,到現在人們開玩笑的時候還會叫她是半袋小米。
那會的半袋子小米,可真是拿金子都不一定換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