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我叫武大郎,不是你想的那個
- 酷僅丹騰
- 1702字
- 2025-06-07 09:55:31
我發誓,我原本沒想靠哼歌掙錢的。
那天晚上我窩在租來的小屋里,窗外下著小雨,我拿著金幣卡發呆。
腦子里一直在轉:
“系統只讓我搞商業模式,但我自己帶了首歌回來,就掙了系統五次任務都賺不到的錢。那如果……我每次都帶點地球的文化產品回來呢?”
我的眼睛越來越亮。
我這才意識到,系統發任務,它確實指明了條路——但它從來沒說“只能走這條”。
第二天一早我就開始整理這次穿越的收獲。
先是電子商務體系。我搞清楚了電商分三大核心:流量、供應鏈、履約。主流模式:平臺型(淘寶)、品牌型(小紅書)、社交型(拼多多)、直播型(抖音)。還有獨立站那套,純靠內容堆沉淀。
物流這邊也不簡單。前端倉配一體,中端分撥系統,末端騎手履約。菜鳥那套全國24小時到貨的系統簡直瘋了——但這不正適合我們亞海星那種城市群大、交通碎片化的局面嗎?
我一個人整理著資料,越寫越激動。全是地球人干過的事,全是亞海星還沒開始的市場空白。
我突然明白了:這不是參考,這是預知。
而文化內容,就更狠了。
一首歌五千金幣,那是隨口哼的。那我要是帶一整張專輯呢?
我試著往下想——
帶劇本回來,賣給影視公司?
帶綜藝形式,給平臺開會?
帶漫畫設定,變成文創潮玩?
帶演講內容,搞培訓機構?
甚至帶點高端的舞臺劇、沉浸式戲劇體驗,連劇院都能吃下。
亞海星的娛樂行業,才剛起步。人們愛看熱鬧、渴望新鮮感,但創作者少,原創內容稀缺,平臺還在亂搞抄襲,沒人知道“敘事結構”“世界觀”“視覺語言”這些詞怎么用。
而我,只要從地球抄點內容帶回去,就是天降靈感、創意天才、時代領跑者。
接下來幾天,我開始著手準備下次穿越。
首先是系統任務。
它彈出來一個新界面:
任務名稱:【B2B與產業互聯網模式采集】
目標:整理地球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商業模型。
附注:本次采集需覆蓋至少五類行業,三種運營方式。完成后獎勵經驗值1500。
我皺眉。這個比上次復雜,但還在我的認知范圍內。地球的B2B互聯網,其實也是電商的延伸,比如SaaS訂貨平臺、供應鏈金融、行業ERP,甚至農產品直采平臺、垂直B2B平臺這種。
我心里有底了。
但真正讓我激動的是“非系統任務”。
我把它叫“自定義挖寶”——這個世界不限制我,只要我眼睛夠毒,膽子夠大。
我列了一張表:
文化內容|來源|地球用途|亞海星空缺點|可搬運形式|
歌曲|抖音、網易云|流量導入、情緒共鳴|音樂審美斷層|原唱搬運+翻譯詞
劇本|豆瓣、影視學院|劇情結構|原創編劇少|改編+原創署名
漫畫設定|漫畫網站、lofter| IP孵化|視覺風格單一|設定轉繪本
演講| TED、b站up主|成功學、職場、人文哲學|沒有內容體系|轉為課程內容
培訓講義|付費課程平臺|體系化培訓|教學混亂|課程產品
我每一個都標了三個字:可掙錢。
穿越前,我特地跑去地球圖書館申請了臨時身份卡,換了張手機卡,注冊了幾個視頻平臺賬號。
這一次,我要認真搞內容了。
我連出門吃飯都帶著耳機,生怕錯過一首好歌。
每次聽見那種“副歌一響全場起立”的旋律,我就立刻記下來。詞也背,旋律也記。我甚至學了點編曲軟件,打算回亞海星自己做demo。
我還蹲在街頭聽地下樂隊排練,跟他們混熟了之后就套話:“你這歌,在哪兒發?”
他們說沒錢發平臺。我心里一陣竊喜:那不正適合我拿走嗎?
這不是偷。是文化遷移。
我蹲在咖啡館,看著一群短視頻團隊策劃文案,幾個小劇場劇本就在那里討論。我假裝在看手機,實際上悄悄記在系統便簽里。
我越觀察,越覺得地球文化的豐富程度簡直瘋狂。
而我們亞海星的文化,連二十年前地球的水準都達不到。無論內容密度、生產流程、變現模型、傳播機制……都差好幾個維度。
我心里只剩一句話:這是金礦。
再過三天,我就要回去了。
我已經打包好了三份內容資料:
一個B2B模式的行業研究PPT。
一份獨立音樂人的Demo合集(帶歌詞翻譯、風格注釋)。
一套“情緒價值課程”的演講提綱,模仿地球培訓課風格寫的。
我知道這次回去,除了完成任務領經驗值,我還要嘗試一件更重要的事:
——向這個世界證明,文化也能變現,知識也能掙錢。
而我,將成為那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望著穿越機艙門緩緩關閉的那一刻,腦海里突然蹦出一句歌詞:
“這世界多瘋狂,誰還記得你理想。”
我咧嘴笑了。
不久之后,我會讓他們都知道一個名字——武大朗。
是把地球的東西,全都搬到亞海星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