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孩小病不用慌
- 馬小麗 周海娟 李春雪
- 1429字
- 2025-06-06 17:52:20
5 寶寶不停流口水,喝補脾粥好得快
癥狀:小兒流涎癥(脾虛型),唾液不自覺地從口內溢出。
偏方:取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一并研為細末備用;將大米煮成薄粥,待粥將熟時,調入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趁熱服食。每日早晚2次,連用5天。
“十個娃娃十個流”,流口水似乎在小寶寶中很常見。在6個月到3歲期間,流口水是正常現象。如果寶寶牙長齊了,還不時“垂涎三尺”,那就得當心了。
曾女士的寶寶從五個半月時開始流口水,3歲多了都沒停,每天衣服胸口前都濕了一片,晚上睡覺也流口水,總是濕枕頭。看過很多醫生,身體的各方面檢查均為正常,但是口水就是不斷。后來,曾女士聽人說中醫對這個有辦法,就來找我看病。
寶寶流口水的現象,古代醫家稱之為“滯頤”,是指唾液不自覺地從口內溢出來,多見于6個月到3歲的寶寶。新生嬰兒由于唾液分泌量少,很少會流口水,等6個月大時開始長牙齒,牙床癢刺激唾液分泌,但這個時候他們口腔較淺,不懂得通過吞咽來調節,口水就會不斷流出來,這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大部分孩子在2歲之前能逐漸有效地控制吞咽動作,停止流口水。
那么,孩子兩三歲后還流口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這很可能是孩子口腔內患有炎癥,鵝口瘡、口腔潰瘍、牙周炎、咽炎等,都可能會刺激口腔腺體分泌,導致口水多。另外,一些重大疾病也會導致孩子流口水,比如面部神經麻痹、智障等,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寶寶流口水是脾虛,需要熬點補脾粥來調理
我見曾女士的小孩流的口水清稀,沒有什么異味,又掰開孩子的嘴瞧了瞧,口腔也沒有異常。聽說這孩子食欲不好,大便軟稀,再加上面診把脈,我基本就清楚了病因。
中醫認為,小孩流口水是脾胃濕熱或脾胃虛弱,不能攝納津液所致。脾胃濕熱的孩子流的口水黏稠,口氣重,舌紅苔黃,指紋色紫,還有食欲不振、腹脹、大便秘結、小便黃赤等癥狀,治療時宜清熱祛濕。脾氣虛的孩子則食欲不佳,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曾女士的孩子就屬于這種情況。按照中醫的理論,脾虛的人面部肌肉容易松弛,加上口腔內腺體分泌物多,睡覺時不能自主咽口水,口水很自然就流出來。
我告訴曾女士,脾虛主要與飲食不節制有關。孩子三餐無規律,暴飲暴食,或過量吃甜食、生冷油膩的食物,都會導致脾虛。曾女士連連點頭,說這孩子平時是老人帶,確實不太規律,甜食也吃得多,以后真得注意了。
對于脾虛的孩子,補脾益氣才是治療的根本,于是我給曾女士推薦了一個偏方:取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一并研為細末備用;將大米煮成稀薄粥,待粥將熟時,調入藥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湯調藥粉3~5克稍煮,趁熱服食。每日早晚2次,連用5天。
中醫認為,益智仁可溫補固攝,溫脾、止瀉、攝唾,暖腎、固精、縮尿;茯苓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F代研究發現,益智仁含揮發油、益智仁酮、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多種氨基酸、脂肪酸等,益智仁煎劑具有健胃、抗利尿、減少唾液分泌的作用;而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松弛消化道平滑肌,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等功效。兩者合用,對脾虛造成的小兒流涎癥有很好的療效。
我囑咐曾女士,平時可給小孩吃健脾食物,如芡實、山藥、薏米、蓮子、大棗、栗子、胡蘿卜、香菇、扁豆等,只要不過量,慢慢就能把脾胃給調過來。曾女士的寶寶按我的方子服用了一個療程,口水量逐漸減少。之后曾女士繼續給寶寶調養,1個月后就徹底止住了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