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解決之法
- 晉末:從兩腳羊到人皇
- 無言不信
- 2036字
- 2025-07-16 12:02:13
“使君?”張玄見謝玄狀態有異,失聲驚呼。
謝玄擺了擺手,長吁一口氣道:“近日確是勞倦過度,加之朝廷諸事煩擾,一時氣急攻心……無礙,稍歇片刻便好……”
張玄見狀,心中愧怍更甚。
此番北伐,千鈞重擔盡壓于謝玄一身。自己身為軍中司馬,首席謀臣之一,卻未能為主分憂,實在慚愧。
“若羅先生在彭城,使君或可稍減重負?”
念及此處,張玄試探道:“若實在難支,使君不妨將羅先生召回。以先生之才,定能為使君分擔北伐機要?!?
謝玄搖頭道:“不必。劉將軍素來少服于人,前番來信,亦對先生贊譽有加,足見其才已令劉將軍心折。此刻召先生至彭城,于大局無益,反不利于封鎖黃河水道、圍剿慕容垂之策。且先生坐鎮洛陽,身負重責,何必徒增其煩擾?!?
張玄見謝玄眉頭深鎖,那素來俊朗的面容竟平添幾道細紋,暗恨己身才疏,一咬牙,悄然轉身,將謝玄所遇諸般難題悉數寫下,遣人飛送洛陽。
洛陽的羅仲夏,確如謝玄所言,重任在肩。
尤其當他選擇避開城中鄉紳,廣開自薦之門后,事務更是陡增。
難處并非無人應募,而是應募者如過江之鯽。
此景與苻堅的治國之策息息相關。
略陽苻氏浸染漢文化已久,苻堅崇尚華夏文明,立國之初便力推漢化,尊孔崇儒,廢胡漢分制之舊習,改行胡漢一體,舉國推行漢風。
不同于東晉門閥壟斷知識,苻堅打破門第之限,禮賢下士,不拘一格擢拔寒門,如漢人王猛、羌人姚萇,皆受重用。
尤其是王猛,文能安邦,武可定國,直接為苻秦統一了大半天下。
為興教化,苻堅大興官學:長安太學重建,生徒逾萬,研習五經、律令、算學;又令各州郡廣設學宮,選拔氐漢貴族子弟及寒門俊才入學,更設小學啟蒙童蒙,開華夏古代官辦小學之先河。
苻堅還特頒旨意:“官無貴賤,人無賢愚,皆可入學?!?
此等氣魄,足以令偏安江左的司馬朝廷與諸多高門汗顏。
縱使羅仲夏,此刻也不免對關中苦戰的苻堅,平添幾分敬意。
苻堅雖是五胡之一,但他胸襟氣魄確實世所罕見。
然因技術所限、語言壁壘及戰亂頻仍,論及文化普及,關中終不及江南。
但洛陽因地利之便,官學之興幾乎與長安同步。眾多寒門子弟得以入學識文,此地接受教育的寒門子弟高于江南絕大多少城鎮。
只是苻堅取才的方式還是漢魏時期的推舉制度,這種推舉制,無可避免的行程大族之間相互推薦,令得不少寒門縱然在官塾習得文化知識,也會出現報效無門的情況。
羅仲夏此番開自薦先河,無數身具才學的寒門士子紛至沓來,欲搏一個前程。
羅仲夏則逐一審查考校,遴選可用之才,填補洛陽各處空缺。
蕭何、諸葛亮、王猛那般的大才雖未得遇,但精干于實務的基層官吏卻著實不少。
羅仲夏來者不拒,但凡有一技之長,盡數接納,再于實踐中甄別其品性操守。
他深知此事緊要:攤子越大,越難掌控。唯有趁規模尚小,親自挖掘、培養一批可靠干吏,方能奠定堅實根基。
故而羅仲夏將絕大部分心力傾注于識人、育人之上,募兵之事全權托付劉二虎、李慶、陳定,練兵之責則交由徐浩、梁文、齊安以及孫處。
孫處乃羅仲夏向高衡所借。按常理,糧隊抵達后便應返還。羅仲夏為挽留此人,在糧運功成論賞之時,著意大加褒揚高衡識大體、顧大局,更請謝玄予以重賞,并私下贈予高衡軍馬三十匹。
高衡既得謝玄嘉許,又獲厚禮,喜不自勝,爽快應允。
羅仲夏亦不將孫處視作外人,委以練兵之任。
孫處亦樂得效力。
“羅帥,彭城來信!”
羅仲夏心頭一喜:此時彭城來信,莫非是論功行賞?
不知這洛陽城是否劃歸自己治下……
他滿懷期待接過信箋,目光掃過信封落款:卻是“張玄”二字。壓下心頭疑惑,他先命人安置信使歇息,隨即緩緩拆信,凝神細讀。
信中,張玄詳述了謝玄所面臨的困境。
羅仲夏讀罷,得知謝玄竟如此為自己考量,心中不由一熱。
他羅仲夏能有今日,全賴謝道韞、謝玄二人提攜。
他萬沒想到,謝玄竟為自己思慮至此……
至于建康方面的掣肘刁難,羅仲夏雖也憤懣,卻并不意外。以司馬朝廷一貫的秉性,見北伐已到關鍵時候,不從中作梗才是怪事。
他繼續看下去,信末道出了張玄對謝玄身體的深切憂慮:
“使君為朝廷社稷,殫精竭慮,而朝廷竟不能體恤,處處掣肘。使君憂心如焚,寢食難安,長此以往,恐玉體有恙!”
“可恨!”
羅仲夏將信重重拍在案幾之上。謝玄年近四十,正當盛年!
張玄既出此言,絕非無的放矢。可見北伐重壓疊加后方掣肘,已令謝玄心力交瘁,身體亮起警訊,想著歷史上謝玄英年早逝,多半是因此之固。
張玄方致信求助,也是盼他能有化解之策。
化解之策?
如何化解?
羅仲夏搓著手,神色漸凝:面對此等困局,他確有一法,可以一勞永逸。
晉室作妖,那便釜底抽薪,繞開一切,解決作妖之人!
羅仲夏并非亂出主意,這事在東晉常見。
昔日王敦首開權臣廢立之端,庾氏繼而專權,庾冰更拒立成帝幼子,強立其弟康帝司馬岳,使權臣得以左右皇位傳承。至于桓溫,三度廢立天子,視司馬氏如玩物。
東晉朝廷今日之不安分,根子在皇帝司馬曜欲收權親政。
若能廢黜司馬曜,再斬下司馬道子、王國寶這等作祟者的頭顱,一切難題自當迎刃而解。
以謝氏現在的實力威勢,更甚昔年桓溫。
桓溫能干之事,謝氏為何干不得?
此為上策,也是唯一可行之策。
只是謝安那邊必然不許,但逼他一逼,讓他強硬一些,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