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傳旨入宮,黃老頭的身份要暴露了?
- 大明:開局小縣令,紅溫朱元璋
- 南國的紅豆
- 2088字
- 2025-06-05 09:57:39
不但皇親勛貴,就連一眾文官都對王玉平的話很是不滿。
吏部尚書鐘文瞪著王玉平,怒道:“王大人,你可知自己在說什么?!”
戶部尚書張彥也道:“臣也彈劾應天府尹王玉平包庇下屬,于御前胡言亂語之罪!”
其他人雖然沒說話,但顯然也對王玉平剛才的話不以為意。
但熟悉王玉平的官員們卻很奇怪。
這老頭出了名的滑頭。
還從來沒見他替哪個下屬辯解過。
今天還真是開天辟地頭一遭。
那個年輕的縣令陳安到底給了這老頭什么好處,竟然讓他不惜編出謊話也要力保。
王玉平臉上卻沒有半分慌亂,仍舊把奏折高舉過頂。
只有看過奏折內容的他才知道這奏折的重要性。
今日他來上早朝時,門房把這奏折交給了他,他知道是陳安遞上來的,本來不想多管閑事。
在他眼里陳安昨天的行為雖然威風,也為文官出了口惡氣。
但一定會受到勛貴和皇親的猛烈反擊。
自己也不過是個三品的應天府尹,自保都有些捉襟見肘,哪里還有閑心管別人。
有句老話說得好,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自己一定是上輩子造孽太多,才當了應天府尹這么個官。
應天乃是大明京城,達官貴人多如牛毛。
隨便一個都是自己招惹不起的存在。
一不小心惹到這些人,輕則罷官,重則沒命。
自己上一任和上上任的應天府尹,下場可都不怎么好。
王玉平在應天府尹的任上小心翼翼,每天都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自己就小命不保了。
陳安做的那些事他覺得舒暢,但卻絕不會沾上半分關系,所以他本不想管那奏折。
可打開一看,其中的內容卻令他震驚不已。
讀完整本奏折后,更是讓他陷入狂喜之中。
他明白,一件滔天的功勞已經砸在了自己頭上。
此時,端坐在階上的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反應過來。
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彼此的眼神中看出了答案。
牛痘。
父子兩人早就知道陳安在研究天花的抵御方法。
江寧縣外的峽谷中就藏著一批曾經感染過天花的病患。
在陳安的江寧縣未來三年發展那本冊子里,也寫著牛痘等詞。
但因為陳安沒有主動上奏,他們也就裝作不知道這事。
現在聽到王玉平上奏,他們也明白了過來。
難怪那個小混蛋昨天會那么放飛自我,原來早就有了對應策略啊。
把這法子上奏朝廷。
別說他當眾念反詩,就是當眾砍了一個王爺,朱元璋也得把這事給忍下來。
頂多秋后算賬,絕不會當場處置。
原因也簡單。
因為陳安若是真掌握了消除天花的方法,那就等同于救了無數百姓的姓名。
那是要被萬人敬仰,受萬民供奉的。
所以念反詩,打勛貴,又算什么事?
朱元璋并未理會那些彈劾的聲音,而且馬上道:“趕緊給咱呈上來!”
一名太監聞言,立馬小跑過去,把王玉平高舉過頂的奏折拿了,便往回跑去。
雖然還未看到奏折的內容,但朱元璋父子卻已經知道陳安所言非虛。
一個是沒人敢拿這事開玩笑。
再一個則是他們清楚陳安早就有相關的研究。
他們現在好奇的是,所謂的消除天花的方法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小太監把奏折呈上后,朱元璋便一把拿了過來。
短短一盞茶的功夫,他就把奏折給看完了一遍,表情也帶上了一絲了然。
朱元璋長出一口氣,然后把奏折遞給眼巴巴等著的朱標。
接著看向還在殿內跪著王玉平,語氣變得前所未有的和氣,道:“王愛卿,快快起來……”
聽到朱元璋的聲音,一眾官員們都吃了一驚。
難不成王玉平說的是真的?
那個年輕的江寧縣令真的有能消除天花的法子?
大殿內再次變得寂靜下來。
每個官員都好奇奏折中到底寫了什么,竟然能讓朱元璋的態度發生這么大的轉折。
勛貴們更是暗道一聲壞事。
若是陳安真的掌握了那種法子,那他們今日對陳安的彈劾非但不會起作用,反而還會惹火上身。
“王愛卿看過奏折的內容么?”朱元璋問道。
王玉平拱手回道:“回陛下,臣看過。”
朱元璋微微頷首,道:“既如此,你便給其他人說一說奏折里寫了什么吧。”
“是,陛下。”王玉平點頭,接著道,“據江寧縣令陳安在奏折里寫的,洪武十四年揚州府爆發天花之后,他曾與一名郎中去了感染的村子,與那些病患同住許久……”
與朱元璋父子的猜測一樣,陳安說的消除天花的法子,便是種牛痘。
不過種牛痘卻只能預防天花,而不能治愈。
但即便如此,這也是一件莫大的功德。
而且陳安在奏折里寫的內容十分詳細,每一次種牛痘的相關事宜都寫的事無巨細,非常有說服性。
但他并未把功勞都按在自己身上,而是突出了張郎中等人的關鍵。
倒也不是他自謙。
而是陳安只提出了種牛痘的理論和方法,具體的實踐和操作是峽谷里那些病患,和主動進入峽谷的張郎中做出來的。
這些人功勞可比陳安大多了。
他在奏折里著重提到了這些人的功勞,這也讓看了奏折的人對他好感更甚。
這可是樁能封爵位的功勞啊,陳安就這么給分了,人品會差么?
因此等到王玉平把奏折的內容原原本本說完之后,朱元璋的臉上也露出幾分笑意。
看著殿內的一眾官員,道:“各位有什么想說的么?”
殿內官員們互相看了看,沒人說話,但徐達卻站了出來。
向朱元璋拱手行禮后,說道:“陛下,此事干系重大,臣覺得還是火速下旨命陳安入宮,讓他方面把此事解釋清楚之后再行商議。”
吏部尚書鐘文也道:“魏國公所言極是,臣附議。”
一眾文官也紛紛道:“臣等附議。”
勛貴和武官們雖然極不情愿,但卻也無可奈何。
現在他們只希望自己那些子侄們做的別太過火,以至于讓事態無法收場。
一個個也都站了出來,說道:“臣等附議。”
朱元璋聞言笑道:“好,傳咱的旨意,令江寧縣令陳安馬上入宮,解釋如何消除天花方法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