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應天府各縣比試一場,誰贏聽誰的
- 大明:開局小縣令,紅溫朱元璋
- 南國的紅豆
- 2067字
- 2025-07-15 11:19:42
但有幾種官不好當。
比如轄區有大家族的,權利得被分走一大塊。
再比如和上級衙門同城的,像縣衙和知府衙門擠一塊,天天被騎在頭上。不過最慘的還得是京官。
那叫一個憋屈。
地方官的福利沒撈著,京官的痛苦全嘗了個遍。
每天天不亮就得爬起來上早朝,想在京城耍威風?做夢呢!京城最不缺的就是權貴,隨便扔塊磚頭都能砸到幾個當官的,剩下的可能還是哪個大佬的七大姑八大姨。
各方勢力盤根錯節,能安安穩穩領俸祿就謝天謝地了,還想當土皇帝?
好在鄧銓雖然是應天府府尹,但卻也是有背景的人,即便他胡來,朱元璋也不會輕易拿他開刀。
不過,通政使司右通政張啟明就沒那么好運了。
他沒背景,全靠自己奮斗到四品,放別的地方能去省城當按察使,跺跺腳當地都得顫三顫。
但在京城,四品官啥也不是。
全國大官都扎堆在這兒呢!
他不僅比不上那些大佬,連手下都管不住,誰讓人家后臺比他硬呢?
就說今天吧,應天府突然冒出幾百張煽動性大字報,鬧得全城人心惶惶。
錦衣衛已經上報給皇帝和太子了,還有巡城御史彈劾知府衙門。
張啟明一邊讓人全城搜大字報,一邊聯合五城兵馬司抓人,后來發現這事跟應天府與江寧縣有關,不得不把陳安和鄧銓這兩位大神請來喝茶。
張啟明看著眼前這倆,心里直犯愁。
自個兒上輩子究竟是刨了誰的祖墳,才攤上了這么個破事啊?
陳安跟沒事人似的,端著茶杯慢悠悠地喝茶。
倒是鄧銓有點慌,主動搭了話。
“大人叫我來,是有啥事啊?”
張啟明揉著發脹的太陽穴。
“你就別裝了,這事都鬧翻天了,誰不知道?”
鄧銓當即開始了表演。
“大人說的是大字報吧?我也正發愁呢,我雖不知道是誰干的,但我知道這人為啥這么干……”
張啟明聞言挑了挑眉,目光從慢悠悠喝茶的陳安臉上掠過,轉頭朝鄧銓故作疑惑地問道。
“怪了,這些亂黨何故要四處張貼這種煽風點火的告示?”
鄧銓答道。
“是為了救人!”
“昨天江寧縣的人突然跑到我們應天府來抓人,大概是有人看不下去了,這才貼了大字報!”
陳安放下茶杯冷笑道。
“鄧大人真是官場老油條,顛倒黑白、倒打一耙的話都能臉不紅心不跳地說出來?”
鄧銓怒了,幾乎是吼出來的。
“陳安你別血口噴人!”
“江寧縣到應天府抓人就是欺負人!弘覺寺那事你就仗著圣上的寵信胡來,現在又來我應天府抓人,你眼里還有沒有我這個應天府府尹?不知情的,還以為你坐的是本官的位置呢!”
張啟明自是也知道這些事的。
陳安之前沒打招呼就查封了弘覺寺,搶了人家千年家底還把佛像給斬首示眾了,那弘覺寺可是歸應天府管轄的!
這次越界抓人更是犯了官場大忌,鄧銓生氣確實有理由。
但張啟明可不敢得罪陳安這個傳說中的陛下的親兒子,于是趕緊打起了圓場。
“陳安雖然急了點,但發心總歸是好的,眼看手下被襲擊,他能不管嗎?”
鄧銓還想辯解,張啟明卻打斷了他。
“這事蹊蹺,襲擊胥吏可不是小事,現在又鬧得這么大,你這個應天府要是不牽頭辦,那就由我來查個清楚。”
鄧銓一聽樂了。
“大人英明!”
陳安卻冷笑道。
“不用勞煩大人,我十天內就能查清,還要把幕后主使揪出來!”
“今天敢襲擊稅吏,明天就敢謀朝篡位,不揪出來就是朝廷的禍害!”
鄧銓嚇得一哆嗦,指著陳安想說啥又憋回去了。
陳安瞥他一眼。
“我說你了嗎?不做虧心事怕啥?”
張啟明趕緊打圓場。
“就是幾個刁民嫌商稅高,哪有那么嚴重?陳大人真不把人交給我?”
陳安解釋道。
“不是不交,現在大字報鬧成這樣,江寧縣百姓都喊著要給應天府點顏色瞧瞧,我要是放了人,那就是認了慫,百姓們可不會答應啊!”
張啟明表面點頭,心里卻直吐槽。
凈扯犢子!
這案子本該由應天府來主辦,要不是這鄧銓涉了案,也不該由通政使司來摻和。
他知道陳安就是不想交,但胳膊擰不過大腿,他也只能耐著性子微笑,等著這小祖宗說出真實目的。
“您二位都跟犟驢似的誰也不讓誰,我這也難辦啊!”
張啟明端起茶杯抿了口茶,慢悠悠地說。
“可現在這事鬧得滿城風雨,就算您二位想退讓,也沒法跟縣里的百姓士紳交代不是?”
這話聽著像廢話,卻也有點道理。
陳安倒不在乎,江寧縣被他治理得鐵板一塊,百姓都擁護他,掀不起啥風浪。
可應天府就不一樣了,鄧銓本來想裹挾民意攪局,現在民意卻有點失控,搞不好他得被自己點的火反噬。
鄧銓皺著眉問。
“那依大人看,這事該咋整?”
張啟明煞有介事地說道。
“既然僵持不下,那就按老方法辦吧?”
“老方法?”
鄧銓怔愣片刻后,眉頭隨即便舒展開來,看張啟明的眼神也變得親熱了些,跟見了自家人似的。
陳安好奇地問道。
“啥老方法?”
張啟明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可算把這尊佛的話給引出來了。
他解釋道。
“自開國以來,應天府各縣抬頭不見低頭見,難免磕磕碰碰,遇到官府不好判或者調解不了的糾紛,雙方就商量著比試一場,輸方得答應贏方的要求。”
陳安蹙眉。
“我在江寧縣當了一年多的縣令,咋從沒聽說過?”
張啟明解釋道。
“連我也就只是聽說過而已。”
“本朝定都應天府,管控嚴,不像元朝吏治腐敗、地方失控,這老方法都十幾年沒用了,可這次情況特殊,應天府和江寧的百姓都快打起來了,朝廷要是硬介入,又怕適得其反。”
“所以我今早奏請了用元朝舊例處理此事,圣上和太子都同意了。”
陳安明白了。
元朝對地方管控松,各地跟割據似的,官府解決不了糾紛,就冒出了這種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