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李文忠到江寧,靠右行駛
書名: 大明:開局小縣令,紅溫朱元璋作者名: 南國的紅豆本章字數: 2158字更新時間: 2025-06-30 11:20:22
錢多福答得跟姚廣孝的問題不沾邊,可這正是姚廣孝想聽的。
他要的不是錢多福多聰明、多能干,而是絕對忠誠。
畢竟他跟著的這人現在看著沒啥大志向,可人很多時候是被形勢推著走的。
就說當今圣上,當年要能吃飽飯,會去當和尚嗎?
當和尚后要是天下太平,說不定就當個普通和尚了。
可元末天下亂糟糟的,造反的人越來越多,就算是出家人,朱元璋也不得安生。
朱元璋是被形勢推著造反的。
湯和邀他加入義軍,他起初拒絕了,最后被朝廷察覺后,他才被迫起的兵。
姚廣孝拜了道士席應真,學習了陰陽術數,得知大明二十多年后將因皇室內亂生變,便認定了這是實現抱負的機會。
他暗中觀察了朱元璋諸子十來年,朱標雖然是個賢君卻面色老衰,況且朱標班底穩固,自己怕是入不了朱標的眼。
朱棣有能力,但是只是四皇子,在朱標在世時難有機會,所以他將朱棣列為了備選。
直到姚廣孝從老友處得知了陳安的身份,才將陳安也納入考量。
此前,他只當陳安是個普通書生,可陳安中進士后就像是變了個人,不僅心眼多能隱忍,做事也心狠手辣,連姚廣孝都暗暗心驚。
但更讓他驚訝的是,陳安治縣的確有一套。
他推行的新政策,幾個月就讓江寧縣變得富庶熱鬧了起來。
關鍵是,他還特別維護老百姓。
這樣既有手段又有本事,還心懷仁義的人,不正是能成就大事的明主嗎?
錢多福早就瞧出了這慈眉善目的和尚精明得很。
他清楚自己沒別人機靈,所以在姚廣孝跟前,他只能靠表忠心出頭。
他不光說自己會賣命,還拉上張大力、李二蛋一起表決心。
畢竟姚廣孝才當了十幾天幕僚,陳安就把雜事全交給了他,連劉師爺都沒這個權柄。
毫無疑問,以后姚廣孝就是縣衙的二當家,跟他表忠心就是給陳安辦事。
而且陳安不愛聽肉麻話,姚廣孝卻吃這一套。
姚廣孝聽完,滿意地點了點頭。
“話糙理不糙,當差就得講忠心,空有本事不知感恩,那就活該被埋沒。”
錢多福挺直腰板聽著。
姚廣孝接著又說。
“大人弄報紙,就是要爭話語權,你看江寧縣被管得多嚴實就知道,他這是想給大明換個活法,既然跟了他,就得一條道走到黑,但這條路肯定不好走,幾乎是跟全天下有權有勢的人對著干,隨時都有可能掉腦袋。”
說這話時,他眼里反倒閃著光,好像掉腦袋的不是他似的。
這大和尚的想法就是跟別人不一樣,誰不知道在太平年月鼓搗人造反是找死的事,他偏樂意干。
錢多福點頭說。
“大人做事是有點沖,但不管干啥,都是為了老百姓,就沖這,只要大人不嫌棄,我這輩子就跟定他了。”
“既然這樣,有件事要你去做,要是露了餡會有風險,你愿意不?”
姚廣孝突然說道。
錢多福立馬站起來拱手說。
“大師您盡管吩咐,就是刀山火海我也去!”
……
圓月當空。
應天府城門緊閉,街道冷清,只有兵丁巡邏。
而距此三十里地的江寧縣,卻是另一番景象。
四座城門大開,人流不斷。
小販沿街吆喝,氣死風燈通明,整座城燈火閃爍。
官道上,李文忠騎馬而來,見城門口人頭攢動,不禁皺眉。
“這兒咋不執行夜禁?都亥時一刻了,咋還有這么多人進出城門?”
他身后的侍衛也摸不著頭腦,說。
“我去問問?”
“不必了,反正得進城找地方住。”
李文忠說著,夾了夾馬肚子往城門走去,可剛到門口就被守城的兵丁攔住了。
李文忠好奇地問。
“上差,咱是要交入城稅還是出示路引啊?”
兵丁態度挺好,擺擺手說。
“都不用,就是城里路窄人多,要不是有公事或者特殊情況,不能騎馬進城。”
李文忠聽了,翻身下馬牽著韁繩,又問。
“上差,為啥江寧縣都亥時了還不關城門啊?”
兵丁搖搖頭說。
“二十多天前,江寧縣也執行夜禁,后來副千戶大人下令,關城的時間往后推到子時,開城的時間提前到卯時,每天就關三個時辰,所以現在就這樣了。”
“至于為啥下這道命令,我就是個小兵,哪兒知道里頭的道道。”
李文忠若有所思,跟兵丁道謝后,便和侍衛進了城。
兩人牽著馬走進縣城,才發現這地方確實有不少稀奇之處。
能并排跑八輛馬車的大街全拿青石板鋪得溜平,看著干干凈凈的。
街道兩邊商鋪挨得密不透風,生意好得很。
關鍵都晚上八九點了,街上還是人來人往,熱鬧得跟趕早集似的。
“嘿,這兒比應天府還熱鬧呢!這江寧縣咋就這么繁華?”
侍衛忍不住嚷嚷起來。
巴掌大的縣城里,酒樓、茶館、錢莊啥都有,看得人眼睛都花了。
李文忠也暗暗心驚。
他南征北戰這些年,去過的地兒數都數不清,不論是南方的繁華地界,還是北方的邊關重鎮,都沒一個能比得上這小縣城的。
倆人跟劉姥姥進大觀園似的,牽著馬左看右看。
剛走到十字路口,便聽見有人扯著嗓子喊。
“來往的行人、車馬,統統靠右走嘞!”
李文忠和侍衛聽得一臉懵,但周圍人好像早就習慣了,過路口時都自覺靠右走。
雖說街上人擠人,還有各種車輛馬匹混在一起,卻沒出現推搡踩踏的情況,秩序規整得很。
“嘖嘖,還能這么管秩序?這江寧縣真是讓咱開了眼了。”
李文忠忍不住贊嘆。
倆人正想找家客棧落腳,李文忠就被街邊一家鋪子勾住了目光。
招牌上千鍛玄英四個大字格外醒目。
打仗哪能離得開好兵器和好鎧甲?
就這么一眼,他便不自覺地邁步朝鋪子走去。
雖說他已經好些年不過問軍中事務,但畢竟打了一輩子仗,對鐵器的事還是本能地在意。
可走近一看,這家鐵匠鋪透著股古怪。
沒有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也瞧不見燒得通紅的鐵爐,只見一排排貨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鐵器成品。
兩人剛到門口,一個店伙計就滿臉堆笑地迎了上來。
“二位客官,小店有啥能合您心意的?”
李文忠指著貨架上的鐵器,好奇地問。
“小哥兒,為啥你家只有打好的鐵器,卻不見鐵匠和鐵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