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開始了,官員集體奏請處置毒婦
- 大明:開局小縣令,紅溫朱元璋
- 南國的紅豆
- 2069字
- 2025-06-29 13:19:35
此時,又一個年輕官員說道。
“今天都察院的同僚要彈劾大理寺和刑部,說松江府同知曹文翰被害案拖了很久,兇犯沒受懲罰,都察院覺得他們辦案不利,故意拖延,我也打算湊個熱鬧,上書要求嚴懲兇犯,各位兄長一起嗎?”
幾個穿青袍的官員都紛紛點頭示意。
不光他們在聊這案子,除了武將,大半文官好像都達成了共識,一股暗流在悄悄涌動。
天越來越亮,皇城城門終于開了,數百名官員進了皇城,來到奉天殿外。
文武官員分得很清楚,按官職高低從殿內排到殿外。
隨著幾聲鞭響,一個宦官尖著嗓子喊。
“圣上駕到,百官跪迎。”
百官齊刷刷跪下,三呼萬歲。
接著太子朱標攙扶著朱元璋來到大殿中央,朱元璋掃視一圈,大手一揮。
“眾愛卿平身。”
然后坐在了龍椅上。
太子回到旁邊的座位,百官又叩了個頭謝恩,這才站起來。
太監接著喊。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一個文官站出來,這是每天的程序,大家都習慣了。
早朝其實就是走個形式,決定的都是些小事。
果然,這文官奏的事都不算大,朱元璋幾句話就打發了,又有幾個官員匯報了些事。
眼見著太陽出來,天全亮了。
要是平時,早朝就該結束了,可這個時候,有都察院的御史站了出來。
“圣上,臣有事啟奏。”
“說。”
朱元璋聲音不大,卻帶著威嚴。
御史清了清嗓子。
“臣要彈劾大理寺和刑部辦案不利,故意拖延,一個案情清楚的案子到現在還沒宣判,受害者尸骨未寒,兇犯卻還并未處置。”
朱元璋皺眉問。
“什么案子?”
“松江府同知曹文翰被害案,此案案發一月有余,人證物證皆全,可大理寺和刑部卻遲遲沒宣判結案。”
既然有人彈劾,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就得站出來解釋,可這時候太子朱標卻先站了起來。
“父皇,大理寺和刑部的奏疏已經遞上來了,是兒臣暫時扣下了沒批。”
朱元璋的眉頭皺得更緊了。
“為何?”
“曹文翰確實是被妻妾所害,但也因為他性格暴虐,大理寺和刑部對兇犯的懲處太重了,要判凌遲,所以兒臣扣下了,打算稟告父皇后,再做定論。”
朱元璋有些怒了。
就因為殺了個暴虐的官員,就要千刀萬剮?
可還沒等朱元璋開口,刑部尚書就站了出來。
“夫為婦綱是天理,兇犯沈知夏和其他妾室聯手謀害親夫,跟謀逆無異,唯有判凌遲才能以儆效尤!懇請圣上和太子殿下別同情兇犯,她們這是自作自受!”
……
要說陳安這輩子最絕的本事,那必須是當甩手掌柜。
這會兒公事房里,姚廣孝正對著陳安給的報紙章程抓耳撓腮。
他到現在都沒鬧明白,大人嘴里的報紙到底是個啥物件。
雖說老祖宗早整出了邸報這玩意兒,唐朝那會兒朝廷每月都給地方抄送朝政大事。
說白了,這就是攏住各地人心、防著地方搞分裂的手段。
可陳安要辦的報紙跟邸報壓根不是一回事。
除了登點時政新聞,居然還要塞話本、小曲兒、志怪小說?
這是啥操作啊?
再說了,真有人愿意花銅板買這玩意兒?
姚廣孝滿腦子問號,但畢竟是自家主公交代的頭一樁差事,即便覺得離譜,他也得硬著頭皮干。
得,先找印刷和造紙的去!
要說洪武年間的活字印刷和造紙術,技術早成熟了,就是讀書人瞧不上這行當。
可陳安這不走尋常路的主一來,江寧縣這倆產業直接就支棱了起來。
加上江寧縣本就是富庶地,百姓的識字率能有三成多。
好多老百姓送孩子去私塾,不求考取功名,只求能認識倆字。
再加上陳安大力推行義務教育,官辦學堂教材需求量大,為了省錢,便直接用了活字印刷配草紙。
活字印刷印出來的字方方正正的,沒書法有美感,但勝在便宜。
草紙質量差,毛筆一寫就暈墨點,但也勝在便宜。
得,就用這倆料辦報紙了!
姚廣孝麻溜兒的找了縣城里的刊印房和紙鋪,倆老板一聽是跟縣衙做生意,都屁顛屁顛的跟著回了衙門。
這邊,陳安還在后院瞇著眼,小口喝著豆漿呢!
幾十里外的應天府早朝剛散,卻出了件蹊蹺事。
一群年輕小官集體上書,要求把一個多月前殺夫的民婦沈知夏往死里整,狠的要凌遲,輕的也要五馬分尸、腰斬,反正就是不讓這婆娘好死。
一個民婦咋就惹得小半朝廷官員喊打喊殺?
還真是怪事一樁!
雖然發聲的都是些年輕小文官,可這么多人扎堆上書,也算是掀起了一股小風波。
但朱元璋和朱標都沒接茬,把奏疏全給扣下了。
勤政殿里,朱元璋換了身粗布衣裳,朱標瞅著他樂。
“爹,這是又想去江寧縣了?”
朱元璋擺了擺手。
“你徐伯伯過兩天就回燕京了,今兒約了老兄弟去郊外騎馬,要是沒喝多就去看看你娘,喝多了就直接回宮。”
“那兒子陪您一同去送送徐伯伯。”
朱標開口道。
朱元璋點了點頭,臨出門時,又問道。
“今兒早朝那事,你咋看?”
朱標知道說的是沈知夏那事,琢磨了下說。
“這么多官兒突然揪著個女人往死里整,還不是啥十惡不赦的罪,肯定有貓膩,我打算先扣著奏疏,看看他們究竟要搞啥名堂。”
朱元璋聽了直點頭,他就欣賞朱標這份沉穩。
別看朱標在讀書人眼里是儒雅的仁君典范,可人家沒被捧暈,辦事講究平衡術。
文官勢大了就抬武將勛貴壓一壓,武將橫了就用文官制衡,反正不能讓哪撥人擰成一股繩。
歷朝歷代黨爭不斷,看著消耗國力,其實就是帝王平衡術的套路。
日子一晃,十天就過去了。
江寧縣后衙里,朱元璋捧著份報紙看得入神,馬皇后一邊用紡紗機紡線,一邊念叨陳安。
“你徐伯伯去燕京駐守,也不知道啥時候回來,你咋不送送?”
陳安連忙喊冤。
“是他不讓送的,他走前一天,我不還擺了一大桌好酒好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