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馬皇后的疑惑,這縣令很像大哥
- 大明:開局小縣令,紅溫朱元璋
- 南國的紅豆
- 2087字
- 2025-06-25 11:20:31
松江府同知被殺一案,陳安好像前段時間在邸報上看到過。
內容寫的很簡單,只說了松江府同知的妻妾不守婦道,還十分惡毒,被自家夫君斥責后,便一同謀害了丈夫。
但聽這老頭子這么一說,這案子怕是另有隱情。
也是,要是真如邸報上所說,朝廷怕是早就將那些毒婦給處置了,還會留到現在?
肯定是另有內情,且到了讓當地百姓共憤的地步,朝廷才會有所忌憚,一直沒宣判。
可自己也不能只聽這老頭子的一家之言,就擅自插手啊!
于是陳安又問道。
“老丈介紹一下自己吧。”
“免貴姓沈,小女閨名知夏,這是小老兒的外孫,乳名福寶……”
沈老頭邊抹眼淚,邊介紹起了自己的家事。
陳安撫了撫案頭的驚堂木,目光沉沉望向堂下的老者。
“沈老先生口中這樁案子,本官也曾在邸報上見過,但所述內情似乎與您所言頗有出入。”
沈老頭聞言,臉上并無慍色,只化作一聲長嘆。
“大人可曾想過官官相護的道理?”
“若將實情公之于眾,讓天下百姓知曉朝堂之上竟有這等狼心狗肺之徒,那朝廷的臉面往哪兒擱?這些官老爺的體面如何保全?讀書人的風骨又該置于何地?”
這番話如重錘敲在陳安心上。
可不是么,有時候朱紅墻里的顏面,遠比草芥人命更被看重。
若真讓世人知道松江府同知這樣的卑劣行徑,那不是當眾摑了滿朝文武的臉?
“老先生所言雖有道理,但這案子事發松江府,況且令愛確有謀殺親夫的罪名在身,本官實難越俎代庖啊!”
陳安語氣里滿是無奈。
堂外百姓聽了這話,臉上的希冀也頓時黯淡了下去。
他們都清楚陳安的為人,這案子跨區干預本就犯了官場大忌,更何況人證物證俱在,殺人之事已是板上釘釘。
陳安望著檐角垂下的銅鈴。
縱有千般委屈,也不該動手取人性命啊!
更何況這還是在大明朝,罪名可遠比后世要沉重得多。
沈老頭突然跪倒在地,蒼老的聲音帶著哭腔。
“小人不敢奢求大人翻案,只聽聞大人素有青天之名,想求大人代為上奏朝廷,讓小人能見小女最后一面,全了這父女倫常。”
“若能讓她少受些苦楚,速速了斷,便是小人祖墳冒青煙了。”
說到動情處,渾濁的淚水順著皺紋溝壑滾滾而下。
看著哭得渾身顫抖的老人,再瞧瞧那抱著祖父大腿抽噎的孩童,陳安只覺心頭像被棉絮堵住般憋悶。
好好一個殷實人家,若不是招了那么個喪盡天良的女婿,此刻本該是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怎么會落得如此境地?
圍觀人群中傳來陣陣嘆息,可大家都明白,在這禮教大過天的世道,就算是包龍圖再世,也難改這鐵案。
畢竟謀殺親夫的罪名擺在那里,即便是有十張嘴,也難辯清白。
沈老頭似乎看穿了眾人的心思,抬起布滿淚痕的臉接著說。
“小人還有個不情之請,望大人能救救那些被牽連的妾室,她們本是苦命人,被那惡人強擄進府,終日打罵不斷,她們并非主犯,不該為小女的過錯陪葬啊!”
聽著老人句句為他人著想的話語,陳安不禁在心里感慨。
這世道真是好人磨難多。
他沉吟片刻才開口。
“老先生所言雖感人,但斷案需憑證據,你且先在縣衙安歇,待本官差人去松江府查探清楚,再從長計議。”
“只是令愛罪名已定,本官也只能盡力上奏,能否奏效,實難保證。”
沈老頭聽了這話,連連叩首致謝,陳安急忙讓書吏將他攙扶了起來。
“老先生快請起,本官最不喜歡這跪拜之禮,您這把年紀行此大禮,可真是要折煞本官了。”
等老人被攙扶至后院安置后,已經到了中午。
陳安大聲道。
“今日既然已經升了堂,各位也看了這許久的熱鬧,不如就將積壓的案子一并審了,若有冤情的,速去寫了狀紙呈上來,可別誤了時辰。”
堂外頓時喧鬧起來,有人笑著起哄。
“在縣令大人治下哪有冤情,不過是沒瞧夠熱鬧罷了!”
更有人大聲抱怨道。
“今日又被家里那婆娘欺負了,求打人做主啊!”
這話,頓時引得眾人哄笑不止。
陳安也不理會這些笑鬧,接過司吏遞來的狀紙仔細翻閱了起來。
而在一旁的涼棚下,馬皇后的目光始終看著陳安。
“真是像啊,和你那過世多年的舅爺簡直一模一樣!”
“上回在秦淮河畔遠遠看著就覺得面熟,今日才算想起來。”
說罷,又仔細端詳了許久,才輕輕搖了搖頭,似是仍在驚嘆這奇妙的緣分。
外甥多像舅?
這句鄉野俗語冷不丁撞進了馬皇后的腦海里,可轉念又覺得這想法荒誕不經。
自家兄長怎么會憑空冒出個外甥來?
便又匆匆將這想法拋到了腦后。
馬皇后自幼父母雙亡,與兄長相依為命。
兄長投奔郭子興后,她被收為養女。
卻不想兄長在一場戰役中殞命亂軍,生前并未娶妻,自然沒給馬家留后。
何況她并無姐妹,兄長斷無可能有外甥。
至于自己的孩子?
那就更不可能了!
她此生僅有五子二女。
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以及寧國公主和安慶公主。
皇子流落民間?
那不過是評書里的戲文罷了。
馬皇后自嘲地笑笑,只當是自己多心了。
可目光落回專注看狀子的陳安時,眼神卻漸漸癡迷,仿佛慈母望見久未歸家的游子那般。
采蓮聽得滿臉困惑。
只聽馬皇后又道。
“如果咱家稚兒能平安長大,如今也該與陳縣令一般年紀了。”
一想起自己那夭折的幼子,馬皇后心口驟然抽痛。
二十余年前,朱元璋還未登基。
吳政權遭陳友諒數十萬大軍逼攻應天府,張士誠亦派兵襲擾側翼。
朱元璋率主力對峙陳友諒,身懷六甲的馬皇后以吳王后的身份率留守兵力抵御張士誠。
連日奔波致她早產,生下的嬰兒早已沒了氣息。
為了穩住軍心,她咬牙將此事隱瞞了,把夭折的孩子交給了老太監處理,自己的身子也自此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