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都得罪佛門了,這金粉不刮下來不是浪費嗎
- 大明:開局小縣令,紅溫朱元璋
- 南國的紅豆
- 2097字
- 2025-06-24 15:19:41
這時候,朱元璋突然說。
“他說的可能是真的,咱也吃過,已經讓江寧縣的人試種了,過幾個月就知道能不能畝產百十石了。”
馬皇后和采蓮一聽,全都愣住了。
若說真有畝產百十石的莊稼,元末那陣子估計也不至于餓死那么多人。
想想看,地里要是真能產出這么多糧食,老百姓肚子填飽了,王朝更替的事說不定都能少幾回。
畢竟從古到今朝代變來變去,關鍵原因之一就是老百姓沒飯吃。
肚子一餓,再老實的人也能被逼急眼。
咱華夏人忍耐性那是出了名的強,只要家里還有口飯吃,能喘口氣,就愿意踏踏實實種地過日子。
可要是連最后一點活路都被斷了,那手里的鋤頭也能變成反抗的家伙。
真要有畝產百十石的作物,按咱老祖宗幾千年種地的經驗,早該把它當寶貝供起來了,咋會到現在才聽說呢?
馬皇后和采蓮一聽這話,先是嚇了一跳,接著都笑了出來。
皇后嗔怪地瞅著朱元璋。
“雄英年紀小不懂事,重八你怎么也跟著胡鬧?”
“要真有畝產百十石的作物,朝廷里那些學問大的人能不知道?別說百十石了,即便畝產十石,都該算天大的祥瑞了!”
這話沒毛病。
在沒有化肥的年代,北方小麥畝產也就三四百斤,水稻高點,能有五百斤,但水稻得種水田里,還得氣候合適,限制太多了。
所以讓老百姓吃飽飯,一直是皇帝們最頭疼的事。
要是真有畝產百石,也就是一千斤的作物,朱元璋家的江山說不定能一直傳下去。
不過這種事聽著就像天方夜譚,誰能信呢?
朱元璋無奈地攤了攤手。
“咱當初聽那小子說的時候,恨不得掐死他,可他賭咒發誓說真的,咱就想著先等等看,過幾個月就知道真假了。”
馬皇后點了點頭,語氣緩和下來。
“那陳縣令先是獻了防天花的好法子,要是再弄出畝產百十石的寶貝,那可真是活菩薩了,重八可不能虧待人家。”
“那小子做事是莽撞了點,脾氣也火爆,還總愛出風頭,不懂規矩也不尊老,不過他還是有點本事的。”
“妹子別擔心,即便他再怎么不靠譜,咱也會讓他這輩子衣食無憂,就是他昨天好像闖了個大禍,嘿嘿,咱先晾他幾天,等他急了再去幫忙,也算是還他個人情。”
聽朱元璋這么說,馬皇后連忙追問。
“他到底闖了啥禍呀?”
朱元璋正要回話,朱雄英就捧著土豆泥、發糕、玉米餅這些東西走了過來,跟獻寶似的介紹著這些馬皇后從沒見過的吃食。
“皇奶奶,您趕緊嘗嘗這些,可好吃了呢!”
馬皇后滿臉慈愛,她嘗了口紅薯,覺得味道甜滋滋的,確實不錯。
只是她不知道,朱雄英這是拿吃的在當擋箭牌呢!
他哪兒敢讓信佛的奶奶知道,自家師父昨天晚上在弘覺寺把佛像腦袋都砍了啊!
朱元璋斜睨著朱雄英的眼神意味深長,那抹似笑非笑的神情里藏著洞悉一切的了然。
自己的結發妻子篤信佛教的程度,比他這個前半生托缽化緣的沙彌還要虔誠三分。
若讓她知曉陳安昨天竟砍了佛頭示眾,恐怕不等天亮,錦衣衛就該踏破江寧縣衙的門檻,把陳安拖來杖斃示眾了。
朱雄英顯然也知道這個理,特意選在今日回宮纏住皇后,分明是想給師父爭取轉圜的時機。
朱元璋在心里暗贊。
不愧是咱的大孫,這份護著師門的心思,倒是比他那惹是生非的師父強出不少。
念及此,他便裝作沒看破般,大咧咧地起身吩咐道。
“既已回了宮,就安分些在鳳儀殿陪你皇奶奶,明早再回江寧縣去。”
正忙著給馬皇后介紹吃食的朱雄英隨口應著“知道了!知道了!”,那不耐煩的語氣聽得朱元璋心頭火起,抬腿便是一腳,把朱雄英踹得打了個趔趄,自己卻大笑著邁步出了殿門。
等朱元璋的腳步聲消失在回廊盡頭,馬皇后才放下手中的烤紅薯,神情鄭重地看向朱雄英。
“孫兒,你仔細跟奶奶說說,你師父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侍立一旁的采蓮也悄悄豎起了耳朵。
朱雄英琢磨半晌,忽然用格外認真的語氣答道。
“我師父是天底下對老百姓最好最好的人。”
那語氣里的篤定,讓殿內的空氣都仿佛沉淀了幾分。
……
這會兒的應天府,天上烏云密布,眼看就要下大雨了。
弘覺寺的事已經傳得滿城都是。
所謂的肉身佛,竟然是把老和尚餓死了,灌上香油做成的。
長生殿里供的,還有反賊蒲壽庚的牌位。
信徒們知道真相后,覺得這千年古剎簡直惡心透了。
更讓人震驚的是陳安干的事。
他當眾砸了如來佛像,還把佛頭砍下來示眾。
雖說大家知道他是為了揭穿騙局,但也太大膽了,不光是佛門的人炸了鍋,信佛的老百姓也覺得接受不了。
現在已經有人打算等弘覺寺的事完了就去找陳安的麻煩,可陳安自己跟沒事人似的,正指揮著衙役刮佛像上的金粉呢!
“反正都已經得罪佛門了,這金粉不刮下來不是浪費嗎?”
“大人,糧食和錢都裝上車,寺里的和尚也都押好,該回縣衙了。”
錢多福進來報告。
陳安大手一揮。
“走,爭取天黑前回到江寧縣。”
傍晚時分,秦淮河兩邊可熱鬧了,燈火亮堂堂的,畫舫在河面上晃悠。
現在百姓的日子好過了,秦淮河邊上的青樓生意也越發紅火。
這個中秋,他們還準備搞個選花魁的活動。
各家的頭牌姑娘都會上臺表演,大伙兒則花錢買金花投票,誰得的金花最多誰就是花魁。
要是誰給某個姑娘投的金花最多,還能成為她的入幕之賓。
姑娘們之間也會競爭,看誰拿的金花多,誰就能勝出。
這樣一來,場面就更加精彩刺激了。
因為紅倌兒們為了在競爭中獲勝,自然會想方設法的討好大眾與金主,在臺上自然會盡顯嫵媚之態。
所以,評選花魁的方案剛放出風聲,就立刻吸引了整個應天府的關注。
畢竟花魁這一事物雖然以前就有,但由大眾來評選花魁還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