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徐達:你房間是什么井
- 大明:開局小縣令,紅溫朱元璋
- 南國的紅豆
- 2060字
- 2025-06-12 10:19:56
朱標再度嘆息道:
“朝廷之所以濫發寶鈔,實在是無奈之舉?!?
“國庫空虛,僅有少量糧食布匹,金銀銅錢少得可憐,若要廢除寶鈔、改用金銀銅錢,除非能找到一座取之不盡的金礦。”
“哦?”
陳安目光微閃,開口道。
“我好像知道一處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山銀山?!?
朱標愣了一下道:“你可別跟我開玩笑?!?
陳安神色一正,“我從來不開玩笑?!?
見他神情嚴肅,朱標的表情也凝重起來。
“真有這種寶地?!不知道在哪里!”
徐輝祖也滿懷期待地望向陳安。
朱元璋和徐達同時放下茶盞,神情凝重地看向陳安。
陳安指向東方,認真道。
“大海彼岸的倭國!”
“這倭寇窮困潦倒,幾座島嶼土地貧瘠,又頻發火山、海嘯和地震,但島上卻蘊藏著儲量驚人的金銀礦,若全部開采,足夠我大明使用數百年。”
“若能組建一支強大水師,攻占其國、掌控土地,將那些金銀礦納入朝廷手中,今天說的所有改革便有了堅實經濟基礎,我大明也將蒸蒸日上,成為四海之內最強盛的國度?!?
“到那時,兵鋒所指之處,無人可擋;鐵蹄踏過之地,盡為沃土,我大明定能重現漢唐盛世之輝煌?!?
陳安雙目通紅,情緒激昂,拳頭攥得咯咯作響。
他對倭國早已覬覦許久,這輩子算是和倭寇杠上了,只等時機成熟,一定要親率大明海軍踏平倭國,讓那群倭寇也嘗嘗被屠戮的滋味。
朱元璋扶額嘆息,面露無奈。
這小子上次忽悠朝廷攻打真臘、安南,說那里稻谷一年三熟、稻米多如沙粒,如今又慫恿攻打倭國,稱破島之下盡是金銀。
哎!
長的眉清目秀,怎會如此好戰?比咱還熱衷于征伐!
人家倭國、真臘、安南招他惹他了?何苦整天盤算著征討?
朱元璋越想越氣,猛地起身,一腳踹在了仍在高談闊論的陳安屁股上,罵道。
“整天就知道打打殺殺!你難道不知倭國是我朝十五大‘不征國’之一?!”
“成天跟圣上唱反調,若讓圣上知道你這么膽大妄為,一定將你剝皮實草、懸于城樓上示眾!”
“你給咱安分些,再胡鬧,咱拿鞋底抽你!”
說完,又看向朱標和徐輝祖,吩咐道。
“今天就到此為止,凡事需循序漸進,允恭,你先專注辦好商稅改革之事,其他事宜日后再議。”
隨即,大步朝院子外走去。
陳安揉著屁股起身,對著朱元璋背影罵道。
“又踢我?!你這老頭是不是有???!有種別偷襲,咱們一對一單挑!這么大年紀還搞偷襲,害不害臊?!”
朱標起身拍拍陳安肩膀,勸道:
“別說了,真惹惱了爹,可不止挨一腳這么簡單,時辰不早了,你早些歇息,改日為兄再來看你。”
徐輝祖也起身拱手道。
“今天聽老弟一番話,勝讀十年書,多謝老弟不吝賜教,過幾日我做東,再好好答謝你。”
陳安連忙回禮,對二人說道。
“我不過隨口胡謅,兩位兄長不必如此客氣?!?
三人又閑聊幾句,徐輝祖見父親徐達坐在椅子上沒動意,也不敢多問,只得向徐達行禮后,與朱標一同離去。
陳安轉而問徐達。
“徐伯伯,您怎么不跟允恭兄一塊回去?”
徐達斜睨他一眼,沒好氣道。
“怎么?怕咱沒給飯錢,把你吃窮了?你年紀不大,倒學得山西財主般摳門,咱一頓飯不過一兩碗米,能吃窮你?!”
陳安翻了個白眼,道。
“您老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小子雖窮,卻也能贍養您老?!?
徐達這才面露笑意,見朱雄英困得直打盹,便指著他說。
“趕緊帶他去睡,今晚咱睡你書房,正好讀會兒書?!?
陳安抱起朱雄英,對徐達說。
“您老隨意。”
“嗯?!?
剛走幾步,徐達突然又問道。
“你書房里怎么有口陶瓷井?里面的水能喝嗎?”
“書房里有井?什么亂七八糟的?”
陳安一臉困惑,幾秒后突然反應過來,神情古怪地問。
“徐伯伯,您沒喝那‘井’里的水吧?!”
徐達聽他特意強調“井”字,就知道自己猜錯了,這怪異的“井”定非真井。
但不是井,又能是什么?
他搖頭道:
“自然沒喝,咱只是捧起水聞了聞,沒什么怪味,怎么了?”
“沒…沒什么……”
陳安慌忙道。
“那不是井,反正里面的水不能喝,您老早些歇息,小侄明天公務繁忙,就不陪您了。”
說完腳底抹油般朝臥室跑去。
倘若徐達知曉這“井”的真實用途,怕是立刻要砍了自己!
那哪是井,分明是自己找工匠打造的抽水馬桶!
要是徐達知道這是如廁之物,非暴走不可,到時候自己免不了一頓揍,還是趁這老頭兒沒反應過來,趕緊溜之大吉為妙!
第二天,晨霧未散,京城文武百官已候在宮門外等待上朝。
今天早朝看似與往日無異,不過是眾人向皇帝、太子磕頭請安,隨后幾位重臣被留在勤政殿商議政務。
但上朝后眾人才發現,今天早朝并不簡單,朱元璋以雷霆之勢宣布要對大明朝商稅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此言一出,朝堂嘩然。
上至六部尚書、左右都御史、國公侯爵,下至小官吏,紛紛上奏反對,理由依舊是老一套。
稱商稅改革是與民爭利,大明以農立國,只需收取田賦人頭稅即可維持國家運轉,何必增收商稅?
又言貿然征稅會導致物價上漲,最終損害百姓利益,商賈逐利,征稅會打擊其積極性云云……
但朱元璋乃一代雄主,一旦下定決心,縱是天下人反對也絕不回頭,何況區區文武百官?真惹惱了他,滿朝文武都可能被罷黜。
想想胡惟庸案、空印案,一連誅殺數萬人,他眼都未眨,眾人便知他絕非虛言。
在朱元璋的強勢推動下,滿朝文武雖心有怨言,卻也不得不接受商稅改革。
不過朱元璋并未強行一刀切,而是決定先選一地試點。
若試點成功,便推廣整個大明;若失敗,則可能放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