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反抗的殺,其他的要當人口紅利
- 大明:朱元璋穿越,帶回現代皇長孫
- 燈火闌珊處
- 2032字
- 2025-06-05 10:37:27
作戰室里面,高強指著地形圖上的方位,對朱雄英等人說著。
睡了一覺以后,藍玉等人,精神頭總算是足一點了。
他們現在也想通了,學本事并不丟人。
所以在高盛面前,也是有什么不懂的就問。
也讓他們有機會討論作戰方案。
至少他們也懂得提問了。
“三十海里,是啥意思?”
徐允恭好奇地詢問道。
“海里是形容海上的距離的,一海里差不多三里多。”
高盛笑著道。
“原來如此。”
藍玉立馬說道。
“準確來說,大明的一里地是五百五十四米,和現代標準的五百米也是有所差距的。”
朱雄英無奈地又解釋一句。
“你們想問啥,還是等正事干完了以后再問吧,有的是時間給你們學習。
“眼下最最重要的,是先將高麗給拿下。”
朱棣此時對藍玉提醒道。
“眼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很可能會停靠在高麗近海的時候,讓高麗的船只給發現。”
高盛此時提醒道。
“發現了又怎么樣?”
“高麗的這些破船,對我們能夠造成什么威脅嗎?”
朱樉不以為然地輕哼道。
“威脅是沒有,但消息會傳給高麗本土,說不定會有高麗的軍隊朝著海邊聚集過來。”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神不知鬼不覺地去登陸高麗,應該不可能,肯定會驚動對方。”
高盛繼續提醒道。
“不用有任何心理負擔,到了地方以后,我們先把人帶過來,第一時間面進行搶灘登陸。”
“建立起灘頭陣地以后,我們再由南向北推進,同時徹底切斷高麗跟倭國的聯系。”
“不過有句話我說在前面,我們針對的是那些反抗的人,普通百姓還有投降的軍隊,不要動。”
朱雄英一臉正色地提醒道。
“為什么?”
“高麗人死了也就死了,不殺一批,他們怎么會害怕?”
朱樉一臉驚訝追問。
“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占領高麗,不是為了摧毀高麗。”
“今后高麗同樣需要發展,想要發展工商業,人口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高麗人,那些普通百姓,也是寶貴的人口資源。”
朱雄英一本正經的解釋。
大明的人口規模還是太少,如果大明跟六百年后一樣。
有十幾億人口,那么朱雄英也不介意去當殺神。
可惜的是,大明并沒有這么多人口。
朱樉等人聞言以后,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換成是以前,他們肯定無法理解人口資源這是什么概念。
或許說他們原本的人口概念,是自己人越來越多,敵人越來越少才好。
僅此而已。
但是他們從沒有想過要把敵人或者說外族人,變成自己人。
有句話說得好。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但是這段時間,接觸到了現代時空,尤其是了解現代時空的運轉體系以后。
幾個人也接觸到了一個新的名詞。
就是人口紅利。
簡單來說,就是勞動力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他們也可以理解朱雄英所說的人口資源,是個什么概念。
不過再往深里說,他們也都是一頭霧水。
只能說,他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懂得不多,還停留在表象。
“我們后續要做的,是從文化上面,對高麗漠北還有倭國進行統一,你們應該知道,當初始皇帝統一六國,所用的政策。”
“統一有統一的標準,不管是文字,度量衡,都要統一,國家才能夠真正統一。”
朱雄英看著朱樉等人思考著什么,繼續補充道。
“大侄子,咱們明白你的意思,無非就是少殺一點人,盡量保留足夠多的人口,給今后工業大發展,保留足夠的人口資源。”
朱棣深以為然地點頭道。
“不錯,該殺的同樣也要殺的。”
“尤其是那些極力反抗的那部分人,只要不濫殺無辜就行了。”
“估計真正給你沖鋒陷陣的機會并不多。”
“最多三天,三天以內,整個高麗都會被我們控制。”
朱雄英滿意地點點頭,實際上說三天,是因為三天足以讓戰場所發生的事情,傳遍整個高麗。
面對無法戰勝的敵人的時候,除非一心求死的人,投降就成了所有人的唯一的選擇。
情況好的話,或許一戰就可以定乾坤了。
讓所有高麗人都見識一下現代熱武器的厲害以后,大部分人就不會再有任何反抗的念頭了。
拿什么去反抗?
用自己的胸膛去堵子彈,還是腦袋?
“要這樣說,這仗打的就沒什么意思了。”
朱樉意興闌珊地道。
其實不只是朱樉,藍玉等人也是這么覺得。
打仗真的沒什么意思了,或許才剛開打呢,對面就投降了。
對于這些戰爭的狂人來說,就顯得不能盡興了。
要知道他們這些許勛貴都是指望著軍功來升官的。
如果不能殺敵,他們的功勞又從何處來呢?
“你們的思維模式,還是要進行轉變的。”
“孫子兵法都已經說了,上兵伐謀,要不都說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
“尤其是幾個國公爺,你們都必須明白,從今以后,光是靠人頭攢軍功的歷史,已經一去不返了。”
朱雄英似乎看到了藍玉等人心頭所想的一樣,提醒道。
“如果不靠人頭來咱軍功,那將士們的軍功從何而來呢?”
藍玉不甘心地問道。
“軍人天職,是保家衛國。”
“國家和平,就是將士們最好的軍功章。”
“戰爭是很殘酷的,是要死人的。”
“我并不覺得打仗多么慘烈,死多少人才可以證明你們的軍隊有多么強大。”
“相反,能用最小的傷亡代價,換取勝利,才是最寶貴的。”
“你們如果能夠做到這個程度,軍功同樣也是不會少的。”
朱雄英補充道。
“咱覺得雄英說得有道理。”
朱棣深以為然地點頭道。
“朱雄同志,前方發現了一艘帆船,目測噸位應該不超過五百噸,應該是一艘小型的商船,看他們的方向,應該是去高麗。”
“需要派快艇過去,把那艘船截停嗎?”
此時高盛詢問朱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