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大英背景
- 戰錘手辦王,從收藏圣吉列斯開始
- 沉沙冥雪
- 2520字
- 2025-08-20 09:00:00
張海和小卡二人眼前出現時代背景介紹,二人開始仔細看了起來。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49年,因為在大英內戰中戰敗,查理一世被公開斬首處決。這是大英歷史上唯一被公開處死的國王,歐洲史上第一個被公開處死的君主。
大英的君主體制隨即土崩瓦解,共和國成立,奧利弗·克倫威爾解散議會成為軍事獨裁者,幾年后克倫威爾又自命為‘護國公’。
克倫威爾把他的清教徒信念變成了國家法律,推行泯滅人性的禁欲思想,又對非清教徒極盡迫害之事。
這位嗜血的獨裁者很快就失去了民心,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克倫威爾因病去世后兩年,即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登上王位,大英人終于擺脫了克倫威爾的清教統治。
現任國王查理二世個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樂主義,他的弟弟約克公爵也沒好到哪兒去。
雖然查理二世因為縱情聲色、放浪形骸而飽受批評,但這復辟時代的確是充滿‘歡樂’和‘快活’的。
嚴格的清教徒道德被逆轉,各種娛樂活動從被鎮壓轉向了許可。
從斗熊活動和賭博,到新形式的音樂、舞蹈,到上流階層喜愛的網球和賽馬,所有的運動和競技項目全都重新興盛起來。
戲劇,尤其是粗俗的喜劇,蓬勃發展。
劇院紛紛重新開放,并且迎來了女性的參與,女性角色從此可以由女性來扮演。
在克倫威爾時期盛極一時的清教衰弱下來,許多清教徒開始紛紛移民到美洲。
克倫威爾所開啟的對荷戰爭卻要繼續進行,誰讓荷蘭是大英對外貿易的最大威脅呢?
第二次英荷戰爭:
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年)取勝后,大英訂立了并迫使荷蘭承認更嚴苛的航海法,該條例對外國海運進行了諸多限制,嚴重阻礙了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
并且,1664年4月,大英強行占領了荷蘭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并將其重新命名為紐約。
大英的挑釁使得荷蘭覓到了復仇的良機,雙方再度爆發戰爭,即第二次英荷戰爭。
大英皇家海軍在戰爭初期占據優勢,但是沒有將優勢轉化為勝利,雙方很快就陷入拉鋸戰。
荷蘭與法國等國結成了反英聯盟,大英的戰略優勢逐漸喪失。
1666年,大英海軍接連戰敗,被打得元氣大傷,大英舉國上下尚沉浸在‘四日海戰’大英敗于荷蘭的悲傷與沮喪中。
大英人民將此次戰敗視為奇恥大辱,造成了國內許多人對外國人,尤其是對荷蘭人和法國人產生了仇視。
黑死病爆發:
肆虐于14-15世紀的黑死病(即鼠疫)在1665年又卷土重來,再度侵入大英。僅倫敦地區,死亡六萬人以上,每周有數千人死亡。
隨著鼠疫的蔓延,引入了隔離制度,以阻止疾病的進一步傳播。有病人的住房都用紅色粉筆打上十字標記,任何有人死于瘟疫的房屋都被鎖起來。
1666年初,倫敦和郊區的死亡人數開始放緩。人們涌回這座城市,貿易也重新開始。
瘟疫的陰影依舊籠罩著這座城市,人們更多的是對死亡親人的悲傷,而非歡笑與娛樂。
但人們再也不會被那些死亡數字所困擾。人們誤以為自己已經不再有感染瘟疫的危險,因此現在不理會任何防疫警告,街上重新熱鬧了起來。
醫學水平:
17世紀中葉,‘四體液說’逐漸被淘汰。解剖和實驗興起,人類開始認識人體構造和技能,生理學剛剛開始步入科學軌道。
雖說已有少數醫生們對傳統開始產生質疑,然而,臨床醫學還是依舊在延續中世紀的傳統。
放血、催吐和灌腸仍然被作為常用的醫療手段,占星術和巫術也常被用作輔助醫療手段。
手術方式是更為硬核,不僅沒有麻醉技術,甚至普遍缺乏消毒意識。
顯微鏡已經發明,但由于精度不夠而僅被用于觀察微小生物或胚胎,尚未有人發現細菌的存在,當然也不可能發現黑死病的真正元兇。
事實上,人們甚至不知道黑死病與老鼠或老鼠身上的跳蚤有關聯。人類誤以為是所謂的‘瘴氣’帶來了瘟疫,迷信汗毛孔會吸引毒素。
大多數歐洲人選擇一輩子不洗澡,并且用熏香和香水來驅除瘴氣,鳥嘴醫生的鳥嘴里也塞滿了各種香料,防止瘴氣入侵。
顯然,當時的醫生并沒有能力醫治黑死病,黑死病的致死率極高,當時真正對防止瘟疫擴散起作用的是醫學隔離。
科學和技術:
此時的大英,航海技術已經非常發達,哥白尼日心說早已成為正統,許多學者、傳教士、醫生到新世界旅行,得到了無數新的自然觀察和研究。
為了確定航海時船只的位置,不斷地追求越來越精密的天文觀測。
天文學突飛猛進的同時也推動著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代數學和幾何學正在飛速發展。
然而,科學才剛剛從迷信的迷霧中走出來,占星術和煉金術仍然深刻影響著天文學、化學和醫學。
大英皇家學會于1660年成立,這是一個支持科學思維的組織,這標志著現代科學的萌芽,人們開始質疑許多事物,包括宗教。
人們開始注意對物質本身的研究,并試圖建立對他們周圍自然世界的理解。
到了1666年,化學和力學也都還未成型,波義耳以懷疑派化學家自稱,開始質疑煉金家主張的‘硫汞鹽’三要素說,而牛頓恐怕正坐在花園里,等待著蘋果的掉落。
大英工業革命尚未開始,沒有蒸汽機也沒有電。
所有電氣都不存在,照明只能用火把、蠟燭、煤油、鯨魚油之類的燃燒物。交通運輸都以馬和人力為主。
武器方面,還處于冷熱兵器混用的時期。
歐洲軍隊還是以長矛作為主要作戰兵器,但有火槍(火繩槍)為輔。
當時火繩槍裝填速度極慢,熟練的火槍手一分鐘也最多只能射擊2次,精度和威力也不佳。
所以火槍手往往都佩劍,如果敵人沖上來了,與其慢慢裝填火藥還不如直接操起刀子干架。
倫敦&倫敦金融城:
1666年的倫敦比現在(21世紀)小得多,但倫敦仍然是大英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僅次于巴黎和君士坦丁堡的第三大城市。
倫敦金融城,是被稱為倫敦的較大都市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是指泰晤士河北面、古城墻內的一塊較小的區域。
有8個城門,面積為677英畝,幾乎正好是一平方英里。
與現今(21世紀)的行政規劃不同,當時(17世紀)的威斯敏斯特是一個獨立的自治市,在倫敦金融城的西側。
皇宮(白廳宮)所在的白廳位于威斯敏斯特市。
自圈地運動后,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拖家帶口、衣衫襤褸地離開家鄉,尋找生路,不少人涌向倫敦。
當時的倫敦,約有46萬人口。城市化的客觀結果,就是讓倫敦分裂成了貧民區與貴族區。
貧民區可以用極度臟亂差來形容,街道污水橫流,大量垃圾雜物無序堆放。當時還沒有下水道,所以街道到處都是老鼠和昆蟲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在富裕街區也可以看到磚結構建筑,但城市里主要還是以中世紀木制房屋為主。
大多數街道都很窄,房子也很小。大量木質結構房屋、狹窄擁擠的街道、私自搭建的存放大量易燃物的窩棚,這些全部都是火災的隱患。
看完這一切后,游戲開始了。